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整形外科

聯合整形外科

外科手術

人次

非外科手術

人次

抽指

296,601

肉毒桿菌注射

2,643,366

隆乳

252,022

填充物注射

1,313,206

腹部整形

163,073

皮膚治療(化學)

1,039,968

義乳移除

109,619

皮膚治療(雷射)

280,815

提乳手術

102,751

除毛

271,628

 

週日, 14 七月 2024 01:21

乾眼症可以作雙眼皮割眼袋嗎

淚液是眼睛的保護膜。眼睛缺乏淚液猶如金魚缸缺水,金魚不會活潑。乾眼的人眼睛痛苦,眼周不會漂亮。淚液分為三層,表面是油脂層,由眼瞼板的皮脂腺分泌,淚液的油脂猶如麻油雞湯上層浮油,可以保溫並減少淚液蒸發。淚液中間是水份層,由淚腺分泌,含各種養份。淚液內層是黏液層,與口水類似。所謂乾眼症,可能淚液減少,也可能成份不對。眼睛缺少保護,角膜產生點狀甚至塊狀脫皮,眼睛會有異物感及疼痛。眼睛平常透過淚液視物,淚液不平衡,就像車窗不透明,視力會糢糊。乾眼症還可能眼皮酸澀、發癢、眼屎、黏膩、流淚、眼睛泛紅、畏光等等。

 

乾眼症為了自我保護常眨眼、皺眉、瞇眼,又由於眼睛畏光,照相時眼皮睜不開,顯出老態,容易產生整形的念頭。根據普里斯曼等人對892位作過上下眼皮整形的追蹤,術後26.5%發生乾眼症,平均三個月才恢復。術後乾眼症的原因是:淚液成分改變、眨眼能力受損、淚液覆蓋不足。原因是雙眼皮或眼袋手術切除皮膚、眼輪匝肌造成眨眼障礙,腫脹影響眼皮閉合,眼瞼板疤痕干擾脂肪分泌。該篇論文認為乾眼的人可以作雙眼皮或眼袋手術,但是術前須治療乾眼症,保持在最好的狀況。手術須注意保留眼輪匝肌,眼瞼板的功能;皮膚切除時注意不可造成眼皮無法閉合;眼袋外開時注意保留臥蠶的眨眼功能;術後需要控制腫脹,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使用類固醇降低發炎,白天以人工淚水,晚上以眼膏滋潤眼睛。

 

保守謹慎,經過規劃的上下眼皮手術可以使乾眼症的人,眼睛變大變亮,擺脫眼皮下垂,眼袋的困擾。但是乾眼症的人眼睛只要用眼過度,熬夜或是遇到環境刺激,例如低溫、乾澀、大太陽、空氣污染、冷氣房等等,就可能使乾眼症狀加劇,破壞整形的效果。愛漂亮的乾眼症患者,不要以為整形之後一切OK,還是要好好注意平日生活,才能維持年輕。

週日, 14 七月 2024 01:21

痘痘貼的妙用

周太太的鼻子被眼鏡的鼻墊刮到,淺層破皮,輕微瘀青。醫師請她用痘痘貼蓋住,早晚更換。傷口有保護她可以照常洗臉化妝,甚至戴眼鏡。痘痘貼面積小,顏色不明顯,周太太去上班,同事沒注意到她受傷。更希奇的是傷口三天就癒合了。

 

45歲的陳小姐臉偶爾會長痘痘,她的手不自主的會摳,而且看到自己的臉,情緒就會低落。陳小姐試過所有的痘痘治療,每隔一段時間還是會長痘痘。醫師建議她痘痘還沒成形就用痘痘貼,剪短手指甲,不摳臉,她的痘痘就這樣控制了。

 

痘痘貼其實是水性凝膠傷口敷料,與燙傷使用的人工皮成份類似,一般用於臉部,講究黏性、隱形性。痘痘貼有防水隔離的效果,可以創造密封、潤濕的環境,促進傷口癒合。痘痘有三種,所謂膿皰型、丘疹型和囊腫型。痘痘貼用在膿皰型可以吸附油脂、皮屑、細菌、幫助長出新皮膚,恢復外貌。美國哈佛皮膚科教授約翰貝比里認為痘痘貼用於丘疹型和囊腫型無效,但是沒有傷害。

 

台灣民俗相信傷口需要開放,乾燥的傷口才會癒合。其實痘痘貼(人工皮)又稱為第二層皮層,臉上的過敏、蚊蟲咬傷、創傷、瘀青、痘痘,甚至醫美雷射傷口都能使用。

 

痘痘貼可能添加抗痘、消炎、潤膚等藥物,貝比里教授不贊成含藥物的產品,認為對皮膚過度刺激。甚至標榜天然的茶樹精油、蘆薈等等密封使用也有風險,建議單純的痘痘貼就好。

 

痘痘貼如何使用呢?基本上一片不要使用超過三天,如果吸滿組織液、皮屑、細菌,變白澎起就須更換(用來貼痘痘大約6-8小時)。痘痘貼撕時要小心,撕太快會傷皮膚。建議弄濕或是當它失去黏性時,慢慢撕掉。

