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張醫師年輕的時候離開署立醫院,在新莊開業,看的是耳鼻喉科。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應診,只休星期日晚上。每回流行性感冒,病人一個接一個,張醫師忙到無法吃飯,沒時間上厠所。假期別人去旅遊,張醫師只能讓太太帶兒女去玩。張醫師沒日沒夜工作,六十歲身體出現警訊,先是胃潰瘍,接著頸椎退化壓迫手臂神經,等發現攝護腺癌的時候,張醫師鬥志用盡,關閉診所,宣佈退休。 張醫師有一個房子,三千萬元的存款,他認為這些錢足夠他們夫妻退休的生活。 張醫師的兒子在銀行工作,每個月領固定薪水,兒子看客戶買賣外幣,覺得賺匯差很容易,要求父親替他作保證人,他想作理專替客戶操盤作外匯。張醫師了解作保可能須負責賠償,自己沒有賺錢能力無法承擔風險,想要拒絕,兒子拍胸脯保證有內線消息穩賺不賠,張醫師才簽字蓋章。哪知道兒子挪用客戶存款,一年之間玩掉三千萬,銀行請張醫師考慮要償還損失,還是將兒子移送法辦。張醫師怕兒子被判刑,斷送前途,兩手顫抖,老淚縱橫奉上自己的終身積蓄。 一身是病的張醫師為了生活必須工作,但是他只在一個偏鄉找到工作機會,一周看二個下午門診,他每個月現金收入包括老人年金是一萬九千元。張醫師的同學以前羨慕他收入優渥,現在紛紛以他的例子互相警惕,要學習拒絕兒女的請求。 美國人養小孩,講好上大學就離開家庭,學費自付。台灣人疼小孩,學費父母全扛,還幫忙娶媳婦、買房子,甚至創業、顧孫子…無所不及。尤其台灣光復前後出生的父母,本身童年困苦,把自己沒能享受的全部給下一代。 老後的生活,需要老本應付日常開銷。如果年紀大了才虧損老本,沒有機會翻盤,下場恐怕會很慘。 老人必須學習向兒女說「No」,有的老人害怕說了「No」親情受損,兒女會不孝順。其實拒絕這件事不等於拒絕這個人,不等於我不在乎你,我拒絕僅僅因為我的年齡已大,我必須照顧自己,不要變成你的負擔。拒絕的同時,我不會減少我對你的愛,請你理解我的能力。理智的拒絕,而不是迫於維持關係委曲求全,親子互動才能長久和諧。 104年02月03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84077
上了年紀的人容易便秘,根據統計1/4男性,1/3女性有這種困擾!如果是生病住院的老人便秘比率更高達75%。 正常的人一天解便一至二次或是二天解便一次,統計學上一周解便小於三次定義為便秘。便秘並不是老化的正常現象,但是老人因為食量減少、飲水減少,牙齒或咀嚼功能不良,食物纖維減少,大腸通過時間延長。如果有多重疾病或多重用藥,更可能便秘。 便秘影響生活品質,也是身體不適的常見原因,尤其長期便秘,糞便受細菌作用,產生大量甲烷及氫氣。臭屁體積可能高達5公升(5000cc),腸子膨脹,腹內壓升高,下腔靜脈迴流受阻,內分泌失調,新陳代謝紊亂,也難怪台灣俗諺會說「膨肚短命」了! 許多老人習慣性吃瀉藥或是定期自己灌腸,以這種方法對抗便祕可能變成依賴,藥物用久不一定有效,以下建議簡單的方法可以輕鬆告別便秘(如果身體有特殊狀況需先與醫師諮商): (一)運動:例如一天一萬步,運動可以促進腸蠕動。 (二)趴睡:趴睡讓小腸受壓蠕動,建議每天趴睡10分鐘。 (三)每晚至少空腹八小時:所謂「胃大腸反射」是指食物入胃促進大腸蠕動,我們如果常吃零食,「胃大腸反射」變弱,建議每晚至少空腹八小時,早上起床或早餐後有便意,固定時間上廁所 (四)多喝水:水分可以避免糞便乾燥結粒,堵塞腸道;多喝水的目標是每公斤體重每分鐘尿量至少1c.c. (五)多纖維:台灣盛產蔬菜及水果,例如香蕉、木瓜、地瓜、芒果等等,都富含纖維而且適合老人食用 總之,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如能每天固定排便,肚子輕輕鬆鬆,身體就沒有負擔!…
