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芳蓉與丈夫還是男女朋友時,首次見公婆,婆婆劈頭第一句話就是嫌芳蓉:「太瘦了,身體不好,沒有福氣。」芳蓉覺得這個人與自己沒有緣份。 婚後公婆住台南,芳蓉在台北。過年過節回婆家,每回都需住個幾天。婆婆自己煮飯,芳蓉想幫忙,不過她作什麼婆婆嫌什麼;「拜拜的鷄怎能切成這樣!」「菜煮這麼爛要餵豬嗎!」「笨手笨腳,你媽沒教你嗎!」 吃完飯芳蓉才洗完碗,婆婆就以碗還有油漬為藉口,自己全部再洗一次。接著要求芳蓉擦地,滿地的油垢平常沒人清潔不易清理,芳蓉只好跪著洗刷 ,想到讓自己受教育的娘家父母,很是挫折。 芳蓉是職業婦女,負責公司業務,客戶的抱怨她需親自處理。有些客訴,確實是公司有疏失,但是更多客訴是客戶找碴。尢其自我意識高漲的消費者潑婦罵街時,芳蓉嘴裏說著「對不起」,心裏卻有掐死對方的念頭。有一個重要客戶,分明自己下錯訂單,貨物開箱拆封才發現不對,卻打電話來大小聲,怪芳蓉接單時沒有解釋清楚,要芳蓉負責。為了息事寧人,芳蓉除了暗自流淚奉上年終獎金當作賠償,想不到什麼好方法。 芳蓉38歲時,公公過世,丈夫安排婆婆北上同住。婆婆對芳蓉還是沒有好臉色。芳蓉白天上班,晚上受氣,不知該怎麼過日子。有一天下班,芳蓉開門婆婆就對著她抱怨,像極了公司的奧客。芳蓉放下媳婦的身分,以客訴的標準規格處理婆婆的抱怨,婆婆居然滿意,芳蓉也不覺得委曲。 芳蓉心想要與婆婆長期共處,與其被罵受氣,不如把婆婆當作重要客戶,化被動為主動。心念一轉後,婆婆怎麼唸怎麼嫌,芳蓉都笑臉以對,照過自己的日子。但是每晚陪婆婆看八點檔連續劇,星期日早上陪到廟裏拜拜,下班在路上買臭豆腐、麻糬等婆婆喜愛的零食回家。把婆婆當成客戶之後,芳蓉也練習客套的問候,「你身體不好,我上班無法專心」或是「你多吃一點,你的健康是我們的福氣」,虛假的話說久了,居然產生真情。過了一段時候,芳蓉發現婆婆真心接納她,婆媳常被誤認是母女。 由於婆婆的加持,芳蓉在家裏的地位提高。丈夫事業的困境,也因婆婆堅定的信心支持,化險為夷。一雙兒女也平安度過叛逆期。 婆媳關係是華人社會難解的習題,有的媳婦把婆婆當成親生母親,很容易失望,有的媳婦當婆婆是情敵,家裏一片混亂。還有媳婦當婆婆是空氣,引爆丈夫的不悅。其實所有家人的關係,都值得經營。家裏有愛有溫暖,家人團聚力高,不會像斷了線的風箏,想離得愈遠愈好。經營婆媳關係是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現代的媳婦要懂得精確投資,才會有如期的收穫。
阿義很愛運動,每星期打二次高爾夫球,他與球友小賭,十回賭七回贏。阿義個子不高,體格不壯,朋友看他木桿打不遠,都納悶他憑什麼贏,阿義說自己贏在專注,打球時腦子裏只有小白球,每一洞都先規畫攻略,別人擊球要求距離;阿義擊球講究精準。 我曾經在旁邊看阿義與球友廝殺。他的擊球距離短,別人打二桿,他要打三桿。我以為他會輸了,上果嶺時他的球卻落在旗桿邊,單推桿贏分。我問阿義上班已經夠操煩了,假日的休閒運動為什麼要搞得這麼繃緊神經?!阿義說:「上班與打球用不同的腦細胞;打球時專注可以讓上班的腦細胞放鬆,得到休息。」「打球時滿心滿腦只有打球,打完球全身是汗,覺得很舒服!」 阿明是阿義的高中同學,兩個人沒考上第一志願的電機系。阿義念化工,畢業後在公司上班,已經當到經理。