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整形外科
生活中的勇敢
外科手術有固定的風險,一般人總以為沒發生併發症才叫作好醫師。只是在專業界的認知,擅長處理併發症才配稱好醫師。
手術併發症可能是術中大出血,可能是傷口無法縫合。處理併發症需要瞬間決策並精準執行,困難度爆表!也就是這種時刻,醫師的能力高下立現。
我的老師是有名的心臟外科權威,我作住院醫師時期,有一天老師主刀作開心手術。剛開始氣氛愉快,使用電鋸鋸開胸骨時,肥厚的心臟被電鋸劃到,破洞瞬間大噴血。我還沒看清發生什麼事時,老師的大手指已按在傷口止住流血,語調平靜命令護士準備器械,精準的縫合心臟。十分鐘內脫離險境,之後的手術順利結束,病人平安。
我也跟過另一位醫師,作動靜脈廔管結紮術,剝離時器械意外闖進血管管壁,造成大出血,醫師當場咒罵護士拿錯剝離器,抱怨燈光不佳,責怪麻醉不好,要求特殊金屬止血夾,手術室亂成一團,病人失血休克,搞了好幾個鐘頭才止血!術後病人除了需要輸血,還需住加護病房。
處理併發症是醫師教育的重點,醫界流傳一個很正面的故事:某個病人的開腦手術,實習醫師太累,邊拉勾邊睡覺,醒來發現肌勾壓到腦,實習醫師擔心造成傷害,選擇向主治醫師報告,主治醫師檢查確認無礙。但是吩咐實習醫師好好追踪,實習醫師心有愧疚,一天數次探訪病人,還從院外買點心給病人,病人後來無事出院,對於醫院的照顧讚譽有加,其至寫信給院長,要求表揚該位有愛心的實習醫師。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勇敢」,每個人都熟背英國納爾遜將軍暴風雪時,不畏風雨,堅持上學的故事。勇敢不是魯莽,勇敢是認清事實,專注當下,毫不畏懼,果斷向前。小醫師整天憂心忡忡,擔心併發症,憂慮醫療糾紛。但好醫師平常充分準備,遇到狀況,專注應付,不會去注意小節,更不會作出愚蠢的決定。
人生無法避免意外,正如外科醫師無法避免併發症。我們平常就該定義自己的人生,設定目標。意外發生,要不要被擊垮是自己的選擇,如果正面應對,意外有時是人生轉機的催化劑,讓我們見到更多可能,得到經驗,激起心中的熱情,活出全新的自己。年齡增加,體力下降,意外發生即使無力反抗也能選擇適應,並在過程中得到平安及喜樂。
徐志摩的原配張幼儀,在徐志摩赴英留學二年後,得到公婆的允准,帶著兒子赴英團聚。沒多久她的腹中懷上老二。沒想到在人生地不熟的英倫,徐志摩為了別的女人,竟逼她打掉胎兒以及離婚。當年的張幼儀堅持生下老二,帶著幼子,在歐洲完成學業才回到中國,她先在東吳大學教德文,而後擔任上海儲蓄銀行副總裁,並自創雲裳服裝公司。她持續關心徐志摩,養大幼子,侍奉公婆,晚年尋得良伴,得到兒子的同意結婚,勇敢以自己的力量耕耘自己的人生。
文學愛好者歌頌徐志摩是浪漫才子,對我而言,張幼儀才是勇者,替「人生要不要快樂是自己決定」作了最好的註解。
我們為什麼喜歡聽故事
最近聽一位財經專家說故事,他說有些父母教育子女,常要他們互相競爭,誰的表現好,就疼誰。例如某位富豪,各房太太教育子女目標是贏過其他房。富豪死後,子女互不相讓,企業因而衰敗。倒是另位富豪很早就指定繼承人,富豪在姨太太家住宿還會刻意帶大房子女同去,大房與二房及子女皆相處融洽。富豪告誡子女,各人在外自己努力,但對內必須團結。他們家的第二代事業雖有過波折,不同房的兄弟姊妹心連心度過難關。如今第二代各自掌管不同企業,所有事業交叉持股,在業界形成強大的力量。這位財經專家說的故事,徹底改變我的觀念,原來教育孩子與人團隊合作比突顯個人還重要。
聽故事可以學到很多人生道理,我看書及聽演講的經驗,與其長篇大論不如講個好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描述祝英台女扮男裝遇見梁山伯,同窗三年產生感情,二人互相愛慕,卻無法結成連理,最後雙雙羽化成蝶。這個故事凡是華人應該無人不知,其中感人的愛情故事情節在後來許多故事也可見到,令人吃驚的是,現代還有人在研究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而且寫成博士論文。
除了民俗故事、八卦周刊或者電視連續劇,也有許多故事。根據英國的統計,每個成年人每天聽故事的時間佔了清醒時光的6%,為什麼大家喜歡聽故事呢?!