我在美國旅遊時,看過一篇雜誌報導各個國家人民的性生活頻率,北歐人最高,義大利、法國等拉丁民旅次之,愛看A片的日本人殿後,那個統計未提及台灣。美國人二十幾歲時每年111次,年齡每增加10歲,性生活頻度會下降20%,也就是說老人的性生活頻率很低。華人的老者多道貌岸然,德高望重,想像中應該沒有性生活。 我的觀念在10年前改變,一個68歲的球友,妻子過世,託我替他找伴,我推薦一位52歲的餐廳女老板,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就來電,常一起出遊,我以為媒人禮穩賺了。二個月之後,球友一個人來找我,他說很遺憾,但是已決定分手,原因是性生活不合。球友說女人30歲喪夫,「太久沒用」,加上停經,每次都有困難…。講了一長串,我還沒聽懂球友居然開口怪我,他還很健康,為什麼介紹一個停經的給他。愣在那裏的我,不知該怎麼回答。 那次的教育之後,我發現老人分兩種;有性與無性,二者之間並非以年齡為界: 一位50歲的家庭主婦說,她家房子很大,有前門及後門,為了防止小偷,她與丈夫一人睡前面,一人睡後面互不干擾。另一位60歲的阿嬤說丈夫在高雄,她替女兒帶孫子住台北,「老了!沒那種念頭了。」,也有一位65歲的阿嬤與丈夫同房不同床,但是作「家人」很久了。 老男人呢?!如果口頭訪問的話,每個男人都很行,打高爾夫球的人說自己開球又直又遠,推桿神準,一桿進洞,有個80歲的球友說他二腳走三腳勇,旁邊45歲的年輕小伙子感嘆,為什麼自己年紀輕輕卻技不如人。 我原本以為這些老男人只剩一張嘴,元旦連假前,一位82歲的男人來除眼袋,他在病歷使用藥物欄填寫著每周用一次威而鋼。另一位78歲的老闆作了微整形之後,問我隔天可以作愛嗎?哇!這些阿公好勇! 正常的性生活可以協調人體各種機能,是健康必備的標誌之一。以往的觀念認為老年人不需要性生活,根據報導,南台灣65-96歲平均72歲的老人,61.5%老人仍有性生活,其中男性71%,女性42.9%。老人主動而積極的性生活,對其身心健康和幸福愉悅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性慾受創壓制或無法滿足,不但身體受到傷害也會因而悲觀及失望。醫學上對性事活躍的老年人,建議給予肯定與支持,對性有障礙的提供治療與指導。可見老年人可以且應當保有滿足的性生活。 104年1月20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54675
玉雲60歲,在公司做會計,最近員工旅遊,洗出來的照片她每張都瞇著眼、眼尾下垂,一付無精打采的樣子。玉雲認為,是年紀大眼皮才會掉下來,想做眼皮整形。 正好有位年輕同事也想割雙眼皮,玉雲便騎摩托車載同事到診所,她們被安排先作視力測試。結果同事的視力左邊1.2、右邊1.5很正常,輪到玉雲時,她只能看到視力表上最大的字,其他全指不出缺口方向,視力只有0.1。 同事被檢查結果嚇到,當場告訴玉雲看完門診,會自己搭公車,不敢再坐玉雲的摩托車。我問玉雲為什麼視力只有0.1卻沒發現,她說以為只有輕度近視,難怪朋友擦身而過,若對方不出聲,玉雲就認不出人,常被誤會高傲、不愛理人。 有一回她開車走高速公路,因為看不清標示,到了交流道出口臨時變換車道,結果發生車禍車子撞壞,從此改騎摩托車。 