 

最後叮嚀不可以堅持只用痘痘貼,有些狀況還是要看醫師。

週日, 14 七月 2024 01:21

耳朵該如何清潔呢

李太太去美容院洗頭,沖水之後,美容院小妹遞二枝棉花棒給她掏耳朵。李太太坐回位置,師傅拿吹風機吹頭髮,李太太將棉花棒放入耳道,師傅的身體撞到李太太的手肘,棉花棒刺破耳膜。李太太一陣暈眩,顧不得頭髮亂七八糟急忙出門去掛急診。

 

張先生去按摩,師傅好心替他掏耳朵,張先生覺得耳道煥然一新,非常享受。可是第二天張先生左耳腫脹疼痛,第三天更腫,晚上無法入眠,張先生不得不求醫。醫師診斷局部毛囊炎,須要治療。

 

華人認為耳屎不清潔會妨礙聽力,普遍有挖耳朵,掏耳屎的習慣。醫學文獻卻主張不可以清潔為目的在耳道內放入任何裝置。紐約上州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亞歷山大昆比解釋:耳屎是由皮屑、汗水及油垢形成。乾耳屎以皮屑為主,濕耳屎則油垢及汗水較多。耳屎能夠調整濕度並防止灰塵、髒污、細菌、黴菌、昆蟲等等傷害內耳。耳屎也能幫忙將內耳剝落的皮屑清除。我們洗澡、說話或是咀嚼時,耳屎會從最內層移動到外層,最終會被排出(耳機等於是耳屎收集器,需要注意清洗)。

 

很多人介意耳朵髒,但是耳道皮膚細緻,神經很多,刻意掏耳雖然舒服,卻容易刮傷,造成細菌感染。而過份清潔可能濕疹,經常搔刮可能讓耳屎往內卡死。

 

醫師建議如何清潔耳朵呢:

耳膜直徑1公分,與入口距離只有2.5公分,耳膜脆弱容易受傷,醫師建議以濕毛巾擦耳朵就好,不要嘗試進入耳道。

 

如果一定要處理耳屎,建議每天早晚滴二滴礦物油、嬰兒油、生理食鹽水等等軟化耳屎,讓它加快向外移動。任何掏耳垢的裝置包括棉花棒,只能在洞口使用。如果耳朵疼痛、癢或塞住,應該尋求醫師診治。

週日, 14 七月 2024 01:21

不要例行性用消毒劑清潔皮膚

70歲的林太太有潔僻,常洗手,家裏每天打掃,維持乾淨。疫情期間,她用漂白水擦地,手腳用消毒劑清洗,還常備酒精噴桌椅也噴自己的雙手。林太太最近雙手、雙腳關節皮膚炎,角質增生,發紅、落屑、龜裂、會癢。林太太以為自己沒洗乾淨,更加努力消毒,皮膚狀況卻愈變愈糟。社交場合雙手不敢與人握手,更慘的是去日本旅行,入關時需要按指紋,林太太試了許多次海關不肯放行,原來林太太皮膚炎嚴重到指紋也不見了。

 

林太太看了許多皮膚科醫師,曾被懷疑是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抽血作了種種檢查,最後才確定是過度消毒造成的皮膚濕疹。

 

類似的狀況疫後很常見。疫情當中,消毒劑的銷售增加了12%,過度使用消毒劑對人體以及環境有害。美國疾病管制局呼籲「不要例行性用消毒劑清潔皮膚

」。

 

有關皮膚的保養,我們朗朗上口的清潔、保濕、防晒」,強調清潔而非消毒。清潔所用的清潔劑與消毒劑差別在那裏呢?! 清潔劑目的是去除污垢、油脂、細菌和雜質,機轉是去除而非殺死。消毒劑目的是殺死或抑制微生物(細菌、病毒及黴菌),機轉是破壞微生物細胞膜或抑制細胞代謝(殺死或抑制)。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呼籲一般家用清潔回歸肥皂等簡單的產品,不要過度使用消毒劑。消毒劑使用過多可能造成:皮膚刺激、皮膚共生細菌改變(好菌變少,壞菌增加)、造成細菌抗藥性、皮膚自癒能力變弱、環境污染。

 

消費者如何分辨清潔劑或消毒劑呢?您可以查看標籤說明;清潔劑會標明用途是去除污垢、油脂及雜質,而消毒劑則標榜殺菌、消毒或防止感染。另外也可以查產品成份,消毒劑會包含活性成份,例如酒精、氯或有機矽氧環銨鹽,市售漂白水、噴霧抗菌清潔劑等等就是消毒劑。消毒劑一般用於日常生活接觸的事物例如地面、傢具、餐具、衣物等等,最新的指引建議少用消毒劑,儘量以沸水浸洗、蒸煮或紫外線照射來取代。除非專業上特殊狀況,不建議例行性以消毒水作皮膚清潔。

第 10 頁,共 12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