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現代人注重隱私,不流行在家裏招待客人,與親戚朋友見面,習慣約在餐廳或咖啡廳,「家」對年輕人而言是「睡覺」的地方,但是對老人而言是生活的地方,想要了解自己老了會怎樣?該作什麼準備?注意那些地方?拜訪親戚是最好的學習! 我的伯父伯母各是92歲及90歲,獨子離婚,無業,與父母同住,在老舊公寓的二樓,樓梯陡峭,沒有電梯,伯父脊椎手術之後需坐輪椅,出門由兒子背下樓,伯母重聽,有糖尿病,早晚由兒子注射胰島素並監測血糖,這個兒子是我的堂弟,早年讓父母傷透腦筋,晚年卻成為照顧父母的天使! 古人說:「小孝事親,大孝顯親」,古人壽命不長才會說這種話,現代人長壽,孝順的定義需要改寫,一個得諾貝爾獎的兒子也不如跟在身邊把屎把尿的兒子吧! 伯父的房子位在市中心,是60年前的建築,屋子的厠所在後方,伯父夜裏摸黑上厠所,曾經撞到頭,硬腦膜下出血,昏倒在走廊,急診開腦。伯母有氣喘,醫師找過敏原,發現是住家木材的黴菌,必需搬家,房子週邊是鬧區,房價很好,大家都勸伯父母換房子,他們卻說住習慣!生根了,不能搬了。 台灣的老人習慣住在原來的方子,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這種變老的方式,在老人醫學的立場最符合人性,問題是老人隨著生活能力,生理機能的老化,需要特殊的設施與服務。從前的房子無論隔間、傢俱等等都不符合要求,老人經常整天待在家裏,所謂老居我們總以為時候到了再來準備,其實趁著自己有能力,有體力,愈早規劃,健康及生活品質愈有保障。 103年06月24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60975.shtml
有一回參加壽宴,壽星100歲,每天早上還去公司上班。他的太太壽婆98歲,二個人身體都很好。壽星瘦,大約只有50公斤;壽婆胖可能有70公斤。一胖一瘦站在台上,畫面很有喜感! 兒子上台演講說,父母長壽,是子女的福氣。父親自己賺錢,不必他奉養,他不能抱怨!只是父親個子小,他與父親外出,常被誤認是兄弟。更慘的是有人硬說他是哥哥,害他不得不去割眼袋,台下一陣大笑。 壽星致辭答謝。他說許多人問他長壽的秘訣?他無法回答;因為他生活正常,不抽菸、不喝酒、愛運動。他的太太生活不正常,抽菸、喝酒、打牌而且不運動。更稀奇的他是瘦子,太太是胖子。所以他用科學家的精神向大家報告,如果要知道老人胖好還是瘦好,追蹤他們就知道了! 言猶在耳,老夫妻最近同時得到流感,演變成肺炎。太太住院幾天就恢復了;先生卻住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折騰了二個月才出院。醫師的解釋是丈夫瘦,膽固醇低,平常可能心血管負擔輕,對身體比較好。但碰到肺炎,身體沒有儲備能源,容易有併發症。 現代社會營養過剩,大家每天得到的訊息都是減肥。但是高齡醫學專家提出「高齡的肥胖矛盾」,建議一般人的體重應該維持正常,避免三高的新陳代謝症候群,減少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的風險。但是高齡者不可隨意減肥,體重稍微肥胖(BMI23-25之間),其死亡率較低。醫學的解釋是老年人身體虛弱,容易感染或生病,肥胖的人有本錢,對抗疾病,體重過輕的人平常就營養失調,稍一風吹草動,很容易被擊垮。 台灣俗諺說,老人吃得下睡得著就是福氣!年輕人怕胖這也不敢吃,那也不能吃。東坡肉、漢堡、冰淇淋等等美食,由於味美易嚼是許多老人的最愛。但是子孫們常以膽固醇、血糖等等理由制止。其實高齡的人不須太忌口,吃得下儘量吃,稍微偏胖比較長壽! 103年06月17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46133.shtml
