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一個65歲的女人小腿被摩托車的排氣管燙傷,她因有糖尿病,血糖沒控制好,小腿傷口困難癒合,女人輾轉來到我的診所。我拆掉紗布,女人就開始哭泣!站在一旁的兒子大聲的說:「醫師還沒碰你,你就哭,傷口不換藥怎麼會好呢?」 女人的傷口屬三度灼傷,皮膚全層壞死,需要清創以及至少三星期的傷口修護。我一面治療,一面吩咐女人,血糖要控制,營養要補充,小腿的血液循環要注意。女人顧著哭,旁邊的兒子說媽媽白天一個人在家,不知道她三餐吃什麼,但是發現她一天吃掉一包零食,有時是巧克力,有時是花生。每回去醫院檢查,血糖,膽固醇都大大超標,調整處方用藥沒有改善,還發現下肢血液循環障礙。 糖尿病的人下肢傷口困難癒合,我勸女人除了照顧傷口,也要控制糖尿病,三餐最好定時定量。 女人哭得更厲害了,她說丈夫早逝,自己在菜市場賣衣服,拉拔三個孩子長大,現在孩子翅膀硬了,一個個離開,她一個人住,一個人吃飯,怎麼煮也不好吃,乾脆不煮,靠電視及零食過日子。女人說年輕時,精力充沛,每天都想早點醒來賺錢,現在卻希望永遠不要醒來,日子太沒意義了! 戰後嬰兒潮(1945至1964出生)的人常被稱為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子女棄養的第一代,故事中的女人有三個孩子,他們為自己的生活奔波,沒時間,沒能力陪伴母親,讓母親必須一個人過日子,所謂「老人獨處」變成現代社會的問題。老人重視親情,盼望家人團聚,一旦獨處,容易發生心理障礙;例如緊張、恐慌、焦慮。醫學研究證實愈早學會獨處的老人,愈長壽而且生活品質愈好。 獨處不是孤獨,獨處是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傳統的老人在家裏等兒女回來孝順。但家人總有離去的一天,工作和同事也不可能常伴身邊。心態要調整,獨處的老人擁有自主權,可以拜訪親友也可以接受探視!獨處可以讀書,寫字畫畫,自酌自飲,靜心品茗,唱歌自娛,獨處打理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的健康,鍛鍊心智,勞動身體,獨處其實比較養生。 俗話說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子孫不管如何孝順,人生到頭來終究要獨自面對,獨處是一種生存技能,最好儘早學習。 103年11月18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73700.shtml
眼睛不管亮不亮麗,眼皮泡腫就輸了一城!眼皮如果像泡泡龍,給人的感覺是「剛哭過」「沒睡飽」「愛酗酒」「很疲累」,沒什麼精神!一般人的了解,腫眼泡就是脂肪太多,所以腫眼泡的治療以「抽脂」為主,治療前病人習慣叮嚀醫師脂肪要「抽乾淨」,才不會再長出來!問題是眼袋裝的全是脂肪嗎?脂肪「抽乾淨」能夠防止老化嗎?解剖學的研究顯示下眼皮像三明治一樣,從外到內可分三層,外層是皮膚與肌肉,中層是中隔與脂肪,內層是結膜與眼瞼板,年輕的時候下眼皮與臉頰連結,小孩子的臉頰從側面看起來是完美的凸線。眼袋的發生,其實是一種板塊運動,眼睛的眨眼,閉眼,瞇眼使下眼皮板塊向上移動。臉頰的頰脂肪受地心引力影響,臉頰板塊向下移動。眼袋剛形成的時候,大家看到眼袋凸起,以為是脂肪囤積,其實眼袋可能伴隨小量的脂肪增生,但是板塊運動才是主要的原因,眼袋嚴重的時候眼皮與臉頰完全脫離形成淚槽,側面看起來眼皮與臉頰交接處下垂並凹陷!