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眼袋的原因是老化造成的下眼皮凸起,之前認為是中隔鬆弛脂肪膨出,所以手術著重抽脂,但是有些病人抽脂之後眼窩凹陷,淚溝反而明顯。改良的手術把眼皮脂肪抽出之後回推,填平淚溝,整體效果更好!至於手術傷口分為內開(經由結膜)外開(睫毛下緣),內開強調沒有疤痕,眼皮不會外翻,外開主打切皮除皺!二者各有擁護者。 隨著肉毒桿菌、玻尿酸等微整的風行,消費者要求侵襲性小,快速恢復的術式。眼袋的治療又擴大區分為以下幾種: 輕度:指所有的老化現像包括眼袋凸出,皮膚鬆弛,皺紋都很輕微,老化局限於眼眶骨內,沒有淚溝。若不想手術,可以打填充物填平,效果有限(只能維持一、二年)。希望效果長久的人,可選擇內開式脂肪抽除。 中度:老化現像明顯,但是沒有淚溝,又分為眼皮皺紋,胖臥蠶,以及大眼袋。皺紋為主的眼袋需要皮膚切除,胖臥蠶(眼瞼眼輪匝肌肥厚),需要肌肉縮減,大眼袋可以脂肪回推。 重度:指眼袋超出眼眶,有淚溝,除了處理皮膚,肌肉,脂肪回推之外,還需補平淚溝,有些病人眼皮脂肪不夠填平淚溝,會建議採取他處自體脂肪,作眼周附近多點多層次微量移植。 合併中臉老化:眼袋,淚溝,顴骨袋併存,表示老化除了下眼皮以外,臉部板塊移動已牽涉中臉,因此需要眼袋手術加上中臉拉提,作法為眼袋手術之外,加中臉骨膜下剝離,並懸吊固定,為了預防下眼皮外翻,須作外眥整形! 下眼皮整形之前先將狀況分類,再選擇合適的方法,一則避免小題大作,比方輕度的眼袋,單純內開抽脂肪,恢復快效果好,用不著採取恢復慢的脂肪回推,另則正確診斷才能有效治療,例如眼袋加中臉老化,如果只作眼袋手術,術後中臉老化包括顴骨袋,法令紋,可能對照之下,更嚴重。 眼袋與其它的疾病一樣,正確的診斷之後才能適當的治療,達到預期的效果。
熟齡的皮膚困擾包括:過敏、斑點、暗沈、皺紋、鬆弛。熟齡如何擁有好皮膚?正常的皮膚建構於以下四個功能: 角質細胞生成:基底層形成表皮細胞,往上移動同時去核形成角質層。 皮膚障壁:皮脂腺分泌脂肪,膽固醇,神經醯胺,以特殊比例聯結角質細胞,形成皮膚障壁。 自然保濕因子:儲存於上皮細胞的蛋白質,因為角質層的水份下降,分解為自然保濕因子,負責調節濕度。 角質層剝落:水份足夠的狀態,老化的角質層細胞由降解酶作用,自然剝落;如果保濕沒作好,剝落不良,光線反射度下降,皮膚顯得暗沈,如果局部堆積,就是斑點、粗糙。 熟齡肌膚自我防護,自我癒合功能下降,產生過敏、斑點、暗沈、皺紋、鬆弛等困擾。傳統的皮膚保養無法滿足熟齡的需求。舉例來說,傳統洗潔劑強調洗淨,實務上,年輕人的表皮細胞,每28天代謝一次,老人是42天,熟齡皮膚角質層較薄,油脂分泌減少,過度清洗反而有害。而且年輕人的保養強調控油,去角質;熟齡肌膚並不適用。 醫美抗老化,例如音波、電波、雷射等等,使不規則的膠原蛋白,彈性纖維排列整齊,並促進纖維母細胞增生膠原蛋白,此外已知血糖升高,膠原蛋白糖化會加速老化,控制血糖便能減緩老化。 最新的化妝品科技是站在以上的學問基礎,例如阻斷膠原蛋白糖化,使皮膚擁有年輕、排列整齊的膠原蛋白。又例如最近流行的表觀遺傳學。是研究在不改變染色體序列的前提下,通過某些機制,引起遺傳的基因表達或細胞表現型的變化。 利用表觀遺傳學,使老人角質細胞代謝加快,便能達到年輕的效果,從實驗數據看來,確實已有療效。 人類一直夢想不老,這個美夢看起來會從皮膚先實現。