我認識一位建設公司老闆,他有五個女兒,他們各自有工作,但是女婿全部在自家公司上班。老闆不會唱歌,老闆娘、女兒和一群孫子組成合唱團,每次聚會上台獻唱,場面溫馨。 老闆事業做很大,是三間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當年為了拚一個兒子,連生五個女兒,兒子現在還不到三十歲。 兒子很用功,讀台灣大學,當完兵考研究所入學考試時,突然所有題目都不會寫!第一年以為是緊張,第二年卻昏倒在考場。送醫院檢查,診斷是腦瘤,已經壓迫腦幹,須要手術。手術作了很久,出手術室後,不到四小時又因為出血必須再手術!第二次開刀,醫師說活命的機會只有十分之一,全家請了牧師來跪在地上禱告,兒子二個月後醒了過來。四肢麻痺,不能走路;臉部麻痺,不會說話。 老闆的兒子花了三年的時間復健:歪歪斜斜,總算自己能走路;口齒不清,總算會說話。最慶幸的是頭腦沒壞,女朋友也沒落跑! 這段時間,老闆娘因為憂心得了乳癌;老闆因為家庭事業二頭燒,心肌梗塞,差點沒命。 老闆最近正好七十歲,聚集好友辦了感恩慶生會。他說,以前認為「顧賺錢」就是好男人,現在了解「顧健康」最重要。老闆站在台上說話,他的家人圍繞著他,老闆大聲地說:「這段時間太多人照顧我們,我們不能一一報答,以後我們公司會努力的貢獻社會,我們可以蓋學校,可以築路造橋!接下來的日子,台灣需要什麼,我們就作什麼!」 老闆提倡的「顧健康,作善事」,我認為適用於每位老人。「顧健康」是要自己好,「作善事」是要別人好。老闆經營建設公司,他可以作大善事;我們一般人作小善事,讓別人感覺「有你真好」,老了的日子會因而增加尊嚴與意義! 103年06月10日登刊於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31355.shtml
從醫學院畢業後,我在外科作住院醫師,每天都有開腦、開心、剖腹、鋸骨等大手術,病人經常需要急救,需要加護照顧,日子忙且緊張,但過得很充實。 民國67年我轉作整形外科,病人以疤痕、畸形的重建為主,生命沒有危險,狀況不急迫,我的步調從百米賽跑變成太空漫步!早上上班,深更半夜才下班,過得很鬱卒。 有些手術例如補皮,從頭到尾就是縫合,重複動作使人彈性疲乏,大範圍植皮可能需要12至16小時。我抬頭,經常發現整個手術室除了我以外,病人、護士、醫師全部在睡覺! 有一天要開一台全身多處植皮手術,刷手護士拜託我動作快一點,因為當天是她先生的生日。經此提醒,發現當晚每個人都有事。為了準時下班,我們設定目標,早上九點完成疤痕鬆除,十點完成取皮,十一點完成第一塊植皮,十二點完成第二塊植皮……,下午三點開始包紮,三點十五分石膏固定患部……。結果平常會拖到晚上九點的手術,我們在下班前就將病人送到恢復室! 那天的手術室非常熱鬧,麻醉醫師專心穩定血壓,實習醫師固定患肢,助手醫師幫忙剪線,刷手護士遞器械,流動護士跑步送材料,我也全神貫注開刀,團隊像交響樂團般和諧,手術比平時精準,我才領悟設定行程的重要性。 生活也需要行程表,是一位師母給我的啟示。我的老師是世界著名的整形外科教授,師母是家庭主婦,我去他們家發現師母在廚房弄了一個小書桌;桌上有一整個月的行程表,印象深刻的是每天都有行程。我瞄了一下發現:師母舉凡讀書、作飯、購物、見親友,都事先安排,難怪84歲的師母充滿活力,卻總從容優雅。 我自己也依照行程表過日子,它的好處是:1. 預先安排、減少對未來的焦慮2. 事件牽涉他人、他物時可以儘早溝通協調3. 某些枯燥,耗時的行程,控制時間反而能夠專心完成4.…