玉雲問我眼皮整形後,如何預防再下垂;我說視力正確、不必瞇物,眼皮就不容易鬆弛。玉雲沒想到,原來是長期瞇眼調焦距,累壞眼皮了。麗卿的左上唇有一塊10元硬幣大小的老人斑,來找我作雷射除斑,結果檢查時意外發現右眼視力1.0,左眼視力卻幾全喪失,我問她為何沒發覺,她很可愛的告訴我:「林醫師,你遮住右眼,我的左眼才會看不見啊!」我替麗卿雷射老人斑後請她看眼科,原來她左眼白內障,手術後左眼視力完全恢復。 據眼科醫師說,眼睛是全身最累最辛苦的部位,上班時盯電腦,下班如果又盯電視,身體可以懶洋洋躺臥沙發,眼睛卻一刻不得閒。眼睛長期疲憊,加上光線、自由基等使眼睛老化,除了屈光不正,還會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眼中風…,讓視力受損。 任何原因的視力障礙都會影響老人的生活,例如看字吃力會不喜歡閱讀、不愛看電視、無法操作手機,讓接收外界資訊的管道減少;視力模糊、視野限縮甚至視物扭曲,會認人不清,也容易摔跤、行動遲鈍,造成人際關係退縮,增加衰老及失智風險。 醫學進步,許多眼科疾病只要早期發現,都能治療,建議每個人都要定期作視力檢測,好好保護眼睛,視力正常,人生才能多采多姿! 104年01月13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39524
提攜後輩 生活中發現成就感 林媽媽90歲,她長期高血壓造成主動脈瓣膜狹窄,心臟肥大,肺積水,有心臟衰竭的現像,醫師建議作開心手術,更換瓣膜,改善生活品質,林媽媽及家屬考慮手術風險與併發症,決定接受目前的狀況,靠藥物控制,採取保守治療。 林媽媽平時有點喘,走路更喘,媳婦買了一台輪椅,希望能推林媽媽去旅遊。林媽媽平時很疼媳婦,見到輪椅,氣得一整天不說話。媳婦不知自己闖了什麼禍,旁敲側擊才了解婆婆年輕時是鎮上出名的美人,她堅持自己走路,維持優雅,不讓左鄰右舍看到自己的衰老! 林媽媽一個月一次去醫院門診拿藥,醫院的教授看她的檢查報告;警告若不手術,隨時可能猝死!請林媽媽減少消耗體力,有狀況立刻掛急診! 林媽媽面對教授,答應乖乖作病人!離開醫院就忘掉生病這回事,她清晨到公園作外丹功,站在她旁邊的朋友看她喘,替她擔心,但是她每天出席,早操隊沒有人敢偷懶! 林媽媽日據時代是女子高等學校畢業,大戰時被派到廣州作護士,丈夫過逝後,長期在鎮上廟裏作義工,負責量血壓,解籤詩,當地人尊稱她「先生娘」,鄉下人有事到廟裏找先生娘,她會教導簡單的照護,如果需要看醫師,她會給些建議,她的兒子在台北上班,習慣每星期打電話問候母親,林媽媽總說自己沒事,話說完吩咐兒子「下星期阿敦伯上台北看病,他不會掛號,你去幫忙!」有一回深更半夜林媽媽打電話給台北的媳婦,媳婦以為婆婆有狀況,驚嚇醒來,結果婆婆是通知隔天有鄰居要來台北作試管嬰兒,要媳婦去作伴! 林媽媽的身體;換成別人可能是「活著等死」;林媽媽卻讓自己的人生活得很有意義! 每個人活著有沒有意義,很難有量化的數據!認為自己人生有意義的人多與貢獻社會,照顧他人(尤其指導晚輩)有關,人生有意義的老人比較有活力,會安排生活,擁有成就感對未來有希望,他們的睡眠品質較佳,長期追蹤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比平均人口少了30%,這群老人縱使生病,比較不會失能也比較不會死亡! 104年01月06月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24484
