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整形外科
你今天打扮了嗎?
我學生時代在教會司琴,聖歌隊的指揮是英國人,要求嚴格,司琴必須事前彈熟歌譜。練唱時指揮吹毛求疵,不放過任何細節,搞得大家都很緊張。有回獻唱聖歌,女高音慢了一拍。作完禮拜,指揮以棒子指著女高音,大聲斥責她沒頭腦,一二三都不會算。女高音被罵哭,團員們過去安慰,女高音居然說她很喜歡指揮,要團員不要說指揮壞話。
我也迷戀那個英國指揮,他穿潔白的襯衫,熨過的褲子,與他說話會聞到古龍水的香味,應該是每個女團員的偶像。
我後來在紐約進修,指導教授個個注意穿著,口吐香氣。西洋人在正式場合重視打扮,讓我印象深刻。
台灣屬於亞熱帶,不時興打扮。尤其台灣戰後出生的長者,服膺節儉的美德,相信自然就是美,沒有打扮的習慣。
我的住家在傳統市場外圍,上班的路上會碰到買菜的人,她們都有點年紀,千篇一律穿著寬鬆的運動服,外加看起來使腳變大的運動鞋,頭髮稀疏,暗色系勞改營般的打扮,給人衰敗沈悶的感覺。
有一天,某個阿嬤受邀去作媒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眼尖的菜販大聲的叫嚷:「來來來美女,打五折」,隔壁水果攤也附合:「美女來吃甜柿,免錢!」路人圍了過來,阿嬤羞的臉紅了,有人說:「阿嬤漂亮,平常也該穿這樣啊!」市場的氣氛頓時熱絡起來。
老人不愛打扮原因是1) 舒服比較重要,2) 化妝品可能有毒,3)會被嘲笑,4)沒有人欣賞。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該好好打扮。老人的皮膚,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彈性纖維減少(20% ~80%),韌性及彈性降低,聚醣減少(50%)保濕能力減弱,皮脂腺、汗腺分泌減少,角質層剝脫障礙,自我修復能力受損,需要防曬,避免自由基。不化妝猶如沒穿衣服,容易受到傷害。地球暖化,環境污染,打扮有保護遮蔽的效果。打扮不是要弄成電影明星,或是車展女模,只要按照自己的心情,穿著整齊乾淨,臉上保持好氣色,讓人感覺清爽舒服就可以了。
網路上有許多打扮優雅美麗的老人照片。老人打扮才是時尚,老人打扮是給誰看呢?答案是為自己。心理學的觀察,一個實驗對象,如果旁人給予美麗的評分,該對象的自我形象及行為會往美麗的方向邁進。相反的旁人若給予憂鬱的評分,原本憂鬱的人症狀會加重。不打扮,可能氣色不好,旁人以為疲累或是生病。打扮之後,變漂亮受人歡迎,整天心情會很好。
老人的打扮以保暖、舒服、易穿脫為主。根據老人醫學文獻,我們這一代與上一個世紀的人相比,身體年輕了十四歲,所以我們沒必要學上一代的穿著;可以名正言順的把自己打扮成年輕有活力的模樣。
那種減肥方法最好
雲芬47歲,159公分,60公斤,大學時代登山摔跤傷了膝蓋,年輕時沒有困擾,這幾年卻經常疼痛,醫師說關節退化,還不必手術,但是減掉5%體重,可以讓疾病舒緩,雲芬於是有了減肥的念頭。雲芬聽同事說晚上六點以後不吃東西可以減肥,她很認真遵循。下班在附近餐廳吃完飯才回家,一個月之後去醫院,站上磅秤,居然胖了2公斤。醫師說外食卡洛里太高,雲芬改為吃素減肥,喜歡吃肉的雲芬,吃素之後沒有飽足感,經常過量,二個月胖了3公斤!雲芬心想之前沒有減肥,體重維持了好多年,減肥之後愈減愈肥,下定決心不減肥了。
減肥的方法很多,每種方法都有支持者,有的方法強調限醣,有的注重無麩質,還有香蕉減肥法、蘋果減肥法、半斷食、澱粉肉類分食法,不管什麼減肥法,要能夠有效減重又不傷害身體,才是好方法。
美國的減肥專家最近提出一種減肥方法,平常日子正常飲食,一個月選五天飢餓節食。這五天每天採取低卡;低糖;低蛋白;高脂飲食(有病的人需由醫師監督)。六個月之後,除了可以減肥(平均5%體重),糖尿病人的胰島素分泌會改善。
只喝水的斷食療法能夠排毒,在民間流傳已久。動物的冬眠與斷食雷同,冬眠期間,某些器官萎縮減少消耗,復甦時造血及神經系統重新開機!
