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清芬60歲,158公分,72公斤,她長期膝蓋疼痛,復健科醫師建議減重! 清芬是家庭主婦,婚前47公斤,婚後每年胖1公斤,逐漸來到現在的數字。醫師下令減肥,清芬認為油膩的食物容易發胖,所以她不吃油,不吃肉,只吃水煮或清蒸的食材,半年瘦了6公斤。 清芬為了保護膝蓋,不運動而且少走路。減肥成功,膝蓋狀況果然改善,親戚朋友都來討教!她發現身材變好,卯起勁繼續減肥。二年後總共減掉12公斤,可惜清芬享受減肥的成果沒有多久;她的牙週病惡化,拔掉蛀牙並植牙。別人植牙,輕輕鬆鬆,清芬卻因為骨質疏鬆,需要補骨粉,術後傷口糜爛延遲一個月才癒合。接著清芬剪腳指甲,細菌入侵,變成敗血症,畏寒、高燒、休克,醫院發出病危通知,清芬在加護病房住了一星期。 醫師說清芬的免疫系統有問題,須要好好調養,怎知道出院之後清芬被孫子感染,得了流感! 一番折騰,清芬自動瘦了3公斤(一共減掉15公斤),整個人像消風的汽球,忽然變老。走路變慢,體力變差,更讓家人擔心的是平常碎碎唸的清芬,居然不開口了! 像清芬這樣變瘦之後衰老的老人,時有所聞。民間普遍認為老人胖是「發福」,醫界也主張「眼胖的矛盾」:老人稍胖(BMI 23至25),死亡率較低。但是老人的心血管疾病,第II型糖尿病,新陳代謝疾病等等,治療的指引都包括減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老人網站,建議過重的(BMI大於30)老人減掉5%體重,老人該如何健康減重呢?! 老人減重首該了解身體的結構,已知肌少症是老人健康的殺手。老人減肥目標不是體重的數字,而是提高肌肉含量,增加基礎代謝率,降低體脂,增加活力並提高生活品質。這可以由運動,飲食以及藥物三方面著手。運動包括有氧、平衡、肌力、伸展。藥物指的是老人服用會增胖的藥物,例如某些安眠、降血糖;過敏、降血壓藥物,請求醫師調整。飲食方面須注意營養均衡並補充蛋白質。 清芬的減肥不運動,不吃油不吃肉使得體脂降低,肌肉減少,內臟也可能萎縮,免疫力降低,才會賠掉健康! 總之老人不是不可以減肥,而是須要客製化,由醫療團隊監督,健康的減肥!
阿桃65歲,158公分,62公斤,她血糖高,持續看醫師控制。阿桃也抱怨膝蓋痛,醫師認為阿桃減重5%,血糖及膝蓋的問題都會改善。減重是阿桃最大的困擾,她肚子很大,膝蓋會痛,所以不方便運動。阿桃一向食慾很好,醫師下令減重,阿桃又胖了二公斤。肚子擋著她腰彎不下去,更別談自己剪腳指甲了。 醫師只好轉介阿桃給外科,檢查發現她是肚皮過剩加上筋膜鬆弛,整形外科替她作了拉肚皮手術,把肚臍以下的皮瓣切除,腰部抽脂,縫緊筋膜。阿桃的腹部變平,腰變細;肚皮以及筋膜變緊,胃口變小。醫師替阿桃切除了四公斤的皮瓣及脂肪,阿桃自己減掉八公斤的體重,總共少了十二公斤,血糖正常,膝蓋也不會痛了。 阿桃的丈夫阿勇也有一個大肚腩,眼看阿桃效果那麼好,也想要治療。他去檢查發現肚子主要是內臟肥胖,不適合整形。 為什麼中晚年會胖肚子呢?這與人老變矮,腹腔擠壓,蠕動變慢,腸子變長,內臟脂肪囤積,腹部筋膜鬆弛,皮膚過剩,皮下脂肪增厚有關。想要知道自己是什麼原因可以試著自己檢查。 立正站好可以觀察腹部脊柱是否前傾,手捏皮膚可以測量皮下脂肪。正常的厚度小於一公分(捏起來是二層所以應該小於二公分)!多次懷孕或是多胞胎懷孕,減肥超過20公斤等等形成的皮膚過剩,筋膜鬆弛,平躺時會改善,內臟肥胖,平躺時,腹部仍然鼓起! 腹部皮膚過剩,皮下脂肪肥厚筋膜鬆弛造成的大肚腩,整形的效果很好,如果是內臟肥胖,則必須改變生活方式方能改善。