阿明念機械,轉藥學系,畢業後在藥廠當業務。阿義與阿明固定星期六上午打球。阿明人高馬大,擊球很遠,但是他一下滑手機,一下與桿弟講黃色笑話;如果手氣順,成績就OK;如果一球進樹林,救不出來,接下來每洞都打不好,常輸球。上個月阿明第一洞抓小鳥,很興奮,手拿記分卡,邊走邊寫,下坡路滑左腳掌往後翻,小腿腓骨骨折,必須手術。 阿明手術順利,他向公司請假二星期在家休養,阿義去探病,阿明見到好友,頻頻拭淚,他說回想起來,自己的人生步步錯,大學不應該讀藥學系,畢業後不應該進藥廠…打球時不該一邊走一邊記分數,阿明哭著說腳受傷,以後跛腳,他作業務必須靠二條腿,他的前途完了! 阿義看朋友哭,好氣又好笑,阿義說:「常告訴你作事要專注,你不聽,現在摔跤了,只能專心治療,想那麼多有什麼用呢?人生就像打高爾夫球,每場球有十八洞,一球打歪了,專注救球還能扳回成績,後悔前幾洞用錯球桿或是擔心後九洞打不好,都於事無補。」 所謂專注就是一心不二用,實際生活裏,一心二用甚至三用、四用的比比皆是。小青是新手媽媽,產假結束,回公司上班。她在公司老覺得耳邊有寶寶的哭聲,每小時打一次電話回家問寶寶的狀況。小青上班恍神,該發給倫敦的訊息發給紐約;客戶的估價單,該賣18美元的零件,她寫成12美元。下班回家,照顧寶寶,小青一邊餵母奶,一邊想著老闆交代的事她忘了處理、公司的應收帳款漏了一筆…。想著想著,猛一回神,發現寶寶早已停止吸吮。小青的衣服罩住寶寶的鼻子,寶寶差點無法呼吸!小青很害怕,她自責不是好媽媽,哭了一整晚。小青上班想寶寶,下班想公司。產後一年,得了重度憂鬱症。 父母常教訓孩子寫功課要專心,成人自己卻常常分心,許多行業因而訂有專心條款,例如飛機在某個高度以下,駕駛艙不可聊天。又例如開車不可以講手機,有人以為手持手機才會影響駕駛盤操作;美國有篇報告指出縱使二手緊握駕駛盤,講手機還是會讓駕駛分心,肇事率增加。 實驗顯示學習專注使大腦重新建構有效的成功模式,一心二用容易緊張,大腦效率反而較低。專注就是活在當下,不管目前狀況是好是壞,努力生活。學會專注的人,對過去的事情沒有悔恨,對將來的未知不必擔憂,人生可以輕鬆許多。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991773
麗美每回出國旅遊都有照相,她看最近的照片,鼻頭愈來愈大,整張臉就是一個貢丸狀的鼻頭,她受不了自己的樣子,下定決心修臉!麗美對著鏡子用手指把鼻樑弄挺,鼻頭拉長,發現外形改善。麗美上網及打電話比較各個診所使用玻尿酸品牌及費用,選定收費最便宜的診所接受治療,指定鼻子的每個部位各打多少劑量。 麗美作完治療很滿意,但是二個月後,發現鼻頭變大,鼻樑相對變塌,認為是玻尿酸往下流到鼻頭,又花錢請醫師補注射。 二個月之後鼻頭又大起來,麗美又再補注射。半年過去,麗美出國旅遊,發現照片裏的鼻頭實質增大!麗美這下不敢自作主張了,她找整形外科醫師診查,門診超音波顯示,鼻頭僅有微量玻尿酸,醫師詳細問了病史,作了身體檢查,麗美不是只有鼻頭變大,她的腳也變大(穿丈夫的運動鞋),血液檢查生長激素增高,原來麗美是「肢端肥大症」才會鼻頭變大!麗美被轉診到新陳代謝科治療,生長激素正常之後,整個人包括鼻頭都變秀氣了! 子婕是小學老師,學生常出狀況,家長又挑剔,子婕壓力很大!子婕的眼皮泡腫,上班常被問熬夜嗎?哭過嗎?疲累嗎?子婕很困擾,決定整形。