一般以為皺紋顯示年齡;其實二歲的猩猩約等於四歲的人類也會有皺紋。皺紋代表皮薄以及肌肉動作;與年齡不一定平行。 爬蟲類以及哺乳類動物;臉皮與下面的骨骼相連,人類是唯一有臉頰(所謂唇周)的動物。唇周的構造使人類有語言,人與人不必面對面也能說話溝通。唇周與骨頭沒有相連,老化的過程中,皮膚鬆弛;脂肪移位,上下顎骨後縮,人類因而成為少數能從臉部辨識年齡的動物。 年輕人的嘴唇皮膚纖細,人中長約一公分,紅唇上面厚度0.7公分,下面厚度1.0公分。口角向上,上唇微翹,笑時露出八至十二顆上排牙齒!例如候佩岑,就有青春無敵,讓人溶化的微笑唇!傳統整形外科強調眼皮的整形,但是與人交往眼神傳達情緒,唇形表達個性,天生擁有類似舒淇、候佩岑的唇形當然可以加分,如果不巧上唇太長,紅唇單薄,口角下垂,說話只露下牙,外加楊婆婆紋、法令紋、木偶紋等等,唇周老化現象,眼睛鼻子再怎麼變美,恐怕都無法得分了。 唇周年輕術包括法令紋及木偶紋的縮減,上唇拉提,口角拉提,紅唇修復等等,近年非常流行。法令紋、木偶紋可以局部充填,嚴重案例才須拉臉,上唇拉提傷口在鼻子,口角拉提與紅唇修復傷口在紅唇,以上手術的年輕化效果很好,近來很受歡迎。 想要提醒的是唇周老化與牙齒保健,骨質疏鬆,劇量減重,血糖控制不佳等等有關,想要永遠年輕美麗的人應該提早預防!
以往整容族群以20至40歲的人口為主,一般人對於眼周年輕術,就是所謂雙眼皮、眼袋手術耳熟能詳,但是很少人聽過唇周年輕術!隨著人口老化,唇周年輕術漸受重視。 人類是唯一能用語言溝通的動物,人與人在近距離範圍,唇周比眼周更引人注目。 嘴巴負責進食,說話(有人也用嘴巴呼吸),唱歌,性愛…..等等,功能很多。唇周有複雜的肌肉,可以噘嘴、抿嘴、吸鼻子、吸食、張口、閉口、咀嚼、吞嚥…!年齡增加,皮膚變薄,尤其長期曝曬的人仕,真皮層老化,形成陽婆婆紋。提鼻翼肌發達的人,老化過程鼻翼往上、往後、往側邊收縮,上唇軟組織萎縮,顎骨骨質疏鬆變短後退,嘴唇失去骨頭的支撐,上唇實質變長,紅唇變薄,口角下垂,唇裂變寬,週邊的法令紋、木偶紋隨著加深。 年輕的唇周上唇肉色部份大約一公分的長度,紅唇大約0.6公分(下唇的紅唇較厚),笑的時候最好露出上排八顆牙齒,人中應該明顯,口角上提,嘴唇如果像電影明星舒淇微翹更棒。 唇周年輕術分為微整與手術,微整運用肉毒桿菌、玻尿酸、自體脂肪等等填充物,適用於皮膚彈性良好的案例。西洋人老得快,她們的文化認為厚唇比較性感,偏偏她們30歲就會有紅唇太薄的困擾。有一陣子好萊塢女星流行玻尿酸豐唇;銀幕上許多甜美清純女星的美唇變成鴨嘴型的香腸唇,印證微整只能微量,而且只能用於彈性良好的皮膚! 唇周老化惱人的不是法令紋或木偶紋,而是上唇太長,紅唇萎縮,笑時露不出牙齒,塗口紅時找不到紅唇。口角下垂,嚴重到與木偶紋相連,遠看彷彿上下唇往二邊裂開。類似的唇周老化是由於皮膚鬆弛過剩,只能手術治療。上唇拉提的傷口在鼻孔,口角拉提的傷口在唇緣,法令紋、木偶紋縮減的傷口則在原始的紋痕,手術主要是切除多餘的皮膚,不必剝離,只會輕微腫脹、瘀青。疤痕體質正常的人,癒合之後,疤痕不明顯,年輕化的效果很好。