陳家有二個姊妹,大姊80歲,從小活躍外向,雖然早年喪夫,但很堅強,獨立過活,一星期打三次網球,跳二次國標舞,還在社區大學修歷史課程。大姊身材維持得很好,儀態挺拔,穿著時髦,從背面看,會以為是正妹。大姊與兒子同住,兒子不喜歡媽媽打扮得太年輕,常唸她:「什麼年齡就該有那個年齡的樣子!」大姊一些誇張的耳環、髮飾、配件,只得藏在皮包,出了門才戴。大姊最近偷偷去作了拉臉手術,兒子有一天早餐發現媽媽變臉,氣得說她一定謊報年齡,不然醫師怎麼敢替80歲的人手術呢?! 陳家二姊70歲,從小內向,容易鑽牛角尖,二姊夫在外面有小三,二姊得了憂鬱症,整天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呆坐沙發。這兩年,她變得行動緩慢,上厠所自己無法穿脫衣服。白天睡覺,晚上清醒,兒子媳婦來看她,二姊問他們是否沒付管理費,否則為什麼社區守衛不讓她出門。二姊這陣子吃東西易嗆到,還曾經因吸入性肺炎去住院。兒子認為媽媽缺太多顆牙,如願植牙有助咀嚼、食慾增加、補充營養,健康應該會改善。但是安排二姊到醫院檢查後醫院卻說,二姊高齡而且失能又失智,植牙手術有風險,也可能有併發症,請家屬好好考慮。 為什麼80歲的大姊可以拉臉,70歲的二姊不適合植牙呢?傳統的觀念認為高齡者不適合手術。現在由於壽命延長,高齡不等於衰老,臨床檢測衰老程度上除了身體檢查,還有其他測試,例如: 握力:可反映總體的肌肉力量。肌少症的人握力降低,已知肌少症是衰老的重要原因。 走路速度:反映活力,運動控制及協調性。走路需要多個身體系統運作,包括心血管,神經與骨骼肌肉血流,所謂衰老指的正是彎腰駝背,慢慢移動的老人。 認知功能:反映大腦老化程度。 視力、聽力:測試感官功能。 以上測試可以評估高齡者是否衰老或失能、失智。陳家大姊雖然年齡較大,但是身心健康。陳家二姊雖然年齡較小,反有衰老失能、失智現像,醫療適應症,當然有差別。 103年12月30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11613
阿凱在鄉下開文具店,他以脾氣壞出名,小朋友來租書,租漫畫書的他嫌沒長大,租文藝書的他說沒出息,租武俠書的他說作流氓,小朋友如果還嘴,他會追到外面罵人。 阿凱有四個孩子,全家一起吃飯,阿凱經常碎碎唸,嫌太太的廚藝,不是飯米心沒透,就是白帶魚太小尾,再不然是空心菜太老,沒一次做對。四個孩子不肯好好唸書,讓他失望,他會用皮帶鞭打小孩,之後讓他們面壁罰站。阿凱一星期總有幾個晚上喝醉,站在馬路上罵鎮長,更醉了還會嚎啕大哭。 阿凱六十歲時我去看他,也許是臉上的老花眼鏡吧,阿凱變得很會招呼人,有一個小孩要租一本放在高架上的書,阿凱很耐心的爬上爬下,還要小孩確認是否正確,我問他,為什麼脾氣變好了,他說:「年紀大了!」 阿凱七十五歲時,他的孫子要割雙眼皮,他陪著來找我,阿凱比年輕時氣色還好,我替孫子檢查,他告訴孫子:「阿公看著林醫師長大;你要割雙眼皮,她會多送你一摺變三眼皮。」我被他逗笑了,回說三摺太少;打五摺變五線譜好了,阿凱哈哈大笑。我與阿凱聊到以前對他的印象,他說年輕時太ㄍㄧㄥ,凡事只住一個方向想,現在放鬆,知道如何讓自己與別人快樂了。 這正是所謂「作爸爸比較凶,作阿公沒脾氣」。根據統計,人在二十歲左右最快樂,之後快樂指數下跌,五十歲時到達谷底,隨著年紀增長,快樂指數又增加,到八十五歲時達到最高峰。醫學文獻指出老人比較快樂,與老人的腦部變化有關,但是也與老人累積人生經驗之後體會:1. 人生的多面像:老人見多識廣,知道世界一直在變,能夠從各個角度看事情並包容不同的意見。2. 事情沒那麼嚴重:老人累積經驗,知道無論多大的挫折總會過去,不會為了小事焦慮。3. 自得其樂:快樂與健康一樣是經驗的累積,老人學到讓自己快樂。4. 認清事實:五十而知天命,老人對生活有務實的期望,容易得到快樂。 103年12月23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597039