她找的第一個醫師很嚴肅,告訴她整形的結果不一定是她希望的樣子,子婕無法接受,看了三個地方才選定一個答應按照子婕要求作手術的醫師,子婕指定上眼皮的脂肪完全抽除(她不想作第二次),並指定雙眼皮寬度。手術順利,傷口癒合,奇怪的是上眼皮泡腫沒改善,眼皮睜開時,露出全部黑眼珠,就像恐怖片裏被驚嚇的表情。子婕不敢照鏡子,不敢出門,得了憂鬱症。家人帶她去整形外科掛號,檢查的結果,子婕甲狀腺亢進,當初的眼皮泡腫是眼凸造成,抽脂及重縫雙眼皮使甲狀腺的眼凸現像更明顯! 金英在郵局上班,同事們流行團購,一年前金英分到十張臉部淨膚雷射券,作過的人說可以美白、縮毛孔、去斑、緊緻;比傳統美容師作臉有效。金英的臉有二片肝斑,她心想團購券很便宜,沒效就當作臉也好,團購券的效期只有半年,有的同事作幾次就不去了,金英把別人不要的團購券收集起來,半年內作了28次的淨膚雷射! 有一天金英與丈夫去野外晒到太陽,臉部開始過敏,紅腫而且發癢。金英去看皮膚科,醫師說金英雷射打太多,皮膚沒時間修復變成敏感肌膚,果然被醫師說中,金英的臉吃蝦過敏,洗臉過敏,泡溫泉過敏,上菜場過敏,28張雷射券用完,臉沒一天漂亮過!金英很後悔自己為什麼作雷射之前沒有請教專科醫師! 醫美其實是醫療的一種,傳統的醫療,客戶被稱病人,需要經過醫師檢查診斷,才能接受醫師處方的治療。醫美蓬勃發展,客戶被稱消費者,依自己的意志,選擇便宜,喜歡的方法治療!想要提醒的是:人類畢竟是生物,醫美不是單純的購物消費,安全醫美重要的是醫療!
當代巨星奧黛麗赫本曾被記者追問如何保持優雅和美麗,赫本說你若要優美的嘴,要講親切的話,若要可愛的眼睛,要看到別人的好處,要有苗條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給饑餓的人,要有優雅的姿態,走路時要記住行人不止你一個人。 南懷瑾大師也說美貌是一種福報,人到中年以後就顯現出性格影響所致的面相了,宽厚的人多半一臉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麗,許多品性不太好的中年婦女,往往一臉的刻薄相,這就是所謂的薄命相,所以說人到中年以後要對自己的臉負責任! 以上的說法在醫學上是有根據的,整形外科最近的研究發現飽滿的臉頰給人年輕快樂的感覺,瘦削或者有區塊的臉頰給人疲累、悲傷的印象。我們的臉有二十七條肌肉,快樂的肌肉例如笑肌拉抬嘴角,有年輕的效果,生氣的肌肉例如皺眉肌使眼尾下垂,有老化的效果,肌肉過度活動,會從細長變成肥胖,深層的脂肪被擠壓消耗,臉部皺紋變深,臉頰下垂,呈現眼袋、顴骨袋、木偶紋等區塊化現像。表情變凶、變醜、變累、變老!這種過程其實是可逆的。著名的演員孫越,年輕時專演壞人,一臉凶相,上了年紀作志工,勸人為善,容貌也變得慈祥,原因是快樂與悲哀,或是仁慈與凶暴的肌肉互為拮抗,快樂的肌肉多用,悲哀的肌肉會縮減,所以說人過35歲,要對自己的容貌負責。 問題是有些人心地善良,待人敦厚,偏偏天生一付疲累、冷酷、嚴峻的表情,張小姐是老板的秘書,精力充沛能力也有餘,不到45歲的她,經常皺著眉,腫著眼皮,老板剛開始還關心她是否太累,是否沒睡好。時間久了看得煩了,乾脆把張小姐調去管倉庫了。 陳先生的經驗更誇張,57歲的他腳踏實地苦學成功,是公司的總經理,須要對外洽談生意,陳先生頻繁眨眼,眼神閃爍,不能直視對方,常讓客戶覺得沒有誠意,有所隱瞞,增加業務上的困擾! 