一條細線能夠拉住臉頰,對抗地心引力防止下垂嗎?這個問題到現在為止沒有實證醫學的回答! 之前的埋線拉提包括黃金線,羽毛線,輪廓線等等,均被證實沒有長期的療效,以上的線材埋入臉部會變形,握力不足,容易滑脫,沒有拉提的效果。 歐美近年流行以帶鈴噹的縫線作臉部拉提,縫線的材料是乳酸及甘醇酸聚合物,能被人體吸收,鈴噹的設計增加縫線與組織接觸面積,強化縫線的握力。鈴噹呈雙向排列防止滑脫,增加拉提的力量。縫線的材料與聚左旋乳酸(童顏針)相似,能刺激組織膠原蛋白生成,局部第I型及第II型膠原蛋白增加,有局部飽滿的效果。 線材的副作用包括硬塊、異物反應,發生率為0.02%。治療後18個月的追踪;87%病人滿意;13%需要調整位置。這種治療由於不必手術、低風險、低恢復期,在歐美很受歡迎。此種埋線台灣衛福部已核可上市,單側臉部約須2至4條。對於想微整的人,又多了一項新的選擇。 什麼人適合臉部埋線拉提呢? 相對年輕:60歲以下的族群。 完整的顏面骨架:顴骨低或者小下巴的人效果較差。 臉皮夠厚:埋線是在皮下脂肪層,臉皮太薄可能顯露埋線。 臉皮能被移動:手摸臉皮無法拉提的人不適合。 有法令紋或者木偶紋:代表初階的老化,若是形成皺褶就不適合了。…
1881年美國的亞歷山大貝爾先生為了尋找受害者身上的子彈,發明金屬偵測器;美國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被槍手暗殺,儀器正好派上用場。昏迷的總統躺在金屬製成的推床上,儀器無法偵測子彈位置,被宣告無效。這套金屬偵測器後來敗部復活,直到今天還被廣泛的運用於各個維安場所。 當今手術流行的「免打結縫線」與金屬偵測器類似;是曾經被宣告無效的發明。人類很早就學會將針線穿過組織之後打結來縫合傷口。手術縫線必須打結與傳統汽車必須加油一樣,是當時的定律。縫線打結有幾個缺點,包括:打結使縫線張力減弱,人工打結有鬆有緊,縫合傷口有結與沒結處張力不同影響癒合,打結綑綁組織影響血流也可能產生線切作用;深層手術,打結尤其困難。1956年以及1967年陸續有免打結縫法的報告。 過去有醫師在尋找臉部埋線的過程發現「免打結縫線」:臉部老化產生的皺紋鬆弛或下垂,如果作拉臉手術,會有最好的效果。但是初老者或是不認老的人想要較保守的治療。1990年代有許多醫師在這方面努力。所謂羽毛線是縫線軀幹雕出單向或雙向的羽毛,利用羽毛卡住組織,拉提臉頰。羽毛埋線始於俄國,手術小,風險低,立刻風靡全球。2000年甚至有黃金製成的埋線,而羽毛線也改良成帶鈎縫線,甚至從起初的十公分延長成數十公分。 可惜無論何種形狀的臉部埋線均被證實抓力不足,拉提力道有限,容易鬆脫以及線材斷落,臨床的短暫療效來自埋線的異物反應與治療後的腫脹。黃金埋線的婦女,還會永久在頭部斷層攝影顯示紀錄。