斷食療法太過激烈,容易有意外,很少人能適應;五日飢餓節食,經過設計,較多人接受,飢餓期間對血糖敏感的胰臟細胞收到訊息,飢餓結束重新開機,增加胰島素分泌,因而能夠減肥並治療新陳代謝疾病。
此項發現非常重要,傳統的治療,細胞受損必須移除之後由幹細胞再生。飢餓減肥藉由重新開機改善細胞功能,帶給新陳代謝疾病很大的希望,從這個觀點看來,應該是值得推薦的減肥方法。
至於一般人選用什麼方法減肥呢?美國哈佛大學營養學專家卡布蘭博士指出,並沒有任何一種減肥方法或減肥飲食可以保證有效。但是大部份的方法可以達到減掉5%體重的效果,而這個數字正是改善疾病的關鍵門檻。想要減肥的人可以耐心的試試各種方法。至於減肥之後成功維持體重的人有共同的特色:
- 隨時保持警戒
- 固定記錄體重
- 控管進食的種類及分量
- 常運動
- 能夠低卡洛里處理飢餓感及對食物的渴求
專家建議每次只作少量減肥以避免巨量減肥過程的痛苦掙扎!
體檢不及格怎麼辦
許董是建設公司的董事長,在全台各處蓋房子。他的建案廣告作很大,銷售成績很好,但是交屋之後問題很多,常被屋主告上法院,他承受很大壓力。許董愛賺錢,打高爾夫球也與人對賭,一洞輸贏數萬元,他好賭而且好勝,曾經廣邀數十人觀賽,他只用一支推桿(正常是十二至十四支)打完十八洞還能贏球。許董每晚應酬,他不吃中飯,下班前吞幾顆保肝丸就去赴宴,每晚都喝得醉茫茫。
55歲時,許董的腳腫,人疲累,走路會喘。被董娘押到醫院體檢。許董當兵時是海軍陸戰隊,體格很好,他認為只是操勞過度,檢查的前一天還與朋友去打高爾夫球。怎知道體檢結果,醫師宣布它肝硬化,門脈高壓合併食道靜脈曲張。醫師警告隨時可能大出血,有生命危險!
許董作完體檢全身無力,醫院報告形同判了他死刑。許董躺了一個月後,疲累及腳腫改善許多。他想躺著等死不如正常過生活,所以恢復上班。他了解自己所剩日子不多,改變公司政策,蓋房子不偷工減料注意品質,已售出的房屋也負責任維護。生活方面三餐定時,早睡早起,一星期打三次高爾夫球並出錢出力培訓年輕人。造就出代表台灣的高爾夫球國手。
一年過去,二年過去,二十年過去,許多朋友走了,許董卻還好好地活著。
類似許董的故事,得了重症,無法治療,卻還能過正常生活的人很多,長壽的人也不少。
為什麼同樣生病,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卻繼續發光。最有名的研究是The Nun Study(失智症修女調查)。美國學者長時期大規模(678位)追踪天主教修女的生前行為以及死後解剖。結論是大腦解剖腦部空洞確診失智症的患者,1/3生前沒有病症,身體結構與功能不一定相關,體檢只能檢測結構,無法預估生命。
關於修女調查有多篇醫學論述,我個人最喜歡瑪麗修女的紀錄,她問醫師:「大夫您是否給了我長壽的藥讓我能健康的活到這個年紀,我想提醒你,我一直嚮往天堂,希望在我主身旁。」醫師回答:「瑪麗修女,醫療不是你健康長壽的原因,你頭腦敏銳,全心全意奉獻,你的健康是上帝的祝福!」
醫療普及,許多疾病被早期揪出,能夠治療的當然要積極治療。如果無法治療也不必絕望,可學習瑪麗修女,專注熱情的活在當下,成為自己能成為的一切。現代醫療進步,每天都有新的藥新方法被發現,活著就會有希望。
您的病痛無法醫治嗎?!試試運動吧
素蘭是鄉下的孩子,初中畢業之後來台北打拚,自己經營服飾店,客人很多,整天忙碌,沒時間生病。
素蘭55歲時,右手無法舉高,到復健科治療,幾個月之後偏頭痛合併暈眩及嘔吐。先是在神經科拿藥,一年後又因心悸在內科檢查。素蘭繼續跑醫院,醫師又說她更年期,可以補充女性荷爾蒙。但因素蘭的姊姊有乳癌,素蘭不敢冒風險用荷爾蒙。其實,醫師給的藥,她覺得都沒有效。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她的症狀愈來愈多:她容易疲累,沒有食慾,全身痠痛……。接著,另一位醫師說她甲狀腺功能低下……
一個偶然的機會,素蘭參加健身俱樂部,有個帥哥教練說服她參加課程,素蘭應付式的上了幾堂課之後,整個人忽然活了過來。她學習練腹肌,學習補充蛋白質,強化肌肉……。結果,她不但重拾年輕的身材,更重要的是素蘭運動之後,擺脫所有的病痛。