盧小姐鼻子過敏;晚上睡覺張口呼吸;長期下來提高上唇及鼻翼的肌肉力量太強;張口笑時露出牙齦,她在公家機關上班;同期的同事紛紛晉階;她的職位卻固定不動;家人帶她去算命;說是命相學上笑露牙齦會懷才不遇! 郭先生自己創業好不容易當到大老板,現在的他只需動口,不需動手,年輕時四處奔波吧,郭生生的額頭一堆抬頭紋,他聽說抬頭紋會終生勞碌,想要去除! 肉毒桿菌毒素可以選擇性的降低肌肉活力,而玻尿酸等填充物可以彌補空間填平區塊,以上敘述的案例,不必手術就能治療,人類一個程度能夠控制表情。該提醒的是臭臉上班固然不應該;如果過份治療,像某電視主播,滿臉笑容的報導墜機傷亡,專業形象反而大大失分了!
陳家與洪家的父親同在學校教書,是宿舍鄰居。陳家有四個兒子,洪家生了七個女兒才拚到一個兒子。陳家兒子個個成材,有子萬事足。洪家養了七個女兒,二老平常怨嘆:「嫁出去是端別人的飯碗」,「養女兒還要賠嫁妝」。 但在我們看來,洪家女兒們認命,會幫忙家事,照顧弟弟,有一回四姊與五姊帶弟弟出門,弟弟的腳被狗咬了,醫院裏醫師替弟弟縫合傷口,兩個姊姊在旁邊嚎啕大哭:「洪家只有這個男孩,那隻狗是沒眼睛嘛,為什麼不咬我們呢?!」旁邊的醫護人員聽了目瞪口呆。 洪家傾全力栽培兒子讀大學,七個女兒念完專校陸續嫁人,陳家的四個兒子結婚,搬離老家,原本鬧哄哄的兩家,都漸顯孤寂。 洪家女兒長相普普,卻個個嫁到好丈夫,她們分散各地。父母七十五歲之後,女兒們約定每月一個人輪值與父母同住,陪父母吃飯、看電視、散步之外還帶父母看展覽,拜訪親友,甚至出國旅遊。 洪家女兒們以目標管理的精神照顧父母;半年前就擬定時間表,有一回我去洪家拜訪,時間表上陪伴人是第三代,他在讀初中,要寫尋根作業,他請外公外婆回憶童年,二老搶答。原來外公外婆出身台灣政治世家,雙方還是敵對派系。這篇報導據說獲得學校獎賞,外公外婆很得意! 陳家兒子都是社會菁英,平常說話只談重點,與父母見面,聊天不超過十分鐘,一家人固定在過年、生日、母親節時團聚;平常二老過著孤獨的生活。他們羨慕洪家有女兒作伴,打電話給兒子,兒子問:「怎麼了,身體還好吧。」二老想念兒子卻說不出口。 從前的人談孝順,要親嘗湯藥,恣蚊飽血,臥冰求鯉。現代人活得長,物質條件與古時候不同,年老的父母盼望有人聊天作伴。現代孝順需要「持續性的關心及支持」,必須以管理學的精神努力執行,父母才會有感受! 104年04月28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868030
兒子讀小學的時候,學校要蓋游泳池,黃太太與我是家長代表,黃家作建築跨足金融,事業體很大。黃太太為人熱忱,開會的時候我喜歡坐她旁邊,事情都由她擋著!我們後來一起加入健身俱樂部,相處的機會更多! 黃太太疼兒子,花心思栽培。她三節帶禮物去拜會校長與導師,她說對方不一定肯開門;在戶外等一、二個小時很尋常,導師家水溝淤積,浴室漏水等瑣事,她都幫忙處理。黃太太認為兒子有貴人,求學自然順遂! 黃太太一路替兒子招呼,兒子依照她的期望大學畢業。入伍當兵時,黃太太也找人招呼。她的兒子在住家附近軍營當兵,週末可以回家!黃太太認為她是替兒子找貴人,她說作事業如果有貴人,事半功倍,危難時刻有貴人逢凶化吉! 黃太太臉圓圓,身材胖胖的,對每個人都很和氣,唯一例外是兒子的女朋友!兒子大學時交了一個學妹,帶回來見父母。黃太太嫌對方家世不好,要兒子斷了念頭。第二個女朋友是幼教老師,兒子陷入熱戀,搬到女友家同居,黃太太嫌對方學歷不夠,問兒子要母親還是要女友,兒子乖乖搬回家。