韓國因而發展帶針可吸收的平滑短線,拉提一個臉需要數百條線,在2010年代號稱窮人的電波拉皮很受歡迎(中醫的埋線減肥,使用的是相對容易引起發炎反應的羊腸線,目的是取代針炙,刺激穴位,與醫美的臉部埋線方法及目的都不一樣)。 帶鈎的縫線被宣告無法拉提臉部,卻因為能夠卡住組織取代打結,以「免打結縫線」的名字,在一般外科、婦產科、泌尿科尋得廣大的市場。以肚皮的傷口舉例,以往真皮層須縫數十針,每針都需打結,有了「免打結縫線」,可以一線到底,節省時間而且改善結果,其它深層的縫合,免打結更是幫了外科醫師大忙! 希望以微創手術改善臉部下垂的醫師,並沒有放棄。2002年美國的Sasaki醫師以人工血管固定法令紋作臉部拉提,之後陸續有可吸收的爪釘等等,此些材料抓力不足,須要再以手術作物理固定,至2018年有廠商以可吸收的材料作成圓錐體結構,埋在皮下能夠360o組織吸咐及固定。一根線帶有雙向數個圓錐,提供有效的懸吊拉提,材料被吸收,過程中還能刺激膠原蛋白生成。臉部埋線似乎即將開始新的紀元,值得觀察。
58歲的美惠長得圓圓胖胖,一直想減肥,問題是愈減愈肥。後來她完全放棄,甚至不知道自己體重數字。她最近睡覺嚴重打鼾,醫師診斷是睡眠呼吸中止,需要減肥或是使用陽壓呼吸器。美惠不習慣睡覺時戴呼吸器,對減肥沒信心,來門診問我有沒有秘方。 在門診的測量,美惠身高150公分,體重72公斤,美惠說她婚前才40公斤,無法相信體重是這種數字。美惠問我減肥要靠吃藥還是節食,又說減肥藥和她體質不合,吃了手會發抖,晚上無法睡覺,節食會讓她沒有力氣,無法作家事。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們最後妥協,美惠只要每天量體重,並讓體重固定在72公斤,就算達標,原本愁眉苦臉的美惠總算露出笑容,快樂的接受了。 一個月後,美惠帶了小筆記本來,體重果然每天都維持在72公斤,奇怪的是她量體重的時間不同,有時是清晨,有時是晚上。美惠自己解釋,清晨量體重,如果超過72公斤,就不登記,當天吃少一點,晚上量體重,就可得到理想的數字。 我問美惠有沒有運動,她說如果早上量體重超過72公斤,她會出去散步,散步當中會流汗也會排尿,她認為可以減重。散步回來體重如果還不行,就不吃晚餐,睡前再量體重。美惠一副控制體重很簡單、對自己有信心的樣子。她問我接下來作什麼,我給她的功課是穩住體重並記錄每天的食物。 美惠一個月後回診,體重維持在72公斤,筆記本密密麻麻;她發現肉粽、米糕、火鍋、炸物比較會發胖;牛肉麪如果只吃麪吃肉、不喝湯,比較不會胖;喝酒增加的體重三天才能消掉;少吃一頓飯,隔天體重可以減0.3公斤;爬山四個鐘頭,加上稍微節食,體重可以減掉0.5公斤……,美惠有無數心得。這個故事有個圓滿的結局,美惠了解體重與食物、日常活動的關係之後,每個月減一公斤,二年減掉20公斤,擺脫病痛也得到好身材。 根據消費者調查報告,大家都想了解如何吃才不會胖。2018年肥胖醫學會的結論是低醣飲食與低脂飲食在減肥方面效果相同。專家認為有關飲食與肥胖的研究只要卡路里相同,吃什麼內容,沒有關係。飲食的實驗人與人之間差異很大,同一種卡路里的飲食給一群人一定有三種結果:有的人減肥、有的人維持體重、有的人增肥! 