103/05/27「老人」的定義是年齡靠近或超過平均年齡,含有體力衰退,人生接近終點的涵義。老化是很深奧的一門學問,例如一般是60歲以上叫作老人,有趣的是每個統計得到的答案不同,英國30歲以下的人認為年過58歲叫老人,但是80歲的人認為68歲才算老人。 德國的俾斯麥在1880年時建立福利國制度,設定50歲為退休年齡。美國在1936年設定社會福利制度,規定65歲以上為老人,可以領老人年金,當時的美國只有5%的人能活到65歲,而且65歲的人,平均餘命只有5年,為了讓老人免於乞討,貧窮,所以設定社會福利制度。 時至今日,除了世界衛生組織認定非洲某些地區,50歲就算老人,許多國家人民的平均壽命已達到80歲。如果65歲就能領取社會福利,對國家財政形成負擔,因而先進國家紛紛採取措施,逐年提高退休年齡。 根據醫學文獻,現在的人與1948年代的人相比,身體年輕了14歲,所以老人又分為年輕的老人(65至75歲),中年的老人(75歲至85歲),老年的老人(大於85歲)。老人的行動、反應較慢所以走路或社交常無法跟上節拍;視力、聽力、體能下降,活動力不如年輕人;身體免疫力,修復力較差,容易生病,感染。但訪查一群大於85歲的人,他們認為65-75歲(有些文獻認為60-70歲)是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我們如果檢視老化帶來的失能(無法自理生活)比率,65-75歲為10.7%,75-80歲為22.4%,85歲以上為43.7%,大於95歲能夠生活自理的只有5%。也就是說65歲至75歲的人,將近90%可以行動自如,這些人沒有工作的壓力,不必養兒育女,過去的知識,人脈,財富的累積,讓他們能充分享受生活,也難怪統計學上所謂年輕的老人(65-75歲)其實是人生最快樂的階段了。 老人分級之後,我們了解每個階段的需要不同,這對於規劃老人照護是很有幫助的!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03318.shtml
103/05/20我的父親林秋江是外科醫師,之前在台北東門站附近開業,當地許多人對他有印象,最近一位女作家告訴我,她20年前去看父親,發現75歲的父親用電腦在寫作,女作家受父親的刺激,開始學電腦! 父親受日本教育,日文很流利,光復之後學國語,他的國語沒有台灣腔,是那種正宗捲舌的北京腔,他會德語,我小的時候他教我以德語唱催眠曲,唸少年維持的煩惱! 印象中父親很用功,每天看英文報紙,學英文,50歲學法語之後,以法語寫日記。 父親喜歡中國文學,懂希臘神話,研讀聖經,我小的時候調皮搗蛋,不怕母親的竹尺鞭打,最怕父親皺眉說道理,總覺得有這種父親壓力很大! 父親60歲學打高爾夫球,打入單差點,每天游泳,什麼招式都會;70歲學畫圖,辦過畫展,他口述出了二本書,一本是拿聽診器的哲學家,一本是啼笑皆非看外科,書的執筆者不是他,但是他把書翻成日文版及英文版,另外出書。 父親在80歲時發現肺腺癌躺下來,不到二個月離開人世,在這之前他很認真生活,常嚷著時間不夠用!我回娘家看他,他不是在畫圖,就是在寫字,我問他:「那麼認真幹嘛?!」他說:「不用功會痴呆耶!」 有關老人痴呆的研究很多,理論更多,有說是遺傳,有說是食物,讓人不知該作什麼,最近有人告訴我,我們從小為了考試才唸書,長大為了賺錢才作報告,壓力或者獎賞一直是學習的原動力,老人為什麼會痴呆,因為被允許不必上學,不必工作,也因此容易痴呆!從這個觀點看來,父親一生主張「用功」是有道理的!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687909.shtml