美國的婦女一生當中,每八個人會有一個人得到乳癌。台灣的乳癌率比不上美國,但是近年來節節上升。根據衛福部的統計;乳癌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項癌成為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的惡性腫瘤。 乳房是上帝賜給女性最美的禮物,女性因它而美麗並擁有自信。乳房含豐富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因而癌細胞容易擴散至其它器官(乳癌在台灣是惡性腫瘤第四大殺手)。必須提醒的是早期乳癌能夠治癒,預防乳癌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女人有種種原因想要隆乳,沒有人希望隆乳之後得到乳癌,站在預防乳癌的立場,隆乳前有幾個方向需要考慮: 定期乳房篩檢會發現隆乳的事實:乳房篩檢的設備包括理學檢查,超音波檢查、乳房攝影、核磁共震。每種檢查都可以確認是否隆乳。沒勇氣承認假奶或是希望保有隱私的人需作好心理準備。 乳癌高危險群不建議自體脂肪隆乳:隆乳可以選擇植入義乳或自體脂肪,義乳(鹽水袋或果凍矽膠)已經證實不會致癌。義乳隆乳的女人如果發現乳癌,只須切除腫瘤,義乳無須移除(沒有隆乳的女人,乳癌切除之後也可以植入義乳維持外觀)。自體脂肪隆乳也有文獻主張其安全性,但是專家普遍認為長期副作用未經充分追踪,尤其脂肪內含幹細胞,可能造成乳房細胞癌變,乳癌高危險群不建議採用。 乳癌高危險群儘量保持腋下前哨淋巴結的完整性:腋下前哨淋巴結對於早期乳癌的診斷非常重要,腋下隆乳,前哨淋巴結能否完整保留沒有定論,如果是乳癌高危險群,建議避開腋下採取乳房下皺褶隆乳。 術前先作乳房影像醫學:植入義乳一般是在肌肉下或筋膜下,不會侵犯乳房組織,自體脂肪則是瀰漫性注射入乳房,可能造成纖維化或鈣化。不論是義乳或自體脂肪隆乳,最近的影像醫學已經有能力在隆乳術後作乳房篩檢。但是微小鈣化點以及其它可疑病灶,術前的影像醫學可以作為尺寸、分佈、密度、位置的參考,有益診斷。
我的眼腈不大,鼻子不高,牙齒不整齊,身材不好!現今社會強調外貌,整形外科醫師男的帥,女的美,號稱資深整形外科醫師的我只能靠著20年來維持標準體重,在業界苟延殘喘。 體重固定有很多優點,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不用逛街採買服裝,省下許多時間以及金錢作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過著規律的生活,三餐定時定量,自己以為,關於體重一生就是這樣了。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整件事該從兩年前的端午說起,有隻蜈蚣躲入我的鞋子,趁我專心打高爾夫球時,咬我三大口,害我整隻腳腫起來,必須使用一堆藥物包括類固醇治療。 