過去的眼袋手術以切皮及抽脂為主,三明治般的下眼皮,中間的脂肪被大量抽空,長期追蹤眼窩凹陷;眼皮容易外翻,眼神變凶,所謂下三白,對於預防老化沒有幫助!改良的眼袋手術強調「逆」板塊運動,主要目的是中臉年輕化!不要凸出的眼袋,更不要凹陷的淚槽,希望臉頰恢復像孩童般的凸線臉龐!手術內容包括(1)鬆開淚槽的筋膜,(2)舖平眼皮的脂肪,(3)懸吊下垂的臉頰,如果確認皮膚過剩或脂肪增生時,酌量切除。這種眼袋手術有眼周年輕化的效果,它不僅能去除眼袋,拉提法令紋,還能保留臥蠶,眼睛變得有神,別人卻看不出來整形,而且由於骨膜下的手術,術後瘀青及腫脹減少,眼皮不會外翻,是眼袋手術的主流! 103年11月11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58732.shtml
每年教師節我固定去探訪教我外科學的老師,他們都超過80歲。 A老師的話題是,今年的同學會誰走了,誰眼睛瞎了,誰走不動,拿拐扙了!旁邊的外傭說,老師沒朋友;不出門,不愛說話,那個星期只見了我一人。 B老師聽力不好,不肯戴助聽器,他一個人在家,我與他大聲嚷了10分鐘,發現他不知道我說什麼,我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只好告辭。 C老師作過外科部主任,綽號「綠臉」(Green Face),翻臉跟翻書一樣。退休之後,他的性格變成和善,很容易相處。他持續在大學兼課,且參加太極拳社,高爾夫球隊等等,他教我:「要結交年紀比自己小的朋友,一方面跟得上時代,另方面不必參加他的告別式。」 D老師及師母請大學生作家教,學習新聞、戲劇、體育、歷史及音樂,家教除了來家裏上課,還可以陪看電影、陪運動、陪聽音樂會,老師說同一部電影經過本科系的學生解說,感受就是不同,學生畢業如果留在台北,經常來探訪老師;如果回鄉服務,老師與師母就去找他們,老師有許多朋友。 老人不必上學,不用上班,容易孤獨甚至自閉。培根說:「缺乏真正的朋友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片荒野」,西德尼史密斯說:「大量的友誼使生命堅強,愛與被愛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空茨凱維文說:「友誼,活躍和青春的歌聲會減輕我們的痛苦!」池田大作說:「撇開友誼,無法談青春,因為友誼是點綴青春的最美花朵」。 每個人都需要朋友,老友與老康、老伴、老本、老居、老趣並列,老友字面上是交往很久的朋友。現在的人長壽,如果只有過去的朋友,可能經常接訃聞,也可能認識的人全走了。因此老人除了老友,還要交新朋友,尤其年輕的朋友! 103年10月28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28206.shtml
蔡先生51歲,公司老闆,每天運動,體型偏瘦。有一天胸悶,醫院檢查發現他四條冠狀動脈阻塞,心導管檢查無法裝支架,必須作繞道手術。蔡太太說丈夫生活正常,唯一可能的原因是丈夫喜歡沾醬油,一年365天,一天三餐,每道菜都沾醬油。 黃老師45歲發現胃癌,二年之後過逝。黃太太很傷心,丈夫走了後她開始檢討;丈夫生前愛吃話梅,一天一包。而且口味重辣,一個便當放一大湯匙的辣椒,她懷疑這些嗜好是丈夫得病的原因。 王先生67歲,糖尿病患者,喜歡甜食;巧克力、冰淇淋、餅乾是他的最愛。王先生的糖尿病原本吃藥控制,血糖居高不下,改成胰島素注射。