103/05/1363歲的張太太代理日本名牌電器產品,是我在健身房認識的朋友。她見識廣,愛說話,與她聊天很愉快。 去健身房的人,大部分是去運動。有人用走步機,有人練肌肉,有人作瑜伽,有人游泳,健身房附設三溫暖,運動流汗後可以洗澡。 但我注意到張太太從不運動,她來健身房是為了三溫暖。她說人生好累,何苦再折磨自己。如果要動肌肉,找人按摩就好了。她在健身房的時間多是在躺椅上看電視。 張太太的嗜好是「吃」,我如果想打牙祭,她總能提供我餐館及菜單,張太太吃得多又不運動,體重當然過重。 有一回我與張太太路過健身房的血壓計,二個人順便量血壓,張太太居然是收縮壓190,舒張壓120。但她堅信,是血壓計有問題,還很自信的告訴我,她參加一個抗衰老健檢俱樂部,每年會費八十萬元,享受每年體檢,包括尖端科技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她因為是VIP會員,健檢查出她對韭菜、菇類過敏,以及欠缺某些礦物質與維生素。所以,她每天固定服用健檢中心供應的八顆藥丸。她自認她有專家在照顧,沒有問題。建議我也去買個會員,保平安! 那個晚上,因張太太顧著推銷會員卡,我急著回家吃飯,沒機會與她多聊。 沒想到,張太太數天後在公司主持開會,突然頭痛,送醫院診斷為腦幹中風,加護病房急救二天之後仍然往生!事後回想,我沒有提醒她注意血壓,實在很遺憾! 在預防醫學,定期健檢是抗衰老的一環。可是健檢有問題時,人已經生病了。近幾年十大死因中,除了事故和自殺以外,癌症、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等等,又稱「生活習慣病」。是由於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睡眠習慣、休閒習慣等,侵犯人體是緩慢進行,健檢不一定能偵測。前三軍總醫院院長宋丕錕在81歲時表示,人類的死亡,醫療佔10%,環境和遺傳各佔20%,剩餘的50%是生活習慣。所以體檢無法保平安,健康還是要靠自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72764.shtml
103/05/06由於科學昌明,醫藥發達,保健知識普及,人類的壽命愈來愈長,穴居人的平均壽命是18歲,青銅時代希臘人的平均壽命將近30歲,古羅馬時代人類平均壽命為33歲,十八世紀是35歲半,十九世紀是42歲,二十世紀初葉為49歲,而現在呢?台灣內政部101年最新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已達79.51歲,其中男性為76.43歲,女性為82.82歲。 古人壽命短,有名的唐朝詩人韓愈只活了56年,他在祭十二郎文中說「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可見現代人與古代身體狀況大不相同。 想要了解自己會怎麼老,該怎麼活,最好的學習對象是父母親。父母與子女遺傳基因相同,生活環境相似,生活形態也有重疊,老化的步調往往有跡可尋。 有一種疾病叫作腹主動脈瘤剝離,腹部的主動脈血管壁內層與外層分離變薄破裂,大量出血,腹部突然劇痛,一或二小個小時之內休克死亡。病人往往來不及送醫院,或者是送到醫院卻在作檢查時猝死。有一位名歌星,他的父親三十多歲死於此病!他與母親隨侍在側,印象深刻。他了解此病與血壓高有關,認真控制血壓。50歲時在錄音室,肚子忽然劇痛;他被送到急診室時人已休克,卻奮力要求醫師不必檢查,直接手術止血,果然救了自己一命! 華人文化強調孝順,孝順除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也能就近觀察自己的基因,其實是最好的學習。 父母之外的親戚,也都是很好的學習對象。有位65歲的婆婆,皮膚敏感容易癢、起疹子,困難治療。她趁著過年拜訪親戚,發現她的親戚許多人有相似的症狀;諮詢醫師才了解她的家族是胚胎學中說的外胚層較弱,所以外胚層相關的組織例如皮膚、眉毛等等發育不全,需要特別照護。 人類的老化學從二十世紀後期開始,歷史很短,相關文獻較少,我們需要學習研究的地方還很多。平日生活周遭的老人,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值得我們多多學習。