第三個女朋友是公司同事,黃太太嫌對方身材太壯,將來如果生女兒會嫁不出去。第四個是空中小姐,黃太太嫌對方母親單親,怕兒子以後要養岳母……。兒子帶了幾個女朋友回來,黃太太每個都嫌,直到兒子35歲時寫一封信給母親,求她饒恕,兒子找不到母親滿意的女孩,可是他決定結婚了!平常沈默的黃先生出來替兒子說話,黃太太不得不接納這個媳婦。接下來換我們這群健身房的朋友耳根不清淨了,黃太太抱怨媳婦「不會理家」「不會撒嬌」「不會作菜」「不會待人」「不會打扮」「沒有家教」「沒有品味」,婆媳關係緊張,有一天我問黃太太,媳婦特色是什麼;她說媳婦只會上班,我想起黃太太的貴人理論! 有名的企業顧問理查科克說:企業上盟友的特色是1)喜歡對方,2)互相尊重,3)分享經驗,4)有福同享,5)互相信賴。這麼說來夫妻關係不就是盟友關係嗎?!企業上盟友能提供幫助,共同謀求最大利益,黃太太在兒子成長時期,低聲下氣找良師益友作兒子的貴人,對兒子而言,媳婦會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盟友及貴人。黃太太如果以這種心情來處理婆媳關係,事情會單純多了! 104年4月21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850927
小林18歲是日本料理店的學徒,師傅是60歲的阿國。料理店原本生意很好,阿國堅持不變菜單,不改裝潢,客人日漸減少。小林上網探索,發現創意與行銷是現代餐廳重要的元素。他利用午休時間教阿國上網。阿國手握滑鼠,不是點不進螢幕,就是無法拖曳,費了好久才學會開機、關機。學習中文輸入時,阿國注音符號錯亂常找不到字。看著阿國學習,小林心想「老會變笨,老實在可怕」。 小林的左手腕長了十塊錢大小紅色凸起,不癢不痛,他看了很多醫師,有說濕疹有說蟹足腫,小林塗了許多藥膏,症狀時好時壞。拖了半年,有一天阿國看不下去,硬帶小林去治療,小林進門瞄到醫師的執照寫著民國39年出生,心想「哇塞!比阿國師傅還老,醫師打電腦如果像阿國,就會開錯藥」,小林很想開溜。 進了診察室,老醫師看診的方法果然獨到,小林要求看皮膚,老醫師檢查皮膚還比較小林的二手,發現左手腕較腫,照超音波查到軟組織有液體,抽液體作培養,確定類分支桿菌感染,老醫師開口服藥,小林吃一個月,左手腕皮膚就完全恢復了! 小林佩服老醫師,上臉書想替他按讚,老醫師居然沒經營臉書。小林這下困擾了,老醫師是笨還是不笨呢?! 「老人失智」的問題一再被強調,年輕人很容易把老與笨連在一起。研究發現人類學習的速度在青少年達到高峰,之後一路下降。老人學習較慢,因為老人的知識倉庫較大,但是老人的學習效果與年輕人一樣。 以字典比喻,年輕人是一本簡潔的小字典;老人是一本繁複的大字典。碰到問題時,小字典迅速簡單解答;大字典查尋較慢,但是解釋較清楚,能夠回答的問題較廣。心理科學專家的研究,老人在「猜別人想什麼」或是「處理複雜問題」時,勝過年輕人。 聖經中記載所羅門王的智慧,兩位母親帶著一個男嬰請求裁決誰才是真正的母親。所羅門王建議將孩子劈為二半平分 。真正的母親說她願意放棄,另一位則說:「孩子不歸我也不歸她,把他劈了吧!」王宣佈願意放棄的女人才是真正的母親,所羅門王表現的正是老人的智慧! 104年04月14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836141