王先生無法抗拒甜食的誘惑,胰島素從一天一次到一天二次,現在變成一天三次,醫師說再不控制飲食胰島素會無效。 民以食為天,沒飯吃會餓死!大家認為食物是存活的必須品,除非媒體報導食安問題,大家很少考慮食物的內容或份量,其實英文諺語說「吃什麼長成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食物與人的關聯非常大。 民國71年我在紐約進修,曼哈頓的餐廳,會在菜單上標明每道菜內含多少糖份,蛋白質,脂肪,卡洛里等等。最近去歐洲旅遊,發現他們的酒杯有註記,啤酒杯是250c.c.,紅酒杯是150c.c.,這個量正是醫界建議適當的每日飲酒份量。 醫師的養成過程,開藥與劑量很重要,吃錯藥不會好,還可能加重病情。劑量不對,可能沒療效,也可能有害。同一種藥,體重不同,病情不同的人劑量需要調整。食物與藥物類似,吃對食物得到健康,吃錯食物可能生病,食物份量也很要緊,膽固醇過低無法抵抗感染,過高容易心血管疾病。…
最近參加一個聚會談親子溝通,話題聊到節日時該怎麼表達孝心。一些年輕人說,母親節、生日等等都是商人騙錢的技倆,他們不想中計,受騙花錢。另一些年輕人說他們收入少,在作啃老族,靠父母補貼生活;拿父母的錢買禮物給父母,就像廟前的乞丐以行乞的錢去救廟公。 年輕人的結論是老一輩的人生長在比較幸運的時代,創造了台灣的繁榮,掌握了台灣的經濟。過節日的時候,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己買就好了。 這場爭論讓我想到台中林岱全先生。日據時代林先生擁有署立台中醫院附近大片土地(現在的大全街即取自其名),經營多種生意,財富驚人。岱全有一妻一妾,生了八個兒子五個女兒。富貴人家,奴婢成群。岱全還會關愛奴婢,如果奴婢懷孕,就給錢遣走母子。含鈴是奴婢的兒子,出世的時候,長他24歲的大哥替他說情,母親被遣走,含鈴留了下來。 含鈴雖是兒子,但與孫子輩一起生活。大家族每天有磨擦,別人有母親,含鈴沒有!岱全每個月發生活費給兒子及孫子,輪到含鈴時習慣數落一番;含鈴回憶在日本念專校時,學費遲繳二、三個月是常態。有一回腳上的鞋子破洞了,鼓起勇氣向父親要錢,父親說:「你知道我要買鞋子給多少人嗎?!」就沒下文了。 這樣的日子裏,含鈴努力讀書,畢業後親戚都回台灣,投靠父親。他卻選擇自己籌錢從東京坐車到下田,搭船至韓國釜山,進入中國東北,在電信局工作。冰天雪地,含鈴熬過三個月的實習,總算領到200元的薪水(當時老師月薪80元)。含鈴寫了一封信感謝岱全,並把第一個月的薪水全部獻給父親。 六十歲的岱全,擁有龐大財富,圍繞的妻妾子孫,每個人都要錢,卻從沒有子孫給過他一毛錢。接到含鈴的信,岱全深受感動,立刻寄了二萬元及幾箱衣服食物到東北,勉勵含鈴好好努力。受到父親肯定的林含鈴先生列名林家第八位子嗣,國共戰爭之後隨國民黨撤退來台,任職於中華電信公司,是第一位台籍總工程師。 從這個故事看來,老一輩的人不管有沒有財富,常企盼子女的關懷,盡孝道可以是一通電話,一張卡片,一個擁抱。孝順絕對是C/P值最高的投資! 103/10/14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998404.shtml