有人主張聽故事是人類想要逃避現實,演化文學主義者研究從古至今「好故事」的共同點,發現聽故事不但不是逃避,反而是「求生存」。
人類有歷史以前就有口述故事。法國的洞穴發現三萬年前的圖繪,可能與打獵有關,描述能夠存活的關鍵。人類學家統計原始部落的口述故事發現80%討論道德、紀律;故事愈多的部落,遇到狀況愈能合作。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在史前的經驗主導我們對故事的喜愛。人類進入較大的團體需要學習合作,但是求生存的本性讓我們容易從團隊「拿太多,給太少」,或是容忍強權者霸道以致毁滅族群。
「好故事」敘述生活的倫理、準則,強調「互相合作,男女平等」,「不必容忍暴君,也不要變成暴君」。好故事通常有壞人與好人;「壞人」是犧牲別人或濫用權力來求得利益。而「好人」則是「較少自我或是較少野心」。
心理學家認為說故事可以強化認知,使自己融入周遭,設計多種對策,應付變動的環境,聽故事的人可以了解別人,探討別人的內心深處,吸取經驗,產生共鳴。喜歡聽故事的人也較擅長心理分析,影像醫學研究顯示人類讀故事或聽故事時,大腦皮層啟動社會及情緒程序,讀過或聽過愈多故事的人,愈容易懂得別人的內心,有助於溝通!
早安疼痛
我的父親是早年台北有名的開業醫師,病人包括許多政商名人,父親已經往生多年。最近聽一位董事長說他50年前坐骨神經痛,已經預約住院手術,家屬堅持尋求父親的意見,父親勸他把疼痛當成上帝的警告,檢討生活方式,也教他避免某些姿勢,他的疼痛因而舒緩,躲過手術。董事長說後來了解當年脊椎手術正在發展,風險很大;更加感謝父親。
父親擅長治療疼痛,印象中有位漂亮的太太,經常來看診,抱怨不同部位的疼痛。這位太太丈夫寵溺,很會撒嬌。切個水果就手腕痛,走點路就膝蓋痛,服侍公婆就肚子痛。父親應該是所有的招式都用完了,居然要她把注意力放在有趣的事物,學著「痛痛的生活」!當時的我,年齡還小,無法理解身為名醫的父親怎會說出這種話!
疼痛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我的朋友是麻醉醫師,她說人如果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器官,是很幸福的事情,她因為年輕時爬山,摔傷膝蓋,經常覺得自己有卡卡的膝蓋,很不舒服。
朋友的身體只有膝蓋,我卻有眼睛與背;眼睛先天乾眼,角膜容易擦傷,俗話說情人眼裏容不下一粒沙子,我的眼睛卻像有數粒砂子。背部是典型外科醫師職業病,經常下背痛以及左側坐骨神經痛。平常的日子運用所學,努力照顧自己正常過日子,上個月差點被擊垮。沈重的背痛,伴隨著骨盆腔的不適,突然來襲!喜歡工作,喜歡運動的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找不到舒服的姿勢,疼痛太厲害,想了好幾個診斷,最擔心的是癌症?!
恐慌的心情中,我重新開始核心肌群運動,並每二小時練習棒式姿勢,這次的背痛來勢洶洶。文獻記載世界人口的9-12%正患有下背痛!背痛與年齡有關,年齡愈大,背痛治癒率愈低,復發率愈高。日常行為習慣包括坐、站、走的方式,尤其近代人在電腦前一坐好幾個小時,帶給背部小關節極大的壓力!
我的背痛在減少坐姿,增加棒式運動之後消失。早上起床,沒有背部的感覺,實在很爽,可惜美好的日子非常短暫,眼裏的砂子不甘寂寞,開始攪局,我忽然領悟父親教病人,「痛痛的生活」是什麼心情。
疼痛是一種感覺,原是上帝為人體設計的警報系統,如果疼痛的程度是生活可以正常,身體沒有醫療狀況,其實不必驚慌更無須憂鬱,只要「痛痛的生活」,渡過急性期,警報停止;疼痛就能緩解!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疼痛是人類邁向堅強的安全測試,沒什麼好怕的!
50+之後的減重建議
體重是很多人的困擾,年輕時候能夠輕鬆應付,過了50歲明明食量沒變,運動量沒變,體重卻慢慢失控,顯然上了年齡,我們除了得到老人斑,還會變成易胖體質。
最近愈來愈多文章主張老人胖比瘦好,胖的老人有抵抗力,受到感染生存率較高!所謂老人胖比瘦好,指的是BMI 24左右,老人過胖(BMI大於27),容易有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關節負荷等等問題。50+之後,不是不可以減重,50+之後的減重必須注意不可減掉健康,專家的建議如下:
- 減重仍需增加肌肉:50+之後未經規劃的減重會減掉肌肉,應是老人減肥失去健康的原因。肌肉可以升高新陳代謝幫忙減重,更重要的是肌肉供應大腦能量,支撐內臟,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幫助血液循環,抗發炎,幫忙傷口修復,能夠對抗失能及失智。根據文獻30歲之後每年肌肉自然減損1-2%,60歲時,下半身肌肉可能只剩60%,50+之後的減重,首要是增加肌肉,重訓例如雙手握礦泉水上舉,深蹲等等,最能增加肌肉。其他有氧運動例如快走、騎單車、游泳等等也都有幫忙,50+之後的體重增加與活動量減少有關。無法運動的人可以儘量活動,例如坐在書桌前寫字可以抖腿,看電視可以抬腿,家庭主婦與其一星期買菜一次,可以每天去買菜!