我的同學玉琴年輕失婚,辛苦拉拔女兒長大,女兒很爭氣,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路第一名,醫學院畢業後,在醫學中心作醫師。玉琴以女兒為榮,逢人就誇女兒乖巧,孝順,求人介紹對象。玉琴認為女兒條件優秀,肯定有好姻緣。 女兒有一天告訴玉琴,她有男朋友,並已決定結婚。但男孩家境清寒,國中畢業就從軍作職業軍人,現為士官長。玉琴認為二人各方面相差懸殊,女兒前途堪憂,求我以女醫師的角色給點意見。 我想起幾對身份懸殊的夫妻: 阿益只唸小學,民國60年他作零售,從台北後火車站批內衣,襪子,騎摩托車到彰化鄉下叫賣。麗珠是大戶人家女兒,商專畢業,在台北的土地銀行上班。阿益人矮又瘦小,30歲以前,沒對任何女孩動過念頭,卻在走進銀行看到櫃枱的麗珠時決定娶她為妻。阿益每天到銀行找麗珠存款,存到麗珠答應他的求婚。今年76歲的阿益是台灣有名的棉製業公司董事長,他的腕錶裏珍藏著夫人年輕時的照片。 阿祥初中畢業,學作電焊,他在台南服兵役,每天面著對街大宅站崗,大宅內住著一戶有錢人,阿祥喜歡他們的女兒小杏,一天一封信,說動小杏與他約會。阿祥退伍,二人決定結婚,小杏父母堅決反對。小杏被打且被關在家裏。小杏逃家卻被抓回去。幾次之後,二人公證結婚。如今72歲的阿祥是台灣第一大民營造船事業的董事長;而小杏的藝術鑑賞正是公司品味的推手。 阿國與阿真是台大經濟系的同學,阿真的父親是台中的大地主,阿國是窮僑生。二個人相愛。阿國第一次去台中見岳父,岳父趕他走。阿國以天黑的理由留下來,岳父只好招待晚飯。廣東國語的阿國與閩南語的岳父喝酒,撐了一整晚。天快亮的時候,岳父同意他們的婚事。他們的婚姻美滿,阿國如今是台灣有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入閣,替台灣作了許多建設。 世俗的觀念認為嫁娶時須考慮門戶,財產,專業,高矮,年齡等等。我自己的觀察,跳脫傳統窠臼談戀愛的人,具有勇敢,專注,執著的特質,這些特質正是創業成功與幸福婚姻的秘訣!女醫師嫁什麼對象,沒有一定的準則,女兒既已決定結婚,玉琴應該接納女婿,並給他們誠摯的祝福! 104年04月07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820921
花枝屬虎,民國39年出生,她上有哥哥,下有弟弟,父親在雲林種田,收入不好,花枝十歲就被送到台北幫佣。她的工作是擦地板,整天跪著,加上營養不良,花枝發育不好,胸部很平。 花枝機敏伶俐,主人疼她,讓她去念夜校,花枝努力上班,賺的錢全部寄回老家,母親用她的錢買房子。送哥哥弟弟去念專科學校。花枝31歲時有對象要結婚,家裏卻傳來哥哥作生意失敗,以房子向銀行抵押貸款,貸款如果不還,房子會被拍賣,花枝毁婚,重新為娘家拚命工作五年才償還貸款。遺憾的是這間花枝付了二次錢買的房子,登記在哥哥名下。 花枝40歲結婚,丈夫是小職員,娘家這時經濟好轉,花枝向娘家要求援助,娘家回答所有資金都投入兄弟的事業。花枝咬牙,自己苦撐,她努力兼差,省吃儉用,繳房貸、繳兒女學費,繳丈夫重機貸款。也許花枝太能幹,丈夫及兒女沒什麼經濟觀念,丈夫玩重機,假日固定出門,兒子女兒不知道母親手頭緊,大學畢業繼續念研究所。作著出國留學夢。 花枝上班的公司,坐在她隔壁的同事27歲,漂亮又未婚,常有愛慕者送花,送禮物。