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記載隆乳的起源來自一個年輕醫師的創意,有位名叫基洛得(Gerow)實習醫師被派去血庫拿血,他覺得裝血的塑膠袋形狀及質感很像女人的乳房,就把這個意見告訴他的老師克魯寧(Cronin)醫師,他們與矽膠大廠Dow & Corning連絡,生產矽膠義乳,作了幾例狗的實驗之後,1962年完成首例人體隆乳。
隆乳顧名思義是把乳房作大,因此填充物放在乳腺下,當年的隆乳手術很小,病人立即滿意度很高,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乳房變硬(莢膜攣縮),而且從外面摸得到袋子邊緣,一九六八年丹布錫(Dempsey)醫師提倡肌肉下隆乳,將填充物置入胸大肌下面,增加覆蓋厚度,避免摸到袋子以及莢膜攣縮,原本是門診局部麻醉的隆乳手術,從此進入全身麻醉,需要複雜手術技術與設備的時代!
胸大肌在乳房下層,但是位置,解剖特色與乳房完全不同,胸大肌雙側固定在骨頭上,主要肌肉在乳房上緣,胸大肌下隆乳,胸膛變壯而且非常疼痛(病人說像被大象腿踏在胸膛上),填充物位置過高;胸大肌像一件繃緊的束衣,乳房不會晃動更擠不出乳溝!肌肉運動時乳房還會奇怪的收縮!
一九九八年蘿絲(女)醫師提出筋膜下隆乳的觀念,所謂筋膜是胸大肌、腹直肌以及鋸齒肌的筋膜,厚度只有一毫米。如果用雞腿來比擬,筋膜是剝掉雞皮之後,白色透明的薄膜!羅絲的這個創意被許多權威醫師挑戰,他們認為
- 筋膜太薄,沒有增加厚度的意義。
- 並非每本解剖學教科書都有筋膜存在。
- 實際手術時剝離筋膜有困難。
- 這麼渺小的構造沒有實用的意義。
經過這許多年實驗室與臨床的證據顯示筋膜確實存在,筋膜下隆乳的好處是
- 保留乳房與筋膜的懸吊系統,隆乳後不容易下垂。
- 筋膜下隆乳等於是肌肉上隆乳,填充物受肌肉的保護,預防感染與莢膜攣縮。
- 筋膜下隆乳疼痛度低,可製造出水滴形會晃動有乳溝的乳房。
- 筋膜的一毫米厚度對於覆蓋填充物很有幫忙,可降低邊緣被觸摸的機率!
根據國際美容外科醫學會2010年七月份的世界最新統計資料,選擇筋膜下隆乳,歐洲佔93.9%;中南美佔88.6%;這種數字證實了筋膜雖薄;確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