幾天後,背部長帶狀疱疹,用了更多的藥,身上更多傷口,因而作息大亂,腳傷以及背傷,一個月後才恢復。疱疹留下的神經痛又煩了我二個月,這之後我才有閒情量體重,檢視身材。沒想到,體重增加二公斤,腰圍增加一吋,原本的裙子褲子都不合身了! 一般人可能覺得胖二公斤沒什麼了不起,對我來說,腰多一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洋裝不合身,襯衫紮不進裙子,每天出門選衣服很頭痛,缺乏漂亮的衣服,無法好好打扮,心情當然不會快樂。 那段時間,經常憤恨鬱卒以及失望,我知道胖二公斤可以減掉,問題是減肥需要少吃以及多動。我偏偏又是食量很大的人,平常飲食已經減到撞牆,沒得再減;運動是每天一小時,不想再加。真要減肥只能斷食,但「吃」是我的樂趣,努力運動是為了喝啤酒,吃塩酥雞,要我不「吃」,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這時我注意到生酮飲食,以及相對溫和的低醣飲食,美國的營養師莎拉霍伯格提出不吃GPS的觀念,G(Grain)是穀類,P(Potato)是馬鈴薯類,S(Sugar)糖類,有別於生酮飲食,不吃GPS只能說是低糖飲食,一天攝取50-150公克的糖。這種飲食的特色是控制血糖,防止胰島素飆高,據說有穩定情緒,提高活力,避免發炎的效果。 我過去的飲食是三餐定時定量,中餐吃素,也許注意力都放在膽固醇,以白飯、地瓜、山藥等等填飽肚子。這次減肥採取改良式的不吃 GPS飲食,早餐是咖啡,土司加起士,中餐及晚餐均為葷食,份量與以往相同,以肉類、豆類、蔬菜取代原本中餐的地瓜以及晚餐的米飯。飯後水果,沒有變動,三餐之間不吃任何有卡路里的食物,如果肚子餓了,會細嚼10顆至15顆的堅果(核桃或杏仁)充饑。…
張醫師在台北的醫學中心作到主治醫師,40歲時為了服侍年邁的父母,回到故鄉開業。 當年鄉下人看病喜歡吃藥打針,要求藥到病除。張醫師在教學醫院待久了,習慣解釋病情,教育民眾;有些輕症,張醫師主張「不用治療」。診所剛開始叫好不叫座!張太太的娘家在台北,一直希望張醫師轉念回醫院上班。 開業第二年,當地感冒大流行;村長感冒併發心肌炎,心臟衰竭;縣議員高血糖,平常沒在控制,感冒併發酮中毒,陷入昏迷;二人的命都被張醫師救回來,鄉下人認為張醫師是神,從此大病小病都找他診治。 張醫師持續修習醫學新知,診所設備齊全,正規經營,病人多到無法形容。掛號的電話響個不停;早上的門診必須上午七點前預約,診所的候診室以及外面的馬路站滿了人,張醫師從早忙到晚,沒得休息! 診所最忙的時候有十二個助理,他們與張醫師家人吃住在一起,相處融洽,離職率很低。許多助理從張醫師開業,一路跟隨,因而熟悉診所的病人。診療室雖然充滿消毒水的味道,診所卻給人溫暖的感覺,很多人已經不住小鎮,有病還是老遠跑回來,他們總說進入診所,病就好了一半,無論什麼病;都要看張醫師才會痊癒。 時間過得很快,張醫師六十五歲了,這幾年小鎮人口減少,診所增加,張醫師原本一個月看診5000健保人次,降低至不足1000人次,收入減少,開支卻由於添購設備,人事開銷,環衛支出等等節節上升。 張太太當年生於台北長於台北,如今兒女也在台北就業,夫妻考慮結束營業,回台北養老。 