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根據調查,奧運女將如果參加的是徑賽、球賽等耗費體力的項目,常常會有月經紊亂的現象。有的人沒有月經,有的人半年一次月經。運動醫學專家的解釋是女將們由於持續的鍛錬,皮下脂肪減少,身體處於假性營養不良的狀態。大腦的下視丘因而發出訊號,透過腦下垂體抑制排卵。長期的壓抑會使女運動員提早停經,美國的女醫師學會大規範的調查也顯示外科系統的女醫師與內科系統比較,外科系統的女醫師月經不規則,以及流產的比率高。可見女性若長期處在緊張、競爭的環境,生理周期易受影響! 有些人怨嘆現代的「女人難當」,這應是實話。每一個現代女性的生活都像在跑馬拉松,要讓體內的生理時鐘不出差錯的確有點困難! 問題是有些女人不關心自己的月經,認為不來才好,來了反而麻煩,這個觀念實在有待商榷。規則的月經代表正常的女性機能,也就是天然的「女人味」!當男人孜孜不倦的研究如何增強「精力」時,女人卻專注於服飾、珠寶等無關「卵力」的研究,也難怪男人老認為女人不聰明了! 到底女人的「卵力」如何呢?一個女人有多少卵子,其實是由遺傳決定的。也就是說女人從月經來潮開始,每個月用一個卵子,用完的時候就停經了。所以說女人的「卵力」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大、卵巢功能越不好,懷孕的機率當然降低。老一輩的人常鼓勵新郎新娘「早生貴子」其實是有醫學根據的。現在年輕人不懂這個道理,結婚之後也不先檢查卵巢是否正常排卵,為了方便先吃避孕藥避孕,過了幾年想生小孩,卵巢已經老化,後悔也來不及了! 女性平均在四十五至五十歲的時候停經,如果初經是十四歲,那麼一生「作女人」的時間超過三十年,期間雖然很長,卵巢機能旺盛時期卻只有十年(大約二十至三十歲),過了三十歲,卵巢的機能下降,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卵巢的有效濾泡只剩六分之一。這樣的步調對於古代女性應該是很好的配合。因為四十歲的女人已經作了祖母,卵巢有沒有機能,不是非常重要了。我們所擔心的是現代女性生活繁忙,壓力又大,結婚年齡延後,卻也配備了一對脆弱早衰的卵巢,現代女性的生涯規畫裏面,如何保持「卵力」應該是重要的課題吧!
一位個子矮而且瘦小的女人,走進診療室要求作肚皮的溶脂。女人40歲,肚子像是懷了五個月的身孕。女人平躺時,腹部凸出,觸摸得到硬塊。超音波檢查,肚皮厚度正常,腹腔內卻見一堆糞便。女人說她從小便秘,習慣是肚子脹到受不了才灌腸解大便。年紀愈大,狀況愈嚴重。一般人吃一顆就會拉肚子的瀉藥,她一次要吃五到六顆,肚子從沒消過,常被誤會是懷孕。我問女人為什麼不好好排便,她說有便意的時候,往往人在外面,忍久變成無法自然排便了。 劉先生作國際貿易,須與歐美連絡,有空才能吃飯,累了才躺下來睡覺,過著忙碌的日子。年輕時候,顧忌太太與小孩,晚餐儘量正常,兒女離家之後,生活完全以工作為重,沒日沒夜。劉先生60歲開始失眠,吃安眠藥也只能睡二個鐘頭。65歲安眠藥需要加量,而且有時睡白天,有時睡晚上。睡不著時,會有暴力傾向,家人不勝其擾。70歲狀況更嚴重,醒著的時候,每一至二小時要求吃飯,不給吃就暴怒。睡眠及吃飯時間不定,經常整晚來回走動,家人無法照顧,最後被送往安養院。 年輕人想要發財,想要旅遊,想要的很多。如果問老人想要什麼,十個有九個回答:「想要睡得著,吃得下,大得出來。」