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一位個子矮而且瘦小的女人,走進診療室要求作肚皮的溶脂。女人40歲,肚子像是懷了五個月的身孕。女人平躺時,腹部凸出,觸摸得到硬塊。超音波檢查,肚皮厚度正常,腹腔內卻見一堆糞便。女人說她從小便秘,習慣是肚子脹到受不了才灌腸解大便。年紀愈大,狀況愈嚴重。一般人吃一顆就會拉肚子的瀉藥,她一次要吃五到六顆,肚子從沒消過,常被誤會是懷孕。我問女人為什麼不好好排便,她說有便意的時候,往往人在外面,忍久變成無法自然排便了。 劉先生作國際貿易,須與歐美連絡,有空才能吃飯,累了才躺下來睡覺,過著忙碌的日子。年輕時候,顧忌太太與小孩,晚餐儘量正常,兒女離家之後,生活完全以工作為重,沒日沒夜。劉先生60歲開始失眠,吃安眠藥也只能睡二個鐘頭。65歲安眠藥需要加量,而且有時睡白天,有時睡晚上。睡不著時,會有暴力傾向,家人不勝其擾。70歲狀況更嚴重,醒著的時候,每一至二小時要求吃飯,不給吃就暴怒。睡眠及吃飯時間不定,經常整晚來回走動,家人無法照顧,最後被送往安養院。 年輕人想要發財,想要旅遊,想要的很多。如果問老人想要什麼,十個有九個回答:「想要睡得著,吃得下,大得出來。」的確充分的睡眠,足夠的營養,暢通的腸道是生存的基本條件。睡得著、吃得下、大得出來,說來容易,年輕時候也不困難。但到老仍想要擁有這健康三要件,必須儘早養成好的習慣。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實驗,每次餵狗之前,打開紅燈並響起鈴聲,數次之後,不餵食只是打開紅燈或響起鈴聲,都能引起狗的口水分泌。養狗的人都知道狗需要定時餵食,使愛犬消化系統規律分泌增加食慾,有利吸收。人類的身體也類似,有的人一天吃二餐,有的人日吃三餐,有的人進食時間集中在八小時內,有的人一星期斷食一天。以上進食節奏,各有不同,但所謂生活習慣不一定要與別人相同,重要的是必須有自己的規律。 睡眠、進食和排便是身體的基本機能,不必經過大腦思考。如能養成習慣,例如固定晚上十點睡,清早六點起床,身體會建立機制,十點自動進入睡眠模式,六點自動開啟清醒模式,不必安眠藥也無需鬧鐘,自然就會有好眠。排便也是類似,可以利用一早起床的胃大腸反射,在清晨或早餐後排便。甚至可以在沐浴前準備洗澡水時排便。我的朋友住家擁擠,每天到辦公室上班先排便;他說之前覺得難為情,對同事抱歉,後來發現與其滿肚子大便,無法集中精神,整天放臭屁,不如上班先排便。日子久了這個動作變成他的特色,他一大早不上厠所,同事反而替他擔心。 民國104年有一則新聞報導:受到退輔會相關單位妥善照顧,公費就養榮民平均壽命遠高於一般國人,人瑞輩出。退輔會作了深入了解,發現老年榮民平均壽命比國人(104年男性為76歲)多了約八歲。榮民在戰亂中離鄉背井,沒有親人,卻仍得以頤養天年,公共衛生專家認為與終生規律的作息有關。榮民在榮院的生活,早睡早起,三餐定時定量,沒有3C產品,沒有豪宅,沒有燕窩魚翅,卻仍能得到高壽,可見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根本的養生之道。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講一位女生挑戰年齡限制的故事。主角是美國的林賽女士,她15歲開始跑馬拉松,目標是成為奧林匹克國家隊,但是多次被淘汰。跑到30歲之後,身旁的人認為她沒希望,她也接受了,也就淡忘了自己的潛力。 紐約馬拉松已有40年的歷史,冠軍一直是男性,2018年首次由36歲的佛拉納干女士奪冠。她在領獎時鼓勵身旁的女性跑者,「下次換你們了」。