大概是聽到風聲了,最近來看診的病人異口同聲的說:「張醫師,我很擔心你會退休耶。你退休我生病找誰呢?」一個女孩父母雙亡,習慣來診所尋求支持,更是擁抱著張醫師哭求「留住她的娘家」。風聲愈傳愈遠,小鎮的人不停來打探「什麼時候結束營業?」張醫師不知該如何回答。 張醫師醫學院的同學紛紛屆齡退休,他們吆喝著爬山、出遊,張醫師的心情多少受到影響,這天他看電視,有個惡質老闆,無預警潛逃,畫面上員工被積欠薪資無助的表情,張醫師想起母親的訓示:「作老闆賺錢時要分給員工,沒賺錢更要照顧員工,賺大錢的老闆人人會作,不賺錢仍然作好老闆,才是真正的老闆。」張醫師與員工一起打拼,相處的時間超過自己親生的子女,他無法想像見不到員工的日子該如何度過。 他原本退休後的規劃是回學校作志工。但夫妻討論,張醫師最大的興趣是醫學,喜歡傳播醫學知識,在診所上班,每天都能貢獻所學助人,鼓勵人,如果不算成本會計,以作志工的心情,繼續經營診所,就像母親講的:「員工是家人,沒有米的時候,每個人的碗裡只有一粒米,大家還是可以一起努力。」…
根據網友最常使用「十大抗老偏方」統計發現,最夯的補品是膠原蛋白。老人補骨頭,補關節,年青人補皮膚,膠原蛋白有吃的及塗的。塗的膠原蛋白宣稱可以臉部拉提。日本藥妝店整排膠原蛋白,吃的有粉狀,有錠狀,有膠狀。塗的也各式各樣,產品銷路很好,有的品牌還以中文標註「每人限購二罐」。 去年底整形外科醫學會,展覽攤位介紹膠原蛋白彈力美容飲品,藥廠以製藥技術,生產含有Q10,豬皮抽出物、膠原蛋白的保健食品,售價每瓶2580元,健議每週二瓶,負責介紹的業務說這款產品很受歡迎,銷路很好,她們自己都有買來服用,覺得效果比作脈衝光還好。 膠原蛋白是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份,佔人體總蛋白質約20%,主要存在結締組織,有很強的伸展能力。韌帶、肌肉、血管、皮膚等等靠它保持韌性! 我們的皮膚80%是膠原蛋白,另外20%是彈性纖維以及聚醣。膠原蛋白負責韌性,彈性纖維負責彈性,聚醣負責保濕。形狀規則、排列整齊的膠原蛋白纖維才具有功能。膠原蛋白纖維由纖維母細胞生產。人體過了20歲,維纖母細胞生產的膠原蛋白纖維每年減少1%;老化的膠原蛋白纖維、彈性纖維斷裂,變短變粗,雜亂推擠,無法整齊排列。皮膚失去韌性及彈性,鬆弛下垂。此外自由基、紫外線,吸烟等等外來因素也可能使膠原蛋白、彈性纖維以及聚醣減少,皮膚自我修復下降,角質層剝脫障礙,皮膚暗沈,乾枯,出現斑點及皺紋。 皮膚的老化包括毛孔、暗沈、長斑、皺紋、鬆弛等困擾,都與膠原蛋白纖維減少或缺陷有關。原因可能是纖維母細胞(工廠)產率下降,膠原蛋白纖維老化(良率不佳),膠原蛋白纖維分解(環境不適合保存),膠原蛋白纖維氧化(自由基攻擊),膠原蛋白纖維醣化(血糖增加)等等。 想要皮膚Q彈飽滿,我們需要膠原蛋白纖維,但是老化的皮膚並非單純欠缺膠原蛋白(原料),市售吃的或塗的膠原蛋白,由於分子過大,無法直接進入人體。吃的可能是補充了氨基酸,塗的可能有保濕以及凝膠的短暫拉提(洗掉就沒有了)。也就是說吃的膠原蛋白不如吃豆腐,塗的不如塗保濕產品,CP值不高。想要逆時凍齡,去斑消痕,或是重回嬰兒肌膚,還是得從防晒,減少自由基,不吸烟,控制血糖,注意健康等等基本功作起才正確!