因而減肥時,有的人低脂有效,有的人低醣有效,有的人素食有效,有的人斷食有效,有的人生酮有效……,原則上減掉卡路里就能減肥。有些減肥餐對健康不利,執行減肥生活時仍需注意維護健康。關於減肥飲食其實沒有新知,現代人推薦的許多減肥飲食常是過去秘方的化身,例如100年前美國有一本書叫做「如何生活」,教導人計算卡路里來減肥,近年盛行的低醣飲食是1869年威廉班廷先生的主張。賓寧敦大學生化學教授布雷綜合各項結果,建議大家仍應「吃你喜歡的食物」,本文作者一向主張從「量體重,認識食物以及調整生活」執行有效減肥,美惠的例子,證實這樣做,減肥能成功,且獲得健康。
我的成長年代不時興公開場合的肢體接觸,1982年去紐約進修,對於美國人動不動就要擁抱,甚至親吻臉頰的禮俗常覺尷尬。有一天紐約大雪,室外酷寒,我在解剖室錯過下班時間,羽絨衣、雪靴及錢包被鎖住,穿著薄衫的我,只好用跑百米的速度衝回二公里外的宿舍,沿途路人應該以為我瘋了。開門的修女看我全身發抖,緊緊抱住我,我的委曲瞬間溶化,擁抱傳遞的肉體熱情及溫暖讓我永生難忘! 2003年SARS肆虐,台北人人戴口罩,草木皆兵。國人出國甚至被旅館安排在隔離樓層。我早就報名美國波士頓的美容外科醫學會,行前擔心入境會被遣返,住宿會被旅館拒絕,開會可能被同行隔離,愈想愈煩惱。下飛機遇到由洛杉磯來開會的老同事,熱情擁抱我,還親吻我的雙頰。我的擔憂瞬間消失。該次開會異常愉快,我甚至主動擁抱了幾位許久不見的朋友。 擁抱確有神奇的效果。我的鄰居是惡性淋巴癌的患者,她的醫師是腫瘤科專家,鄰居歷經化療,骨髓移植,總算控制癌症,體力恢復之後,鄰居感謝的不是醫師,而是診療室的志工。因為她病情嚴重,聽不進醫療人員的話,對人生絕望的時候,志工擁抱她,燃起她活下去的意志。鄰居認為志工的擁抱給了她神奇的力量。 擁抱能傳遞溫暖,表達疼惜,接納及支持,擁抱也能代表愛與連結;有位董事長,擁有多家公司,董事長精力充沛,頭腦敏銳,是完美主義者。在公事上要求嚴格,開會時什麼都問,不給人留情面的美式作法,常讓員工皮皮剉。 這麼兇的董事長,我無法了解他的集團業績亮麗,人事穩定的道理。年前參加公司的忘年會,董事長在台上,頒獎之後給得獎人一個擁抱,體態圓圓的董事長,穿著聖誕顏色的大衣,摟著綁馬尾穿運動鞋的小女生,全場氣氛很High,員工集體高喊「我也要抱抱」,溫馨的場面,讓我不得不佩服董事長的領導魅力! 著名的哈洛實驗讓新生的小猴與母親分離;之後與鐵絲媽媽及絨布媽媽同處一籠。鐵絲媽媽掛有奶瓶,可以喝奶;絨布媽媽可以接觸及依偎,結果發現小猴以小爪子抓著絨布,躺在上面,產生依戀,只有吸奶時才會靠近鐵絲媽媽。這個實驗顯示動物需要接觸安慰,嬰兒對母親的依戀,來自母親的擁抱。 文獻證實,擁抱能增加催生素,血清素分泌,可以降血壓,增強記憶,抗衰老,可以舒解壓力,增強免疫系統;還能平衡多巴胺系統,避免憂鬱及肥胖。醫學的角度尊重對方得到許可的擁抱,對健康很重要。心理學家證實擁抱具有心理治療的能力,可促進健康、快樂、安定感。擁抱的接觸已被視為醫療的基本工具,建議一個人一天至少擁抱八次。 您今天擁抱了嗎?!