保貴是科學園區的電子工程師。父親有糖尿病,晚年歷經洗腎、截肢、中風等病史。保貴42歲時被診斷為糖尿病,須注射胰島素。保貴不希望自己走上父親的路。他聽醫師的建議,控制飲食,減掉5%的體重。每天上班前快走一小時,半年後他不必再注射胰島素,只要口服一顆降血糖藥,血糖就可以維持正常。保貴遺憾自己太晚知道運動的好處,他認為自己如果年輕時就運動,應該就不會得到糖尿病。
我的經驗是,運動治百病。我身邊的朋友,有人是憂鬱症,需要服藥,靠著每天跳舞,終能停掉精神科藥物。也有氣喘、便祕、失眠、脂肪肝等病人,接觸運動之後,治好痼疾。
運動有什麼神奇呢?!故事該從遠古人類說起。人體的構造是為了生存而設計,原始人類必須覓食,非洲坦尚尼亞有一個族群,現在還過著打獵撿果實的日子。科學家精算他們的活動,發現他們上坡下坡出出入入,每天有多於二小時的中度活動、四小時的輕度活動。這個報告解釋了人類不動就容易生病的原因。人體與汽車類似,需要活動才能維持功能。汽車長期停放會故障,人類久坐辦公室容易得病。
運動有許多好處。美國哈佛大學肯莫教授說:「運動是本世紀發現的最佳良藥,它無論在任何疾病的療效都勝過傳統的處方;只有心臟衰竭的治療,輸給利尿劑!」
運動包括有氧、肌力、伸展及平衡。每個人作什麼運動,可以隨自己的方便選擇。根據統計,台灣人規律運動人口,只有三成左右。運動項目為散步、慢跑、騎腳踏車、籃球、爬山、健走等等。現代人常患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等新陳代謝疾病,又稱生活習慣病,其實與「不動」有關。您的病痛無法醫治嗎?不妨試試運動吧!
老人不是勞動市場的毒瘤
老陳十八歲就進入公司,從打雜搬運的小弟作起,歷經服務生,領班,夜班經理。老陳記住客戶的名字,客戶的吩咐努力作到,獲得客戶的信賴。
這幾年公司擴張成連鎖大飯店,老陳五十八歲時公司標到一個案子,董事長指名老陳帶人去經營,該案是鄉下的渡假中心,業績不好。老陳邀請客戶來捧場並口碑介紹,營運慢慢上軌道。老陳怕客戶光臨看不到他,不敢請年假,不敢准時下班!
老陳滿六十歲時,公司宣佈將他調回環衛課;環衛課負責內部環境檢視與維護,與對外營運無關。他向公司陳情,回答是六十歲已屆齡,不適合擔當第一線工作,如果不滿意安排,可以考慮退休。老陳無法了解為什麼他的經驗,能力,工作倫理,由於年齡被全部否定。他向同事抱怨,對方居然勸他,年紀夠大該退休了,老人不退,下面的人怎麼有機會呢?
老陳的同事老張更慘,老張是董事長的司機,董事長白天上班,晚上應酬,假日打球,老張幾乎全天候上班,老張視力很好,手腳靈活,自己覺得還可以工作十年,他快滿六十歲時接到公司通知,已經聘用年輕司機,請老張交班。老張一生奉獻給公司,早上出門騎摩托車,很自然的騎到公司,叫他不要上班,他不知道該作什麼。
老林五十五歲,三年前公司關廠被資遣後,一直找不到工作!他遞出很多履歷,也有面試機會,對方知道他的年齡,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們要的是年輕人」。老林沒有收入,在家裏抬不起頭,有一天太太笑他「找不到工作就算了,連失業補貼都領不到」;他一氣之下對太太動粗……
所謂老人是勞動市場的腫瘤是錯誤觀念,許多調查顯示勞動市場老人受僱工時增加與年輕人受僱率成正比。老年人可靠,抗壓性高,工作專注,能學習新技術,一群人裏面是最肯成長及改良技術的工人。老人學得慢,但是學成之後,可以作得更精緻,雖然一旦受傷需要較長時間復原,但是比較沒有職業傷害。總括來說動機,熱情及努力決定一個人的生產力及創造力,不是年齡。
從前的觀念,老人六十歲或六十五歲退休,雲遊四海,不該在工作崗位佔位子。近年來有許多證據顯示年輕人失業或是升遷管道堵塞與老人佔位無關,而是社會結構問題。隨著平均壽命延長,沒有工作的老人成為社會負擔,鼓勵老人工作(有薪或志工),讓老人有成就感。持續運動、學習、社交……無論對社會或老人都是比較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