我從小不喜歡吃肉,九歲氣喘,父親規定我每餐要吃一塊三層焢肉。我常偷丟給桌子底下的貓,結果貓營養很好,經常懷孕,我的氣喘拖到初中才改善。 父親是典型的肉食主義者,三餐有自己的「私菜」,內容都是肉,包括豬心、白斬雞等等,父親牙齒很好,老年迷上牛排,一個人可以吃二份。他強調吃肉才能長肉,吃肉才有營養;運動才有爆發力。 母親相信肉食會造成高血壓、高血脂,二人為了該不該吃肉爭執,母親會恐嚇父親:「你如果中風或心臟發作,我不照顧你!」幸好父親終身沒有心血管問題。 不吃肉的我,據說從小面有菜色。醫學院畢業,我在台大外科作住院醫師,民國65年謝東閔先生郵包爆炸案受傷,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到急診部探望,我陪他搭員工電梯,不料古老的裝置卡在二層樓之間,故障的電梯裏只有我們二個人。 看著我與電梯把手奮鬥,經國先生用帶著鄉音的國語說:「慢慢來,你要多吃肉,吃肉才有力氣。」我忙了20分左右才啟動馬達,電梯門一開,幾個衛兵以為長官被挾持,舉槍對著我們,嚇死我了!經國先生不慌不忙,給了我一張名片,上面只有蔣經國三個字。那次的經驗並沒有讓我加餐吃肉。婚後我與婆婆同住,跟著吃素,更是與肉無緣。 外科的文獻,老人的傷口與正常人口相比,容易有感染、延遲癒合等等併發症。抽血檢查,老人的血中前蛋白、維他命以及元素鐵、鋅、硒等缺乏。如果提前在手術前三星期就給予補充,所謂高風險的老年人手術,傷口癒合會趨於正常。促進傷口癒合的血中前蛋白等,可以輕鬆從肉類獲得,我因而鼓勵整形的老人術前術後多吃肉。 作為外科醫師,我的體力很好,但是每年總會幾次感冒。感冒有時引發氣喘,晚上咳到無法入睡,我想起父親的吩咐,三餐吃肉,說也奇怪,肌肉變結實,高爾夫球的成績進步,這幾年的流感、腸胃病毒,我都能倖免。 老人醫學專家認為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老人胃口變小,熱量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認知也下降。老人普遍蛋白質不足,所以建議老人「要吃肉」。 日本的報導,沖繩高壽老人最多,他們喜歡吃肉、吃魚,沖繩人吃肉是類似台灣人燉肉,裡面加了蘿葡,海帶,大蒜等等,專家認為這樣的煮法減少總膽固醇,增加不飽和脂肪,富有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東京老年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柴田博士也說蛋白質缺乏可能肌少症,容易感染,威脅老人的生命。葷食不是高血壓高血脂的罪魁禍首。肉食中含有多種豐富的胺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軟,預防動脈硬化和腦中風,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能力。 總之,肉類能夠提供蛋白質,必要的胺基酸,以及其它營養素,老人該考慮多吃肉,膳食平衡。營養充分才能成功老化。