果然2019年34歲的黛絲女士在波士頓馬拉松,打破自1985年來的紀錄,成為第一位女性冠軍。這次輪到黛絲女士領獎時,不忘鼓勵身邊女性跑者「努力接棒」。 美國的奧林匹克馬拉松國家隊沒有性別年齡限制,只要求成績少於2小時45分。文章的作者林賽女士受到激勵,結合志同道合的馬拉松跑者,重新開始訓練。她坦言過程很痛苦,還需要調整對年齡的認知,要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潛能,勇敢挑戰自己。林賽女士在36歲時跑出超過自己以往的成績,獲選為美國奧林匹克馬拉松國家隊的代表。 我沒有跑馬拉松,但上述這篇文章深深打動了我的心。我們對年齡有固定制式印象。例如我年輕時,看老醫師手抖無法對準目標;老花無法拆線,認定有年紀的人無法作好外科醫師,早早就規劃50歲退休,還選了席琳迪翁的歌曲作告別曲。 可是隨著我年紀一年年多,我習慣了多焦眼鏡,看遠看近沒有問題;身體健康、動作靈活,手部穩定,加上外科是我的最愛,至今一直持續在工作。可能是我即將邁入70歲,最近常有病人打電話來詢問:「林醫師退休了嗎?」問的人太多,讓我上班常感覺心虛。 看了林賽女士的文章,我的感想是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如果能夠超越自己,就值得留在跑道上。依據該篇報導,有的女性是在生過四個小孩才開始訓練馬拉松,也能達到國家隊的標準。年輕不是馬拉松的必要條件,年齡當然不是完成夢想的束縛。 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挑戰自己有很多方法,法國標緻雪鐵龍總裁斯泰夫中風之後,昏迷數天才清醒,卻留下失智後遺症。走出自家也會迷失方向,無法回家;更糟的是失語,說話顛三倒四,辭不達意,甚至胡言亂語,他勉強復職,終究被解僱。曾經統率23萬人,意氣風發的領導者,在人生陡然成空之後,斯泰夫並沒有被打倒。他堅決地一步一步朝夢想邁進。復原期間,他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用50天徒步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走山路到法國的尼斯。斯泰夫找回了遺忘的語言,也恢復了過去的睿智。三年之後在法國工業界另創事業,回到大老闆的世界–世界排名前三大航太集團—賽峰企業監理會副主席。 作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讓我的人生增加許多動力。我很喜歡打高爾夫球,可能先天扁平足,下盤不穩,一直沒有好成績。18洞高爾夫球標準桿數是72桿,我的成績卻徘徊在90桿到100桿之間。最近發覺有一種成就叫做「年齡打者」(Age Shooter),意思是以自己的年齡為標竿,打出與年齡相同或更低的桿數。我現在的夢想是活到90歲,打出90桿。是的,您沒聽錯,我70歲,我正在挑戰自己!
女人隆乳有共同的趨勢,年輕時候只想要自然,不敢作太大。到了中年,衣服尺碼加大,上圍顯小,尋求第二次手術,換大的義乳。等到上了年紀,尤其與性伴侶分手,領悟「自在」最重要,想要坦然接受身體檢查,尋求結束隆乳。 結束隆乳必須個別規劃,每個人狀況不同;原本的乳房組織可能很多,也可能不足;作過隆乳,重量增加,時間久遠之後,皮膚鬆弛。乳頭移位,乳房下垂。義乳也可能莢膜攣縮。 義乳如果使用超過十二年,漏裂可能性很大,需要清除。移除義乳並非單純取出義乳;隆乳時剝離了適當的空間容納義乳,移除義乳時必須將此空間逐層縫合。一方面恢復結構;減少凹陷,另方面預防癒合不良;漿液堆積。 想要移除義乳,又想要擁有漂亮的乳房,有二個選擇: 如果本身組織足夠,可以作內縫合,將組織往上,往中間集中,製造圓而挺的乳房。 