「老居」早規畫

現代人注重隱私,不流行在家裏招待客人,與親戚朋友見面,習慣約在餐廳或咖啡廳,「家」對年輕人而言是「睡覺」的地方,但是對老人而言是生活的地方,想要了解自己老了會怎樣?該作什麼準備?注意那些地方?拜訪親戚是最好的學習!

我的伯父伯母各是92歲及90歲,獨子離婚,無業,與父母同住,在老舊公寓的二樓,樓梯陡峭,沒有電梯,伯父脊椎手術之後需坐輪椅,出門由兒子背下樓,伯母重聽,有糖尿病,早晚由兒子注射胰島素並監測血糖,這個兒子是我的堂弟,早年讓父母傷透腦筋,晚年卻成為照顧父母的天使!

古人說:「小孝事親,大孝顯親」,古人壽命不長才會說這種話,現代人長壽,孝順的定義需要改寫,一個得諾貝爾獎的兒子也不如跟在身邊把屎把尿的兒子吧!

伯父的房子位在市中心,是60年前的建築,屋子的厠所在後方,伯父夜裏摸黑上厠所,曾經撞到頭,硬腦膜下出血,昏倒在走廊,急診開腦。伯母有氣喘,醫師找過敏原,發現是住家木材的黴菌,必需搬家,房子週邊是鬧區,房價很好,大家都勸伯父母換房子,他們卻說住習慣!生根了,不能搬了。

台灣的老人習慣住在原來的方子,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這種變老的方式,在老人醫學的立場最符合人性,問題是老人隨著生活能力,生理機能的老化,需要特殊的設施與服務。從前的房子無論隔間、傢俱等等都不符合要求,老人經常整天待在家裏,所謂老居我們總以為時候到了再來準備,其實趁著自己有能力,有體力,愈早規劃,健康及生活品質愈有保障。

103年06月24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60975.shtml

 

Add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