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脂肪移植過了二十年,我們增加了什麼知識呢?!

一九八二年法國的伊魯茲醫師將抽脂及自體脂肪移植的觀念引進美國。台灣從那時起,也作了許多抽脂及自體脂肪移植的案例。抽脂是針對局部脂肪囤積;最常作的部位是腹部、大腿、手臂、脖子等等。自體脂肪最常移植的部位是臉部、乳房、手背及其它凹陷部位!

 

近幾年,幹細胞的觀念變夯,脂肪由於每公克幹細胞含量是骨髓的100倍,在幹細胞的研究領域非常受重視。幹細胞可以促進血管生成,加強新生細胞,對抗細胞老化,在自體脂肪移植佔有重要的角色。

 

人類的脂肪細胞是一個奇妙的設計;它的細胞核很小,可以承載一千倍細胞核體積的三酸甘油脂。胖的人可能是脂肪細胞較多,也可能是脂肪細胞較胖。抽脂吸出的脂肪,離開原來的組織,失去血管供應養份。移植到其它部位時,會釋放出所有細胞質內的三酸甘油脂,以最小的細胞形態尋求生存!近年來的觀察證實:

 

一、  移植術後看到的體積增加應該是細胞釋出三酸甘油脂造成的腫脹,自體脂肪細胞確定是存活並正常運轉需要六個月,因此移植效果術後六個月才可以評估。

二、  脂肪細胞以存活方式存在於移植區域,保有原始組織的特色。也就是說腹部脂肪移植到臉部,過了十年,這些脂肪仍然是腹部脂肪。腹部變胖,移植到臉的脂肪也會變胖。

三、  脂肪細胞內含幹細胞,有抗老化的效果。接受自體脂肪移植的區域,長期追蹤,皮膚色澤、彈性、質地、皺紋都有改善,應是脂肪內含幹細胞的證據。

四、  自體肪隆乳的案例全球已有超過8000人追蹤十年,乳癌發生機率並未增加,科學家對此數據無法肯定回答,也許脂肪幹細胞有原始部位的記憶,不會變成乳癌,是合理的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