如果本身組織不足,需要移植自體脂肪,移植的脂肪需靠原有乳房血管新生供應營養,單次自體脂肪移植只能增加一倍原有的體積。例如原本的乳房是175c.c.;建議單次補脂不超過175c.c.。 皮膚彈性良好,沒有下垂的乳房;只需要換小的義乳。如果多次懷孕,劇量減肥或是隆乳造成的乳房下垂,乳頭若是低於乳下皺褶,需要提乳手術。隆乳之後乳房變硬,是因為莢膜攣縮甚至鈣化,文獻顯示原因可能是慢性感染,菌膜造成莢膜肥厚,也可能是罕見的退行性巨大細胞淋巴癌。 手術時需將莢膜完全清除,該提醒的是莢膜攣縮(所謂碗公奶或是石頭奶),會使乳房看起來比較挺而且大,在計算術後體積或罩杯時,須列入考量。
58歲的蔡先生是彰化人,初中畢業北上念書,學成之後留在台北工作,過年過節才會返鄉省親,蔡爸爸最近以87歲的高齡往生。蔡先生返鄉奔喪,回憶這些年來,自己與父親講話,只有「吃飽了嗎?」「你好嗎?」這兩句,一年直接對話不超過十句。父親一生打拼,老年孤獨寂寞,蔡先生省思才發現,自己與兒子正在複製同樣的人生;瞬間不懂該如何面對這樣無言的晚年。 58歲的麗珊也是彰化人,北上求學後也留在台北。麗珊的童年並不愉快,家裡重男輕女,母親親自哺育哥哥與弟弟,麗珊卻被託給養母,六歲才回家團聚。大她二歲的哥哥常欺負她,父母把住家的房產掛在哥哥名下,有回兄妹吵架,哥哥趕她出去,麗珊向父親哭訴,父親聞言大罵:「我人還在,你們就要爭財產了」。麗珊常想離家出走。對於親生父母,麗珊有滿肚子的怨懟。 麗珊30歲時,由於業績特優,公司給了一筆獎金。麗珊知道父母不缺錢,同事也勸她把獎金留起來犒賞自己,不必「乞丐救廟公」,拿去孝敬父母。幾經思量,麗珊仍決定要與家人分享喜悅,回彰化老家報告好消息,並把獎金獻給父母,父母眼中閃現的淚水讓麗珊的喜樂加倍。 又有一回麗珊明明作足準備,規劃各式方案,客戶卻指責麗珊能力不夠,經驗不足,要求公司另派業務。麗珊失意之餘,回到彰化老家,父親安慰她:「努力會有好結果,指的是平均值,不保證你每個案件都會好。你今天得到壞成績,下次拿好成績就行了,沒什麼好沮喪的。」得到老父的勸慰,麗珊恍然大悟,回到台北繼續努力。 有好成績時回家報告,拿壞成績時回家討疼,麗珊與父母逐漸親近。高鐡開通之後,麗珊每星期四下午休假與父母約會。有時父母北上,有時麗珊南下,一起玩遍台灣。三人都能喝一點酒,麗珊最喜歡小酌之後,與父母隨意閒聊。原來父母心中也有許多委屈,期待被理解。學生時代的麗珊羡慕獨生女的同學,一人獨享父母的關愛;與父母同遊時,麗珊常有獨生女的錯覺,享受遲來的幸福。父母年紀愈大,愈珍惜麗珊。父親天天期盼星期四,還問母親為什麼不多生一個麗珊。長期與父母相處,麗珊領悟自己的怨懟,來自放大檢視幼時的不愉快。麗珊原諒父母,也把自己從受虐者身分拯救出來。她發現自己氣度變大,不再自憐,還能夠關懷別人。 子女長大之後,麗珊接彰化的父母來台北同住,直到父母因為癌症、失智往生。麗珊一路陪伴,過程中還經歷父母同時住院時,麗珊忙不過來,親友眼見麗珊兄弟袖手旁觀,竟嘲笑麗珊「沒能撿雞蛋,卻要收拾雞屎」。麗珊不以為意,反因陪伴父母讓她對於「老」有深入認識,能夠正面應對自己的老後。 最近麗珊與朋友聊天,朋友透露,因驚覺生命終會無聲無息消失,非常害怕死亡,偶而想到就會覺得極度恐慌、鬱悶,不知道該如何開解。 這讓麗珊想起之前與父母在溪頭,夜晚看見滿天的星星。父親說:「我們的祖先在天上,我以後也會到天上作星星,守護你們。」所以對於將來,麗珊沒有恐懼,陪伴父母的美麗回憶,讓她能夠走穩腳步,勇敢往前,期盼與父母在天上重聚。
第 46 頁,共 4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