我是整形外科醫師,為了充實醫學知識,每年參加數次國際會議。如果在鄰近國家,開會是很棒的享受。最怕的是到美國或者歐洲;開會時間等同台灣半夜,容易打瞌睡。醫學會註冊費昂貴,花時間、花錢去學習,卻在會場睡覺,自己很苦惱。 民國75年去瑞士開會,早上是公共議題,下午自由選課。課程有抗衰老,一堂課三小時收費八百美元,我心想瑞士人討論抗衰老應該很有趣,說不定可以打破睡覺紀錄,就咬牙報名。講堂在湖邊,屋外陽光綠意,非常瑞士。講者是年輕英俊的帥哥,他一上台就說講義很多,我們加快腳步來學習:人的體內有多種氧化作用產生自由基,自由基攻擊腦細胞造成老人痴呆,攻擊皮膚產生皺紋、斑點……細胞染色體帶有自殺訊息,紫外線、壓力等等會引發細胞死亡,我在這時睡著了。 好不容易睜開眼睛,黑板上畫了一堆曲線,三餐定時定量的人胰島素正常,暴飲暴食的人胰島素曲線忽高忽低造成細胞阻抗,容易新陳代謝疾病。我心想抗衰老怎麼講到胰島素,就又放心睡覺了。三個小時的課,我睡了二個半小時,沒注意聽講,所以覺得抗衰老艱深複雜。 那堂課因為花了錢,沒學到東西,回台灣努力鑽研總算了解:衰老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抗衰老是抑制、延緩衰老,可以促進整體健康,使身體在遺傳因素決定的壽限內保持較好的智力和體力,抗衰老是追求「活得長,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 人類的歷史充滿抗衰老的故事,只可惜大多失敗;秦始皇時代,發現汞,秦始皇相信道士的話,認為汞有銀光是上天的神物,下令煉丹。秦始皇應是吃多了「丹」,死於汞中毒。 現今的醫學講究實驗證實,確實能夠抗衰老的只有運動以及七分飽。有一項針對台灣50歲以上民眾如何抗衰老的調查發現,70%的民眾不作任何措施,26%的民眾加減吃補(包括四物、維他命、Q10、綠茶…等等),4%定期接受胎盤素、血管雷射、推拿、氣功、洗血、洗腸,甚至幹細胞治療。醫學已經進步了,知識卻沒有普及,秦始皇派徐福到日本求長生不老的藥,現代民眾仍然在摸索。抗衰老的論述很多,學問很複雜,但是實行起來很簡單,只要三餐七分飽,每天運動,就有效果了! 103/10/07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983661.shtml
畫家畢卡索常畫他的女人,讓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第二任夫人賈桂琳羅可,下巴到脖子呈近乎直角的曲線,脖子很長,有人以為畢卡索在嘲諷賈桂琳,在我看來,畫家其實是在讚美,因為到這個年齡擁有那樣的脖子並不簡單。 一般人談美容立即想到臉的眼睛鼻子嘴唇,講化妝也著重五官,忽略脖子,其實脖子是胴體之美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曾經參加一個旅行團到日本看藝妓,表演結束,同團的阿公阿媽說藝妓化濃妝,臉醜沒關係,但是脖子一定要漂亮,大家的結論是,藝妓的頸項是她全身最性感的部位! 年輕的時候,大家的脖子都不錯,為什麼上了年紀會變火雞脖子呢?!一、 頸椎老化:頸椎承受頭部的重量,某些不良姿勢例如躺在床上看電視,整天盯電腦等等,頸椎退化,椎間盤變性,頸椎變短甚至前傾。二、 軟組織老化:老化造成顎骨附近的唾腋腺肥大,淺層及深層的脂肪堆積,產生雙下巴,頸部的肌肉包括頸闊肌、二腹肌,變厚變短;原本瓜子臉,細脖子的美人,變成雙下巴,粗脖子的老人。三、 皮膚的老化:頸部的皮膚很薄,皮下脂肪少,又常曝曬,容易老化,加上鬆弛的臉皮也會垂到頸部,嚴重的看起來像蜥蜴的脖子,下巴與胸部連成一線。 頸部的美容,首重平日的保養,尤其要注意姿勢,避免下巴內縮,脖子變短。頸闊肌是淺層的頸部肌肉,我們下顎往下往後縮時,會用到它;頸闊肌幫忙人類把頭抬直,眼睛望向前面。某些緊張姿勢例如用力抿嘴、瞇眼、咬牙等等會用到頸闊肌;久而久之就形成火雞脖子。頸部皮膚薄,要注意保濕及防晒,如果頸部皺紋(頸圈)、雙下巴、火雞脖子、鬆弛等已經固定形成,只能整形,脖子的雷射、抽脂、拉皮,這幾年很流行,畢竟脖子的年齡是藏不住的! 103/09/30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968968.shtml
