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整形外科
退休之後開始忙碌的人生
阿葉的丈夫在鄉公所上班,二個小孩出生之後,薪水不夠開銷。阿葉在夜市租了攤位賣飾品,阿葉早上整理家務,下午及晚上顧店,小孩下課也來店裏吃飯寫功課!
阿葉人長得不怎麼樣,手很巧,嘴很甜,客人進來她的攤位,很少空手離開,她會作人,店前車位可以暫停,厠所可以借用,大鈔可以換零錢,漸漸變成夜市的大姊大,里長的協調會也託她主持,阿葉忙而且累,日子過得很充實。
這幾年夜市的本地客減少,觀光客增多;他們嘗小吃,買水果,買伴手禮。對飾品沒興趣。阿葉有時候一整天作不到生意而懊惱。她想自己60歲了,丈夫孩子沒人靠她賺錢,與其在夜市付房租,不如關店退休。
攤位四月底結束,阿葉高興的回家,宣佈一生沒好好休息,這下要補回來。她整天關在家裏,吃吃睡睡,三個月胖了五公斤。丈夫與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圈,沒人察覺她不對。十一月的某個早上,丈夫發現阿葉中午還躺在床上,問她是否身體不舒服,阿葉說她不想活了,丈夫才發覺代誌大條!
退休有幾種狀況;阿葉是工作挫折,志願退休。這種人快樂半年之後會發現困難適應。如果退休前的工作有成就感,得到尊敬而且報酬好,由於屆齡或被迫離職,心理會立刻遭受打擊,以上二種狀況都會影響身心健康!
法律規定退休年齡,一般認為退休是要享清福。現代人長壽,正確的安排,退休是轉換跑道,而不是休息。如果經濟許可,應該作自己想作的事,例如陳老師從小想當消防員,他退休之後接受訓練,改作義消,完成自己「打火」的夢想。蔡先生原本作口譯,屆齡之後創業開咖啡店,生活圈擴大,也增加知識。陳媽媽原本作會計,退休之後,白天全職帶孫子,彌補了年輕時沒能自己帶兒子的遺憾,也讓婆媳關係圓融。黃先生是電子業大老,退休後在母校校友會輔導學生,帶隊到窮鄉僻壤教阿公阿媽上網,向企業家募款修建校舍,忙得團團轉。
有一種人終身留在崗位上,組織自己的行為,替自己的作法辯論,與他人互動刺激大腦,沒有失智還能貢獻社會。日本的日野原重明醫師103歲仍然看診,頻繁出國演講,是日本最具說服力的長壽醫師。
聖嚴法師說忙是消除煩惱的修心方法,不忙容易胡思亂想,他提倡忙得快樂,累得歡喜。俗諺也說「整天忙,活到老」,退休只是轉換跑道,步調變動,忙碌的人生才是快樂的人生!
熟女心中永遠的高跟鞋
1982年我在紐約進修整形外科,美國醫師平時不修邊幅,看門診或是開會,女生穿套裝及高跟鞋是基本禮儀。我一直遵循這項傳統,每天穿高跟鞋上班。45歲時參加英國國際整形外科學會,得到優秀論文獎,照片裏穿高跟鞋站在講台上的我,看起來自信而優雅!55歲時,發現姆指外翻,坐骨神經痛。60歲腳底疼痛,加上嚴重背痛,正式與高跟鞋再見。
這幾年我穿著各式各樣矯正器。包括足弓墊,姆指外翻矯正器,護踝等等,鞋型無法講究,往往是寬頭的包鞋。不能穿高跟鞋,偏偏平底鞋能搭配的服裝有限,照片裏的自己愈來愈顯老態。
今年暑假電影「侏羅紀公園」女主角穿高跟鞋跑百米比暴龍快,而且瘋狂跑步之後還更有型,更性感。據說是電影的一個賣點。另一部片子「麻辣女間諜」,肥胖的女主角穿著禮服及高跟鞋,在路上與猛男對手纏鬥,身手靈活。高跟鞋不但不是束縛,鞋跟還能作武器!