- 增加攝取蛋白質:台灣人的飲食,平均只有16%蛋白質,50+之後的減肥,專家建議蛋白質增加到40%,鼓勵多吃白肉、豆類、堅果;蛋白質應該平均分配於三餐,採取低醣多纖維的食譜,可以幫忙減重。真的非飯不飽的人,建議先吃菜及肉,將米飯留到最後減少腸胃吸收。
- 足夠的睡眠:已知睡眠缺乏的人容易肥胖,大於67歲的男人每晚睡眠少於5小時比睡7至8小時的人肥胖機率高4倍。每天固定時間睡覺也很重要,輪班的工作者肥胖率較高。
- 檢討用藥:某些精神科用藥、抗組織胺、荷爾蒙、類固醇等等,有增胖效果。50+之後如果慢性病長期服藥,減重時可以與醫師商量調整處方。
- 嘗試飢餓減重:有一種減肥方法是每個月選五天,每天只攝取800卡路里,此種方法除了減重還能治療新陳代謝疾病,它的原理是飢餓期間,掌管食慾的腦神經傳導,控制血糖的胰島素分泌關機,等到恢復飲食又重新開機,功能改善。既可有效減肥又可增進健康!50+之後的人可以每個月選五天也可以每星期選一天飢餓節食。
- 聰明進食:飲食常被當成不必用腦的行為,有的人辛苦減肥,最後毁於「不知不覺,吃掉50個水餃」或是「覺得可惜,吃光所有剩菜」。聰明進食指的是運用智慧,算出每天允許的卡路里,按照計劃確實執行。有些小技巧值得推薦,例如口中有食物時放下筷子,充分咀嚼(至少咬十下),吞嚥之後想好項目再動筷子。參加宴會被美食誘惑可以選三道菜吃完,也可以每道菜吃一口,記得聰明進食才能有效減重!
你為什麼自己不去考醫學院呢
予捷高中畢業,去年學測成績不理想,母親要她重考,予捷這陣子壓力很大。有一天睡晚了,母親叫她起床,唸了她幾句,予捷居然回嗆:「你有紀律,會念書,為什麼自己不去考醫學院呢?」
予捷母親出身醫師家庭,依她的觀察,醫師子女沒讀醫科,常覺不如人,終身自卑。她認為女醫師找工作容易,收入穩定,若有小孩,自己開診所,可以兼顧家庭。所以打定主意栽培女兒當醫師。相信給女兒醫師執照比給任何嫁妝都好。她準備了一筆資金,萬一女兒考不上台灣的醫學院,就送她出國學醫。
但予捷害怕醫院肅靜、慘白的氣氛。她擅長繪圖,屢屢在學校的比賽中得獎,認為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坐在書桌前繪出心裏的夢想。予捷對醫學沒有興趣,無法專心念書。
類似予捷與母親的衝突,年年發生,作者忝為資深女醫師,經常被要求調解;夾在二造之間左右為難。
作者的經驗,選擇職業時興趣最重要。我認識一位父親每天接送兒子上學,替兒子複習功課,兒子考上醫學院,念了七年領到畢業證書,將證書獻給父親後宣佈,替父親讀書任務已經完成,他接下來要為自己改學音樂。另一位母親苦心栽培兒子讀醫學院,兒子讀到大五,寫信告訴母親,他撐不下去了,已辦休學,要去開飛機。還有一位父親辛苦送兒子到美國讀醫學院,兒子卻在畢業作了一年住院醫師之後離職,轉行當廚師。
根據美國勞工局的預測,現在一半的工作在十年後會消失。現在的學生在他們38歲之前會歷經10至14份工作。如今最需要的工作,例如雲服務專家,大數據工程師等等,在十年前並不存在。現在的學生畢業時可能投入現在不存在的工作,需要解決現在無從想像的問題。隨著人類壽命延長,以後的人工作年限增加,自己選擇有興趣,有天賦的工作,變成格外重要。
導演吳念真先生被形容為台灣的莎士比亞,他鼓勵學子敢夢,追夢!被問到如何成就自己時,吳念真先生回答:「我的生涯沒有規劃,只有面對與應變。」他自言人生是「碰到什麼就作什麼」,給學子的建議是「遇到關卡,認真面對!」
我的父親是位醫師,從小他期望我成為音樂家;五歲就讓我學鋼琴,逼我練琴,帶我去音樂會,替我辦理天才兒童出國。我決定讀醫學院,父親非常失望,時至今日回顧檢討,女醫師的生涯,充滿挑戰及挫折,如果不是自己的選擇,無法堅持。
我的子女已經成人,當年我沒有鼓勵他們學醫,而是支持他們的決定。在這個多變的時代,父母能教育孩子的只有基本做人原則。孩子的將來我們不懂,無從指導。
所以予捷母女來找我的時候,我想告訴她們:「讓予捷自己選擇,如果母親還有遺憾,為什麼自己不去讀醫學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