情場上「厚臉皮」指的是軟磨硬泡堅持到最後的男人,這種個性據說可以在情場無往不利。話雖這麼說,日常生活裡厚臉皮可不是恭維的詞句,有一位大學教授就因為社區管理員作事散漫,辱罵社區總幹事:「厚臉皮……」,被台北地檢署以妨害名譽罪名起訴! 一般人不喜歡厚臉皮,所謂蘋果般的臉龐,吹彈可破的肌膚,指的都是薄臉皮,臉皮到底是薄好還是厚好呢?!男人與女人誰是厚臉皮呢?! 根據解剖學的文獻,臉部皮膚最薄的是眼皮,厚度大約1mm,最厚的是鼻頭,厚度大約3mm,其它部份平均厚度為2mm,臉部皮膚受傷時,例如雷射或者換膚之後,皮膚厚的部位癒合較好,較不會有返黑、疤痕等困擾。 臉部的皮膚在上了年紀之後會有皺紋;皺紋的數目、深度與年齡成正比,皺紋的原因分為內在(又稱生物性或遺傳性)與外在(環境)。內在性皺紋就是俗稱的老化,皮膚的表皮層及真皮層萎縮,膠原蛋白、彈性纖維及纖維母細胞減少,外在的原因包括紫外線、吸菸、飲食等等,紫外線是主要的殺手(約佔80%),皮膚的表皮層變厚(所謂老人斑),真皮層鬆弛,膠原蛋白減少。長期曝曬的皮膚,臨床上會看到乾枯、斑點、血管以及皺紋,這種皺紋稱為靜態紋;被雕刻在皮膚裡,縱使撐開皮膚也不會消失,另有一種動態紋是由於肌肉活動造成,例如皺眉紋、魚尾紋、法令紋等等。 解剖學研究老男人與老女人(75-93歲)的皺紋,老男人的皺紋深度只有老女人的30%;所以我們說「楊婆婆紋」,但不說「楊公公紋」是有根據的。老女人容易有皺紋,因為皮膚厚度只有老男人的85%;而皮脂腺,汗腺,單位血管面積少了50%,也就是說男人的皮膚厚、皮脂腺、汗腺多,正是皮膚不顯老的原因。 年輕的時候為了對抗青春痘,皮膚的保養強調清潔、除油。待年紀漸長後,尤其女性更年期之後,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厚度降低。加上某些藥物,例如:降膽固醇藥物、高血壓藥物也有類似作用,這時該採取不同的皮膚保養,以保濕、保脂為主。所謂厚臉皮雖然是罵人的詞句;但老人臉皮厚,反倒才能抗老化呢! 103/09/23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953998.shtml
淑芬是宜蘭人,她與丈夫留在家鄉,住在父母的隔壁。淑芬的哥哥在美國是化工博士,弟弟在台北是法官。他們很孝順,定時回宜蘭探視。淑芬住得近,理所當然負起照顧的責任。 淑芬的父親年輕時在稅捐機關上班,頭腦很清楚。退休之後宅在家裏。80歲開始有失智現像。有一回,淑芬與父親走在路上,淑芬買個水果父親就不見了。淑芬尋遍宜蘭;結果警察幫忙在羅東找到一臉茫然的父親。應該是整天沒吃沒喝吧。淑芬很心疼地抱著父親大哭! 父親走失了三次,尋找父親的慌亂中哥哥與弟弟不斷打電話進來關心,語氣中抱怨淑芬沒把父親顧好,淑芬很委曲。父親的失智繼續進行,過了85歲,不太走動,整天坐在屋前。淑芬每天開車載父親外出,繞一圈父親熟悉的故里。話語不多的父親可以片段的憶起淑芬的兒時,給了淑芬幸福的感覺。 一個月前父親咳嗽,吃藥不見效,醫院檢查是肺腺癌,醫師說腫瘤只有2公分,週遭沒侵犯,內視鏡手術可以完全清除。