一個50歲的女人,二側臉頰異常凹陷,女人說她補過玻尿酸、聚左旋乳酸,也打過自體脂肪,療效都太短,很快就消失,她要我替她想辦法。我用超音波檢查,臉頰軟組織厚度正常,張嘴看口腔,二側上下大牙全部缺牙,女人說小時愛吃糖,經常蛀牙,大牙被拔掉,我說臉頰凹陷的原因就是缺牙,如果不作植牙就要戴假牙。女人說她從小被牙醫整怕了,她不想戴假牙,不敢植牙,拜託我替她豐頰。 一個60歲的大老闆,印堂皺眉紋很深,像是刻了個「川」字,他固定時間來打肉毒桿菌及玻尿酸,每回都說錢沒問題,要用最好最持久的。大老闆年輕時沒近視,老了因為遠視,看近看遠都有問題。我勸他配一付多焦眼鏡,老闆嫌麻煩,寧願擠眉弄眼來調眼睛焦距,他說上厠所報紙放地上,距離剛剛好,只是低頭久了,最近頸椎出問題。 林太太72歲,聽力有問題,她有助聽器,但嫌助聽器吵,丟在床頭,林太太年輕時很漂亮,她來看我,我在診療室與她大聲談話,常被候診的人認為我們在吵架。 根據醫學文獻,現代人的健康,與1950年代比較,我們年輕了14歲,也就是說我64歲,身體狀況等於我外婆50歲時,如果以生活科技比較,數字更嚇人。外婆住台中,當時台北到台中只有平快車坐,大約要6個鐘頭。現在坐高鐵只須50分鐘。 對健康有幫忙的醫療科技族繁不及備載,活在這個時代,其實是很幸福的!古代韓愈說自己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他如果活在現代,染髮配眼鏡加上牙齒保健,七八十歲照樣一頭黑髮,滿口白牙,且視力清晰。 韓愈的時代,出門只能徒步、騎馬或坐轎子,我們現在有汽車,有高鐵,有飛機,如果放棄對自己有助益的科技輔具,猶如拒絕交通工具堅持徒步旅行,枉費活在當代。 人生的過程有很多學習;包括學穿鞋子、學用筷子、學騎腳踏車等等,學習的過程會有挫折,不適應甚至失敗;對抗老化的科技輔具例如假牙、眼鏡、助聽器等等,需要學習及適應。所以勇敢的擁抱科技,才能成功對抗老化。 103年12月16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487&f_SUB_ID=5197&f_ART_ID=550764
年輕人不喜歡皺紋、討厭眼袋,但對年長者而言,臉頰鬆弛才是頭號敵人。臉頰鬆弛使得法令紋變深,甚至呈二條圓弧形,像在嘴巴旁邊寫個括弧;年輕時圓滾的雙頰,下垂變成不討喜的嘴邊肉,造成木偶紋。 臉頰鬆弛嚴重時,木偶紋會變成不規則、多條的魷魚鬚;如再加上雙下巴、火雞脖子;不管年輕時男的多帥、女的多美,臉頰一鬆弛,都會傷腦筋了。 臉部皮膚老化可分內在與外在二種因素:內在又稱年齡性,與年齡增加,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老化有關,先天皮鬆的人容易臉頰鬆弛,先天皮緊的人較能常保青春。外在原因包括紫外線、吸菸、空氣汙染等,過度曝曬會提早老化。 臉頰鬆弛的整形分為手術及非手術,非手術包括電波、音波、肉毒桿菌、填充物等,但只適用於初老者,對嘴邊肉、火雞脖子效果不大,已定型的臉頰鬆弛只能以拉臉手術處理。 依據記載,最早的拉臉手術是1900年左右,方法是以手指捏出多餘臉皮切除後縫合,但老皮沒有彈性,六個月後就會再下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產生大量顏面傷患,戰爭結束後,醫師對顏面傷患重建得到許多知識及技術,拉臉傷口移到耳前及耳後皺褶,強調皮瓣剝離。 