網路上很多養生資訊,有吃保健食品,有教甩手,有洗SPA,有作氣功;最近更有號稱聯合國公告的養生十六招式,包括:1.唱歌2.跑步3.不要久坐4.吃薑黃5.減少攝取卡路里6.吃綠色蔬菜7.擁抱8.吃花椰菜9.睡眠10.快樂11.少糖12.平和的心情13.喝茶14.吃蘋果15.少看電視16.跳舞等等。 養生的方法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我有一位朋友患憂鬱症,醫師要他運動,他不肯配合,理由是烏龜很長壽,烏龜不運動,所以他也不運動。另一位朋友抽菸抽凶,大家都勸他戒菸,他不肯,原因是他不想活太久,何況戒菸的人會變胖,他不想變胖,所以不能戒菸! 一般以為養生是求長壽,但英文「養生」keep fit其實是保持體能。我最喜歡的說法是,養生是為了「活得長,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但不管那種說法,養生應該有目標才能確實執行。 阿市是我的童年玩伴,從小不愛念書。專科沒讀完,19歲就嫁給越戰來台渡假的美軍。25歲離婚,帶著兒子回來台灣,一群朋友替她擔心,她卻認為學到在國外生活的經驗。28歲再婚,嫁給調酒師,夫妻在美國合開夜店,店裡除了賣酒還有樂隊,氣氛很好,是洛杉磯的熱門景點。入場平均排隊時間超過一小時。 沒想到,阿市卻在38歲發現丈夫外遇,二人離婚,阿市帶著一兒一女回來台灣。街坊鄰居聽說她離婚兩次,帶著兩個不同父親的小孩,個個搖頭。但她42歲時第三度結婚,男人小她4歲。44歲時生了一個女兒。丈夫原本只是大公司的小業務,阿市發揮過去的歷練,兩個人從賣牛肉麪、代理電器、拉保險開始,到現在有許多事業,版圖愈作愈大。前陣子看他們一家人乘私人遊艇渡假。 現在的阿市67歲,臉蛋固然漂亮,生過三個小孩,穿比基尼泳衣的身材依然火辣。阿市是我心目中最懂保養的女人。 台灣最近離婚率很高,據說每四對新婚夫妻,會有一對離婚。離了婚的人,往往垂頭喪氣,雙方父母也抬不起頭。阿市的故事值得大家參考,阿市結三次婚,一次比一次圓滿。重點是她不認為離婚可恥,不為過去的事情傷悲。 身為67歲的美魔女,阿市的養生秘訣是什麼呢?!阿市說:「要作美女,臉可以化妝,胸部可以硬擠,屁股可以遮掩,只有粗腰凸肚沒得藏」,所以她控制體重維持25吋腰,衣服緊就節食。為了零小腹,她研究食物,努力運動。又為了避免內臟肥胖,她注意睡眠;避免便秘及三高。阿市的美女計劃讓她青春與健康。 前陣子的法國總統選舉,37歲的馬克宏勝出,但引起全球注目的是大他24歲的總統夫人。最近美國總統川普與夫人到法國訪問,川普比自己的太太年長24歲,已顯老態,馬克宏夫人在畫面上完全看不出年齡。我想起阿市說的美女理論,不禁莞爾。女人想要不顯老,維持身材,細腰零小腹果然重要!
小瑩雖然臉有點方,但眼睛很亮,鼻子很挺,從小到大,一直被稱美女。她大學畢業進入傳播公司拚了命工作,手中的節目個個廣告滿檔,公司營收亮眼。小瑩成為媒體界的女強人,沒有結緍,八卦報導說她是傳播界大亨的小三,小瑩沒有承認。 小瑩大學讀的是歷史系,學問好點子多,與她吃飯是很愉快的享受。她喝酒乾脆,聊天直爽,歌聲婉轉,身邊總有男人圍繞,是台北社交圈最受歡迎的女人。小瑩54歲時覺得自己不夠年輕,需要拉臉。手下許多藝人都作過整形,她考慮到手術需要麻醉,術後需要躲一段時間等等,決定一次作完拉臉與削骨手術。 小瑩的手術很順利,她等腫消了才出現;原本的國字臉變成錐子臉,下巴變長,雙眼皮變深,眼尾吊高,臉頰上提,法令紋,嘴角肉撫平,像極了平劇白蛇傳裏面的蛇精。手術剛恢復罷,小瑩原本笑起來甜甜的嘴唇,竟然出現詭異的表情。 她改變太多了,如果不開口,一群朋友不知道位子上坐的是誰。平常纏著她吃豆腐的黃董,不敢靠近,躲得遠遠的,嘴裏抱怨著:「實在造孽,好好的人為什麼要搞成這樣?!」 整形分為回春與變臉。回春是恢復青春的整形,例如除眼袋、拉臉。變臉指的是改變容貌,包括雙眼皮、隆鼻、削骨等等。 年輕人變臉,效果很好。