淑芬找了哥哥與弟弟來商量,哥哥認為爸爸年齡大,身體衰弱,他主張不開刀。弟弟的同事十多年前肺腺癌手術,現在好好的,所以主張去台北治療。淑芬說父親咳嗽;睡不好,吃不好,體力下降,切除肺腺癌才能解決問題。父親一直在宜蘭看病,她覺得父親留在家鄉比較好。 三個人辯論了一整晚,哥哥弟弟離開時說:「父親是大家的,你如果帶去治療,你就要負責!」淑芬隔天就帶父親去住院手術,整個過程很順利。 術後第三天,父親睡夢中自己把引流胸腔空氣的胸管拔掉,空氣四處流竄,腦部缺氧,陷入昏迷。哥哥悲傷地指責淑芬會害死爸爸,弟弟激動的要告醫院!淑芬看父親身上插了許多管子,很心疼,但是哥哥弟弟的態度讓她不敢再有任何主張。 失能及失智的老人無法自我照顧,又沒有體力生病,手術風險很高。根據美國的統計,急性盲腸炎就有12%的死亡率。年輕人的醫療以根除病灶,延長生命為目標。失能及失智的老人餘命不長,癌症長得慢。醫療可能要以「維持認知功能,維護生活品質」為考量。孝順並不是讓父親痛苦的延長生命,淑芬與哥哥弟弟這時應該相互珍惜,替父親決定一條優質的老後道路! 103/09/16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939235.shtml
我有一群老友,年紀都大於60歲,我們用智慧型手機以Line設了族群,當作公告欄,可聊天也可分享資訊。有個星期日瑞雄與麗英去遊覽,麗英以手機拍桃園盛開的荷花,有新竹世博台灣館的放天燈傳給群組的人員。時值酷暑,外面37度,不必出門就可以看風景,大家反應很熱絡。 下午四點時,麗英傳來:瑞雄呼吸急促,尿急,但是無法走到100公尺遠的厠所,有人建議向單位借輪椅,問題解決!一小時後瑞雄胸悶,心臟無力,線上的我及另一位醫師先教麗英簡單的照護,再聯絡當地心臟專科醫師。 他們夫婦到指定醫院急診時,線上的兒女趕到,醫院已組成醫療團隊,立刻安排檢查,證實是心律不整,需要住院。瑞雄在醫院治療期間,麗英每天實況轉播,朋友們不必探病但可在線上或者給意見,或者講笑話,或者鼓勵打氣,讓瑞雄平安的康復! 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瑞雄這種狀況肯定是一場混亂,麗英必須四處打電話,而我們這些後勤,空有資訊也難以聯絡忙線的麗英,何況人名,地名,時間等等講不清楚,更不用說一次只能連絡一個人了。 智慧型手機可以讀新聞,上臉書,看電影,聽音樂,作手電筒,計算機,鬧鐘……等等,但是老人的使用率不高,一般的理由是不會用。 我不太用電腦,剛拿到智慧型手機非常困擾。每一個步驟都要重新學習,身旁的人偏偏都簡單說說,就讓我自行摸索,失敗了幾次之後,挫折加上害怕,放棄使用。有一回充電器出問題,進去中華電信旁邊的神腦服務台,服務人員很熱心,我心想他們不認識我,應該不會笑我,就請問他們照片如何傳送,說也奇怪,在家裏學不會的事情,神腦門市的人一步一步的示範我就懂了。之後,我每星期去神腦門市,一趟只學一件事,例如指紋開機,鬧鐘,行事曆,照相等等,現在的我雖不是手機專家,至少也是愛用者了。 我們從前笑人跟不上時代說是「沒常識也要看電視」,這句話現在該改成「沒常識也要滑手機」,新款手機螢幕變大,手寫輸入,方便多多,我認為是最值得推薦的老人用品! 103/09/09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924118.shtml
第 14 頁,共 4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