高跟鞋在電影裏,被描述得像跑步鞋,應該是男編劇的幻想!看過片子的我,卻興起重穿高跟鞋的念頭!醫學文獻建議,高跟鞋穿久了,小腿前後肌力下降,由於足踝二側與前後的肌力有落差,造成足踝不穩,影響平衡。此種不穩定的足踝會增加背部、大腿、小腿肌肉受傷率,年紀大的女人可以穿高跟鞋,但是要注意:
- 每天作核心肌群、大腿、小腿的肌力,伸展訓練
- 在家裡不穿鞋子,有時間就作足踝、腳趾運動
- 選擇夠寬,有足弓墊及防滑的鞋子
- 穿高跟鞋時,後跟先著地;小步伐,走直線
- 儘量減少穿高跟鞋的時間,例如:搭捷運時穿運動鞋;拎高跟鞋;穿高跟鞋若坐下來可以鬆開鞋子,讓雙腳舒展
遵循以上的原則,我又穿上高跟鞋;除了變得時髦以外,此次的挑戰讓我領悟年紀不是問題。只要有興趣,年輕人的玩意,年紀大的也都可以嘗試。
104年07月26日刊登於元氣網
有心事就說出來
陳爺爺84歲,奶奶71歲,爺爺年輕時被叫帥哥,英俊挺拔。軍官退伍之後在榮民體系工作,習慣了軍隊不洩露機密的規定,平常沈默寡言!爺爺這幾年牙齒少了好幾顆,作了假牙,卻戴不習慣。牙齦萎縮,臉頰失去支撐鬆弛瘦削,剩下來的幾顆牙由於牙週病,牙根暴露,牙齒變長,張嘴時非常難看,爺爺對於自己變成這付德性無法接受,不太敢照鏡子!
陳家有一子一女都已結婚,兒子是電腦工程師,女兒是會計師。這幾年公司在大陸設廠,兒子女兒都須到大陸出差,回家的次數變少。爺爺幾乎沒有說話的對象!爺爺不喜歡自己的外形,他發現奶奶也不喜歡,二個人吃飯時,以往盯著爺爺看的奶奶,現在盯著電視,目光故意躲開爺爺。而且奶奶整天往外跑,爺爺守著家裏等到心慌。他想奶奶小自己13歲,當年就是看上穿軍裝的自己夠帥才下嫁,現在會不會嫌棄自己?奶奶每回出門,爺爺就擔心她是離家出走,這種生活過了半年之後,爺爺無法忍受了!他藏了二十顆安眠藥,自己吞了十顆,也在奶奶的晚餐裏加了十顆,打算帶著奶奶自殺!幸好安眠藥的劑量不強,爺爺奶奶睡了一天一夜醒來,沒死的爺爺很激動,抱著奶奶痛哭,奶奶說:「你怎麼不說出來呢?!在一起這麼久了,我怎麼會嫌棄你呢?我們這區要蓋捷運,房子被規劃為出口,會被拆除。你年紀大怕你煩惱,不敢讓你知道,我盯電視聽消息,出門參加住戶自救會討賠償。你怎麼會胡思亂想呢?!」
老人由於體力、視力、聽力等等下降,資訊與別人不對等,常發生誤會;以為別人在說壞話;在設計自己,如果心裏的狐疑不說出來,心事藏在心裏;愈想愈嚴重;個性會變成孤僻!隱藏心事,得不到別人的意見,無從判斷自己想法是否正確,心裏壓力會越來越沈重,喜事沒人恭喜,快樂減半,煩惱沒人分擔,憂愁加倍!
心事該向誰傾訴呢?!可以找親朋好友,或者學阿甘正傳的主角找候車時的陌生人,如果實在找不到人,也有專業的諮商輔導,心事說出來,是心情放鬆的重點!