家裡有個和藹可親的奶奶很好,但是過了25歲,沒人想要老!誰會喜歡自己臉上有皺紋、老人斑,視力變成老花眼,身上帶著老骨頭呢? 秦始皇在西元前215年派徐福去求長生不老的藥方,抗衰老常被誤會是求長壽,人如果活得很長,但是活得不好所謂「歹活」,並不是抗衰老的目標,現時代醫療進步,生命可以延續,許多人活到九十甚至一百歲,如果往生前的十年只能臥床,不認識親人,吃喝拉撒靠人處理,長壽沒有意義,抗衰老的目標是先要活得好,再要活得老,最後要死得快,也就是要縮短躺下來到離開人世的時間。 市面上許多產品被冠上抗衰老的效果,包括抗氧化產品,例如維他命E,白藜蘆醇Reservaratrol,黃酮類Flavonoid等等,他們能夠對抗自由基,保護細胞,可能有預防癌症、中風、冠狀動脈心肌梗塞的效果,另外Q10、葡萄籽、蜂王乳、月見草、巴西蘑菇、靈芝等等都是大家熟知的保健食品,它們的特色是廠商號稱有效,但是實驗室裡或則要數十倍的劑量或則沒有實證性的效果。 以下幾種是經過證實真正有效的抗衰老方法: 一、飢餓(七分飽):暴飲暴食使血糖血脂升高,引發一連串胰島素反應,產生自由基,造成細胞死亡,實驗室的猴子分二組,一組採吃到飽的餵食方法,一組限制飲食,數年之後吃到飽的猴子外觀顯老,身體各項機能也退化,饑餓的猴子卻能維持年輕的外表與活力。 二、荷爾蒙補充:人類老化過程,荷爾蒙減少,例如女性的更年期就是女性荷爾蒙降低,此時補充女性荷爾蒙會讓女人在各個方面恢復青春,男性與女性不同,其荷爾蒙逐漸下降,沒有確切的「期間」,但是老年男性其睪固酮只有年輕時的一半,造成男人倦怠、無力、性趣缺缺……,歐美上流社會男人確認睪固酮下降,便開始補充,它有貼片以及藥膏,紐約有個笑話就是公司的接待小姐突然長出鬍子,原來是她與太多塗過睪固酮的男人握手了!此外生長激素能夠逆轉老化現像,在有錢人的世界也很流行,生長激素會促進癌細胞生長,使用前必須先確認健康狀態! 三、運動:運動使骨骼肌活躍,降低胰島素抗阻性,預防新陳代謝症候群,肌肉強壯能夠支持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防止摔跤,提早養成運動的習慣非常重要。
我們是民國六十四年從醫學院畢業,上星期同學會,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與夫人劉秀雯是焦點人物,劉秀雯醫師現任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的院長,人長得漂亮,身材好,說話風趣是公認的班花,我們的同學會從年輕時期討論醫學,小孩,到最近變成眩耀孫子,有孫的人升等進入「公會」,當阿公阿媽是很大的榮耀。 同學會當天大家向侯院長恭禧他二年內得到三個孫子,院長風趣的回答:「哇!我現在晚上睡的是阿媽耶!」,這句話說出來,不止劉院長變臉,旁邊的女同學也都不高興! 類似狀況我自己也有經驗,我的孫子四歲,常在身邊,我很寵他,有一天阿公問他:「誰最疼你?」他說:「就是坐在你旁邊那個老太太!」 所謂老太太,讓我傷心了好幾天,讀了老年醫學的文獻發現: 一、 現代人的身體狀態平均比上一代人年輕十七歲,以這個標準來看,我只有四十四歲而已。 二、 老化是人體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出現一系列生理機能和形態方面的退行性變化總合,是人生必經的自然現像,也就是說老化是人類隨著時間流逝所發生的所有不能歸咎於疾病改變的總和。 三、 老人醫學的研究證實,老化與基因有關,父母一個程度決定了我們的壽命。…
第 16 頁,共 4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