花枝長這麼大,沒有人關心她,每回節日,花枝總盼望自己也會收到驚喜,她幻想家鄉的兄弟感恩她辛勞,會替她作生日,父母後悔沒給她嫁妝,會給她分田產,丈夫心疼她節儉,會送她情人節禮物。兒子女兒會捧康乃馨給她,這些願望從來沒有實現!有一回她向丈夫抱怨,丈夫回答:牌在你手裏,你不發好牌給自己,能怪誰呢? 花枝每天清晨在學校操場快走,她的平胸在更年期之後更是扁塌,胸罩襯著厚厚的墊子,出了汗,襯墊全層濕透,胸前像掛著二塊沒擰乾的抹布,吹到風冷得讓人打噴嚏;花枝恨透了這種身材,下定決心給自己一個禮物,選在65歲生日那天作了隆乳手術。 花枝是典型的台灣戰後嬰兒潮(1946至1964年出生)世代,這個世代因為戰後蕭條,物資缺乏,成長時期生活貧窮,養成吃苦當吃補的個性。隨著戰後嬰兒潮步入老年,體會該對自己好一點,消費市場的年齡正在移動,整形外科以往主要的年齡層集中在20至40歲,2014年的統計大於60歲的整形人數超過低於35歲。美容手術中,大於60歲占31.9%,小於35歲27%,非手術則是大於60歲42.3%,小於35歲16.3%,這種消費年齡層的改變正悄悄的在美容市場帶動一場革命。 104年03月31日刊登於聯合晚報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807315
鄒太太82歲,住在養生村,她頭腦清楚行動也方便,一個上班日的早上她打電話給兒子,要他下午載她去診所。鄒太太說,最近老是被問:「九十幾歲了呢?」她覺得心靈很受傷,一定要整形! 不僅於此,陳先生84歲,他50歲時生的兒子要娶媳婦了,不希望自己在婚宴上被當成爺爺,所以要求整形。呂小姐68歲,她是跨國公司的經理,整形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外形與能力都適合她的職位。 以往的整形,形同手術開刀,因而老人與未成年人同屬少數族群。近年來微創手術進步,銀髮族整形率逐年上升,拉臉、拉肚皮、打肉毒、玻尿酸,已經與染髮、植牙、心臟支架、人工關節,並列最夯的抗老化治療了。 為人子女的對於長輩整形的看法常是兩極的,有一派認為鼓勵父母整形可以讓父母逆齡,改善生活品質。另一派認為長輩老了,老人就該有老人的樣子,不需整形。這兩種看法各有立場,重要的是與父母溝通,儘量尊重父母的意見。 醫學專業上,老人可以整形,但是必須注意:1. 老人適合回春式的整形,不適合變臉式的整形。回春式的整形使老人看起來年輕有精神;變臉式的整形,老人適應困難,週遭親人可能被驚嚇。2. 老人的整形須以安全為第一考量,並以維護健康為最高原則。老人比較節儉,常以花費作選擇治療的考量,這種觀念是錯誤的。3. 老人最好有務實的期望。80歲的人整形可以看起來像60歲,但是絕不會像30歲,整形雖然很發達,畢竟不是變魔術,效果有限制。4. 老人需要誠實報告自己的身體,包括用藥以及過去病史。老人可能以為整形就像染髮,與疾病無關;也可能害怕因疾病被拒絕整形,隱瞞病史是很危險的。5. 老人術後需要家屬的支持。年輕人整形是希望吸引異性,老人整形渴望年輕人認同,子孫千萬不要裝白目告訴割完眼袋的阿公:「你沒有眼袋變成不慈祥了!」這種冷笑話,對阿公的手術恢復是沒有幫忙的。…
第 16 頁,共 4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