生活要有目標
今年68歲的陳太太退休前過著忙碌的日子。她婚後生了二個小孩,35歲與丈夫創業生產製造機平台,事業愈作愈大。台灣勞基法實施後,工廠利潤無法支付員工福利,他們遷到深圳,時機恰好是大陸GDP快速成長,訂單多到無法應付,除了擴廠還建二廠。
極盛時期她有22千個工人,丈夫管業務,她管生產。在大陸作事業,除了正常的營運,還每天有狀況,例如:工人鬥毆,鬧出命案;採購集體收受回扣,朋分不均,發生內鬨、政府查稅、公安找碴……,陳太太都需出面處理。
近年來,大陸工資提高,請一個工人須給付五種保險(退休養老險,、工傷險、,醫療險、,失業險、,生育險),物價上漲,之前買三頭豬的錢,現在只買到一頭,員工伙食成本提高,。加上同業競爭等等……。,
陳太太從早忙到晚!她60歲那年,陳先生被診斷為巴金森症,陳太太咬緊牙關照顧,並期待在美國上班的二個兒子來接班,兒子專長電腦程式,他們進入大陸在事業體幫忙一年之後,宣佈要去上海創業,作遊戲軟體。陳太太領悟死守傳統產業沒有意義,花五年的時間,結束營運。資金一半給兒子,一半留著養老。
陳太太帶著丈夫回來台灣,說也奇怪,丈夫的巴金森症在大陸控制不好,住在台灣,由於健保看診方便,醫療進步,陳先生恢復到能夠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獨自出外訪友!
這個時候一向身體硬朗的陳太太,卻在簡單的植牙手術後病倒!她吃不下,睡不著,植牙的傷口無法癒合,一個月暴瘦4公斤。,醫師的診斷陳太太失去了生活的目標!
失去生活目標,亦即認為沒有事情可作的態度,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況會急劇下降,原因是沒有目標,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標,隱藏在潛意識裡的自毁機制就會悄然啟動,造成身心的惡化,甚至死亡!
專家建議:生活要有目標,而且最好是服務社會,專業傳承,照顧弱勢等等「〝利他」〞的意義!生活有目標,才會有積極的心態!於是陳太太設立顧問公司,義務指導台商有關大陸設廠、管理,甚至關廠的問題。由於她過去經驗豐富,邀約不斷,陳太太的體力及精神很快就恢復了!
規劃自己的第三樂章
程醫師69歲的外科醫師,對賞鳥有興趣。退休後,每星期看二次門診,其餘時間專心賞鳥。他的賞鳥,在我看來已到狂熱的程度,為了一種珍奇的鳥,花28小時坐飛機到非洲,出發前打黃熱病疫苗,服用虐疾藥丸。
別人出國是享受,他是跋涉到落後地區住帳篷,在河裏洗澡。而且早上二點起來等鳥,賞鳥只有5分鐘,卻全身皮膚被不知名的昆蟲叮咬,回到台灣紅腫搔癢了二個月。皮膚變質變色。程醫師沒在怕,講到賞鳥,他的眼睛就會亮起來。
王教授是台灣血管外科的先驅。罵學生聲音很大,學生背後叫他「雷公」!王教授怕學生成就太高,會爬到他頭上,教學時習慣留一手。帶學生手術,關鍵技術遮遮掩掩不讓學生學習。團隊原本有許多優秀的年輕醫師;在王教授擔任主任的十二年,能幹的被攆走,拍馬屁的被留下來,該院的血管外科漸漸衰敗!
王教授依規定在65歲退休。離開他的職位後,在家裏沒事作,因為小中風休養了五年。70歲再出現的時候,居然變了個人,他定期辦研討會,熱誠教導後進,更稀奇的是他攤開私藏,鉅細糜遺的傳承,還募款成立基金會,每個月帶年輕醫師到偏鄉去義診。沒人喜歡從前的王教授,現在變成「王聖人」,受到大家的尊崇!
50歲到75歲以後,英語稱為第三樂章,這個年齡的人不年輕,但是也不老,作什麼事都不遲。精彩的第三樂章有幾個特色:
- 熱情:幾近瘋狂的熱情,程醫師的賞鳥是個例子。
- 樂趣:中年人為了賺錢,必須工作,第三樂章的工作,不是為了賺錢,充滿樂趣!王教授上班的時候有壓力。退休後的工作純粹奉獻,變成一種享受。
- 勇敢:接受變革,不怕失敗。70歲可以創業;75歲可以高空彈跳。
- 學習:是最重要的課題,不管是新的歌,新的舞步,新學問,都能讓人快樂。
- 社會服務:任何性質的服務,尤其指導年輕人,照顧弱勢,最能豐富心靈。
沒有人能停止生命的時鐘,不管您在什麼階段,跳出來思考自己的能量、技術、熱情,愈早規劃第三樂章,效果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