的確充分的睡眠,足夠的營養,暢通的腸道是生存的基本條件。睡得著、吃得下、大得出來,說來容易,年輕時候也不困難。但到老仍想要擁有這健康三要件,必須儘早養成好的習慣。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實驗,每次餵狗之前,打開紅燈並響起鈴聲,數次之後,不餵食只是打開紅燈或響起鈴聲,都能引起狗的口水分泌。養狗的人都知道狗需要定時餵食,使愛犬消化系統規律分泌增加食慾,有利吸收。人類的身體也類似,有的人一天吃二餐,有的人日吃三餐,有的人進食時間集中在八小時內,有的人一星期斷食一天。以上進食節奏,各有不同,但所謂生活習慣不一定要與別人相同,重要的是必須有自己的規律。 睡眠、進食和排便是身體的基本機能,不必經過大腦思考。如能養成習慣,例如固定晚上十點睡,清早六點起床,身體會建立機制,十點自動進入睡眠模式,六點自動開啟清醒模式,不必安眠藥也無需鬧鐘,自然就會有好眠。排便也是類似,可以利用一早起床的胃大腸反射,在清晨或早餐後排便。甚至可以在沐浴前準備洗澡水時排便。我的朋友住家擁擠,每天到辦公室上班先排便;他說之前覺得難為情,對同事抱歉,後來發現與其滿肚子大便,無法集中精神,整天放臭屁,不如上班先排便。日子久了這個動作變成他的特色,他一大早不上厠所,同事反而替他擔心。 民國104年有一則新聞報導:受到退輔會相關單位妥善照顧,公費就養榮民平均壽命遠高於一般國人,人瑞輩出。退輔會作了深入了解,發現老年榮民平均壽命比國人(104年男性為76歲)多了約八歲。榮民在戰亂中離鄉背井,沒有親人,卻仍得以頤養天年,公共衛生專家認為與終生規律的作息有關。榮民在榮院的生活,早睡早起,三餐定時定量,沒有3C產品,沒有豪宅,沒有燕窩魚翅,卻仍能得到高壽,可見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根本的養生之道。
58歲的蔡先生是彰化人,初中畢業北上念書,學成之後留在台北工作,過年過節才會返鄉省親,蔡爸爸最近以87歲的高齡往生。蔡先生返鄉奔喪,回憶這些年來,自己與父親講話,只有「吃飽了嗎?」「你好嗎?」這兩句,一年直接對話不超過十句。父親一生打拼,老年孤獨寂寞,蔡先生省思才發現,自己與兒子正在複製同樣的人生;瞬間不懂該如何面對這樣無言的晚年。 58歲的麗珊也是彰化人,北上求學後也留在台北。麗珊的童年並不愉快,家裡重男輕女,母親親自哺育哥哥與弟弟,麗珊卻被託給養母,六歲才回家團聚。大她二歲的哥哥常欺負她,父母把住家的房產掛在哥哥名下,有回兄妹吵架,哥哥趕她出去,麗珊向父親哭訴,父親聞言大罵:「我人還在,你們就要爭財產了」。麗珊常想離家出走。對於親生父母,麗珊有滿肚子的怨懟。 麗珊30歲時,由於業績特優,公司給了一筆獎金。麗珊知道父母不缺錢,同事也勸她把獎金留起來犒賞自己,不必「乞丐救廟公」,拿去孝敬父母。幾經思量,麗珊仍決定要與家人分享喜悅,回彰化老家報告好消息,並把獎金獻給父母,父母眼中閃現的淚水讓麗珊的喜樂加倍。 又有一回麗珊明明作足準備,規劃各式方案,客戶卻指責麗珊能力不夠,經驗不足,要求公司另派業務。麗珊失意之餘,回到彰化老家,父親安慰她:「努力會有好結果,指的是平均值,不保證你每個案件都會好。你今天得到壞成績,下次拿好成績就行了,沒什麼好沮喪的。」得到老父的勸慰,麗珊恍然大悟,回到台北繼續努力。 有好成績時回家報告,拿壞成績時回家討疼,麗珊與父母逐漸親近。高鐡開通之後,麗珊每星期四下午休假與父母約會。有時父母北上,有時麗珊南下,一起玩遍台灣。