原因是周遭的組織富有彈性,容易適應。例如:年輕人割雙眼皮,眼睛變大,靈性增加。老年人變臉,效果不好。原因是周遭組織老化,適應困難。例如老年人割雙眼皮,眼睛變大,反而像瞪人、凶惡的眼神。 英文教科書建議老於三十五歲的人,不要作變臉式的整形。如果確定要作,也建議審慎評估身體及心理能否接受,有伴侶的人尤其要考慮。我曾碰到一個案例,太太眼睛很小,笑起來瞇成一條線。太太整形變成寬板雙眼皮與黑白分明的大眼睛。術後太太很滿意,丈夫卻不敢直視,怨嘆太太温柔和藹的眼神變了,不是他娶的女人。事情演變到後來,丈夫宣稱他看到太太的新眼皮會吃不下飯,要太太整天戴著太陽眼鏡,原本感情很好的夫妻,為了一個眼皮整形,變成回不去的狀況。 倪太太的情況更慘。她喜歡日本女星濱崎步,羨慕她的大眼睛;五十三歲時遠赴韓國接受打開眼頭眼尾的雙眼皮手術,眼睛加長加大;回台灣之後,乾眼症嚴重到經常覺得眼珠子快掉出來,悔不當初! 從前的人說女為悅己者容,現代女人整形是為了增加自信心,手機自拍好看最重要。想提醒的是,人到了一個年齡,外貌與表情合成的形象在周遭人心中已經與名字連在一起,過分的改變自己,就像中式房間擺了張西式沙發;會有不協調的感覺。對於親友尤其是配偶,枕邊人變美,不管多美,就像喜歡吃中餐的人,眼前西餐再美味,總是不對胃口吧。
小梅32歲,在銀行上班,雙眼下方有眼袋,客戶經常問她:「沒睡好嗎?」「很累嗎?」 小梅被問煩了,找個連假「作掉」眼袋。手術是內開式(傷口藏在結膜),小梅休假結束恢復上班,大家只感覺她神輕氣爽,精神很好,沒人發現她動了眼袋手術。 林董62歲,女兒即將出嫁,他心裏萬般不捨,無法面對。婚禮前二個月才意識到自己必須牽女兒走紅毯,匆匆忙忙想到自己似乎該作眼袋手術。 林董在商場上出名阿莎力,講求效率。找了一個肯聽他說話的醫師提出要求:眼袋的脂肪抽乾淨,多餘的眼皮切除!林董復原之後,眼袋變平,但下眼皮卻下移,眼白增加。婚禮上的林董露出鬱悶、瞪人的眼神……,賓客們認為林董嫁女兒不開心! 眼袋是常見的困擾,它不是老年人的專利;18歲到80歲、男人女人、已婚未婚、白領藍領,都可能有眼袋。有眼袋的人看起來疲累、精神不振、顯老。如果加上黑眼圈、淚溝,更會讓人懷疑是否熬夜、酗酒、疾病、甚至吸毒! 一般人認為膨出的眼袋是脂肪增生,眼皮腫脹。治療的方法就是去掉脂肪,並修剪眼皮(也正是林董的思考模式)。此種眼袋手術流傳了很多年,有些人效果很好,但是大約15%的人眼下「臥蠶」消失,下眼皮下移甚至外翻,眼珠露白,眼神變凶,眼皮無法完全閉合,眼下細紋增加。 美容整形的最高原則是手術必須安全有效,手術後不可加速老化。傳統的眼袋手術無法符合。因而有了各種改良。 第一種主張老化造成組織下移需要中臉剝離及側眥(眼尾)懸吊,手術很大。第二種主張眼袋的脂肪必須保留,抽出之後回填淚溝,此種術式可能結膜水腫,甚至延長癒合。第三種主張尊重眼輪匝肌,眼袋採內開(經由結膜)。反對的人認為無法處理皮膚鬆弛。 眼袋該怎麼作?!這二十年來一直是國際整形外科醫學會的辯論題目。今年卻因為幾項發現而有了共識。首先美國蘭布斯教授,追踪數百人從年輕到老,發現下眼皮與臉頰的結合處(一般所謂淚溝)並不會下降,所以眼袋手術無須例行性的剝離(或懸吊)。 澳洲的布萊恩教授發現只有60%的人口,眼袋凸出會伴隨明顯的淚溝,這些人眼輪匝肌的源頭與眼眶骨到皮膚的支持帶融合,只有這部份的人口需要打開筋膜並回填脂肪。剩下的40%人口,多的脂肪可以抽除,不需要回填,避免脂肪回填的延遲癒合。…
第 8 頁,共 4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