2000年後臉部解剖學研究發現:臉頰鬆弛,地心引力不是唯一的因素,與骨頭變形、肌肉肥厚、脂肪移位、筋膜鬆弛等有關。 如果以窗簾比喻臉皮,臉頰鬆弛類似用久的窗簾,最新手術號稱周末拉臉,只作小範圍的皮瓣剝離,拉緊肌筋膜、處理頸擴肌,作用有點像從兩旁將垂墜的窗簾復位,效果好、恢復快、疤痕小,非常受歡迎。 歐美人士比較開放,認為拉臉就像染髮,拉臉被當作退休後的第一件事、給自己的60歲生日禮物,或是領到瞻養費的第一筆開銷…,不但不隱瞞,術後還常開party慶祝。 台灣這幾年拉皮手術快速增加,心理學家認為拉臉與冠狀動脈支架、人工關節手術等類似,都是抗老化的治療。如果有一天,到捷運的敬老座端座一位正妹,你可能要先考慮該不該嗆她,因為隨著拉臉技術普及,外貌已無法判定年齡了! 103年12月09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119130.shtml
整形外科包括顯微手術與顱顏手術,民國68年我在日本東京大學進修顯微手術,教授認為練好手術技巧最重要,他規定一天作三隻老鼠的二側鼠蹊部血管縫合。我在日本待了二個月,每天機械式練習,到後來,頭腦一片空白,縫合技巧果然滾瓜爛熟。 民國71年我到紐約大學進修顱顏手術,指導者是撰寫整形外科教科書的約瑟夫教授。我心想他應該會安排類似的課程。第一次進手術室,教授問我這個手術從前的醫師怎麼作?為什麼現在會這樣作?沒有準備的我,羞愧的被考倒,立刻去圖書館查尋資料,隔天向教授報告。冗長的討論之後,教授交待隔天報告這個疾病的治療,在什麼方面可以有突破性的發展。 教授用這個方法訓練我,他隨便一句話,我就必須在圖書館待數小時,他明顯愛整人,我常常熬夜苦讀,自信滿滿的去上班。他卻說:「喔,這方面你現在搞懂了!」接著說:「大都會博物館中國廳本周在展覽蘇東坡作品,你認識蘇東坡嗎?!」或者「百老匯在演阿根廷『培隆夫人』,你知道她的故事嗎?」或者他最近重讀了基度山恩仇記,問我對書中人物的看法。 我在紐約待了一年;平常日子忙讀書;忙練習動手術;週末忙探訪教授提及的地點及事物,無形之中養成了不停吸收資訊及學習的習慣。 我最近受邀到整形外科醫學會演講,講題是「執業40年之後,我現在採行的手術方法」。驀然回首,發現我現在作的手術都是近幾年的研發,當年在紐約學得的術式,全部不合時宜。如果我從紐約回國之後停止學習,專業上早被淘汰,因而恍然大悟教授為什麼用那麼奇怪的方法教導我,並感謝恩師的啟萌。 老人不用上學,不必上班,被默認可以停止學習。但是老人有幾個狀況要適應,包括生理老化,失去工作角色,配偶死去,收入減少等等。近年來網際網路的特性使得知識的壽命縮短,老人假設60歲退休並停止學習,以之前的經驗應付老化,台灣現在平均壽命到達80歲,二十年的學習空白會造成老人適應不良,阻礙老人繼續參與社會及維持良好人際關係。 我們說老狗學不了新把戲,其實老得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選擇自己喜歡的把戲,從而變得十分偏執。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鼓勵創新,他說創新之前先要放棄使用舊方法。老人需要學習,也還能學習,終身學習可以豐富生命內涵,是成功老化的重點! 103年11月25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88792.shtml
第 13 頁,共 4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