三人都能喝一點酒,麗珊最喜歡小酌之後,與父母隨意閒聊。原來父母心中也有許多委屈,期待被理解。學生時代的麗珊羡慕獨生女的同學,一人獨享父母的關愛;與父母同遊時,麗珊常有獨生女的錯覺,享受遲來的幸福。父母年紀愈大,愈珍惜麗珊。父親天天期盼星期四,還問母親為什麼不多生一個麗珊。長期與父母相處,麗珊領悟自己的怨懟,來自放大檢視幼時的不愉快。麗珊原諒父母,也把自己從受虐者身分拯救出來。她發現自己氣度變大,不再自憐,還能夠關懷別人。 子女長大之後,麗珊接彰化的父母來台北同住,直到父母因為癌症、失智往生。麗珊一路陪伴,過程中還經歷父母同時住院時,麗珊忙不過來,親友眼見麗珊兄弟袖手旁觀,竟嘲笑麗珊「沒能撿雞蛋,卻要收拾雞屎」。麗珊不以為意,反因陪伴父母讓她對於「老」有深入認識,能夠正面應對自己的老後。 最近麗珊與朋友聊天,朋友透露,因驚覺生命終會無聲無息消失,非常害怕死亡,偶而想到就會覺得極度恐慌、鬱悶,不知道該如何開解。 這讓麗珊想起之前與父母在溪頭,夜晚看見滿天的星星。父親說:「我們的祖先在天上,我以後也會到天上作星星,守護你們。」所以對於將來,麗珊沒有恐懼,陪伴父母的美麗回憶,讓她能夠走穩腳步,勇敢往前,期盼與父母在天上重聚。
阿本是我的醫學院同學,平時忙著踢足球、打橋牌、追女孩。總要到期末考前二星期,他才會出現在教室,他嘴巴很甜,總能說動我借他筆記,陪他念書,作他的私人家教。 但阿本很會抓重點,他也只念重點。考試只求六十分,他認為書讀太多,頭腦太撐,人會不舒服,我如果要他多記一點,他就會兩手勒住脖子告訴我:「學問滿到這裏,裝不下了」。 回想起來,阿本應該天資非常好,別人念一學期的功課,他只念二星期,不必熬夜,也從未補考。 阿本與我同時從醫學院畢業,我們在每年的醫學會短暫碰面,阿本還是一句老話:「六十分就好了。」別人參加醫學會是進修,阿本是報到拿學分。他常笑我:「書讀那麼多有什麼用,健保給付都一樣啊!」 跟阿本在一起太久了,我不知不覺過著六十分的人生,早上不想起床,下班不想運動,不想交新朋友,不想學新知識,日子漸漸懶散。過了六十歲,突然警覺六十分哲學是自已萎靡的原因。 最近見到幾位超級老人,包括台灣大學103歲的孫教授,每天自己走路(拿拐杖)上班,工作是編輯經濟學雜誌。林口球場會員杯高爾夫球比賽中,104歲的謝醫師打完18洞,這些超級老人的秘訣居然是挑戰自己的極限,包括學習新語言,學習新樂器,交新朋友… 六十分哲學強調舒服,躲避不愉快的事件,只尋求快樂。但是一味躲避勞心勞力的事情會使大腦萎縮,大腦與其它器官一樣,用進廢退,少用就會萎縮。 如果接受挑戰,艱困的活動又會讓我們不舒服不樂意。大腦的中間層主管情緒,當人們從事困難活動,大腦傳輸增加時,人確實會覺得疲累困惑、沮喪,但是困難挑戰也使大腦生長。海軍陸戰隊的格言:「疼痛表示軟弱的魔鬼在離開你的身體;不舒服表示身體在建構肌肉以及制度」。超級老人訓練自己超越極限得到好的腦力,得到好的記憶與專注能力。 從超級老人的例子可看出,追求人生的一百分其實並不難,不管動或靜,選一件事專注去作,大腦變厚變健康,就能超越自己。我了解自己欠缺磨練之後,重新思考生活中的每件事。以往的我,害怕卡拉OK;聽別人唱歌,只能作啞吧。為了挑戰卡拉OK,我先關在自家書房跟著You Tube學唱;接著開車時唱,洗澡時唱,慢慢進步到可以在台上拿麥克風,享受卡拉OK的美妙。…
第 44 頁,共 4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