去年的某個早上,一個60歲的女人,在辦公室踢到東西摔跤,臉部被壓克力的牌子刮傷,滿身是血衝進門診,她的嘴唇裂成二半,露出牙齦,臉頰也有幾道深層裂傷。女人明顯受了驚嚇,我們聯絡她的丈夫,並準備縫合,丈夫很快趕來,奇怪的是看著太太變形的臉,丈夫只淡淡的說:「醫師會幫你美容。自己摔的,怨不了人。有傷口一定會疼痛,你要勇敢!」,就回去上班了! 女人的傷口呈鋸齒狀,我儘量修復。女人順利拆線,由於她受傷嚴重,預期會留下疤痕,以及顏面攣縮。作為她的醫師,見過她的無情丈夫,我不禁替她擔心。 女人拆線後,在臉書上看見她與丈夫一起旅遊。照片中女人離鏡頭很遠,臉部看不清楚,我,思考著接下來的治療該如何改善。 受傷後六個月,女人返診追踪,局部復原得幾乎見不到疤痕!我向女人恭禧,女人居然問我「有傷口找整形外科不就應該是無疤嗎?!」,原來從頭到尾擔心的只有「我」而已! 我的觀察病人及家屬分為悲觀以及樂觀二種: 悲觀型的人緊張焦燥,需要醫護人員安撫。他們容易失眠、容易血壓高、手術之後容易血腫!他們擔憂每項可能,也因此大醫院常有靈異事件。 有位48歲的女士接受下肢靜脈曲張手術,原本當日可以出院。女士說她手術當中,夢見自己被急救,害怕回家會有意外,要求再住院一天。隔天醫師查房,女士沒事,睡在病床旁邊的丈夫卻心肌梗塞猝死! 樂觀型的人完全相反,他們有時神經大條到讓醫師頭痛。開心手術術前病情說明會,家屬應該全部到場。這種人卻回答:「我是病人,我聽就好。」或是派一個讀小學的來充人頭。 樂觀型的人不懂得手術有風險,不知道擔憂!他們的特色是傷口好得特別快,過程特別平安。經常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就碰過一個38歲的女人,外科、影像科及病理科醫師全都說她應是得了癌症。病人一副沒事的樣子,忙著替別人報稅,果然,這位小姐的診斷是醫師們虛驚一場! 身為資深外科醫師,我無法解釋為什麼術前悲觀的人,容易有併發症,樂觀的人容易康復。…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講一位女生挑戰年齡限制的故事。主角是美國的林賽女士,她15歲開始跑馬拉松,目標是成為奧林匹克國家隊,但是多次被淘汰。跑到30歲之後,身旁的人認為她沒希望,她也接受了,也就淡忘了自己的潛力。 紐約馬拉松已有40年的歷史,冠軍一直是男性,2018年首次由36歲的佛拉納干女士奪冠。她在領獎時鼓勵身旁的女性跑者,「下次換你們了」。果然2019年34歲的黛絲女士在波士頓馬拉松,打破自1985年來的紀錄,成為第一位女性冠軍。這次輪到黛絲女士領獎時,不忘鼓勵身邊女性跑者「努力接棒」。 美國的奧林匹克馬拉松國家隊沒有性別年齡限制,只要求成績少於2小時45分。文章的作者林賽女士受到激勵,結合志同道合的馬拉松跑者,重新開始訓練。她坦言過程很痛苦,還需要調整對年齡的認知,要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潛能,勇敢挑戰自己。林賽女士在36歲時跑出超過自己以往的成績,獲選為美國奧林匹克馬拉松國家隊的代表。 我沒有跑馬拉松,但上述這篇文章深深打動了我的心。我們對年齡有固定制式印象。例如我年輕時,看老醫師手抖無法對準目標;老花無法拆線,認定有年紀的人無法作好外科醫師,早早就規劃50歲退休,還選了席琳迪翁的歌曲作告別曲。 可是隨著我年紀一年年多,我習慣了多焦眼鏡,看遠看近沒有問題;身體健康、動作靈活,手部穩定,加上外科是我的最愛,至今一直持續在工作。可能是我即將邁入70歲,最近常有病人打電話來詢問:「林醫師退休了嗎?」問的人太多,讓我上班常感覺心虛。 看了林賽女士的文章,我的感想是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如果能夠超越自己,就值得留在跑道上。依據該篇報導,有的女性是在生過四個小孩才開始訓練馬拉松,也能達到國家隊的標準。年輕不是馬拉松的必要條件,年齡當然不是完成夢想的束縛。 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挑戰自己有很多方法,法國標緻雪鐵龍總裁斯泰夫中風之後,昏迷數天才清醒,卻留下失智後遺症。走出自家也會迷失方向,無法回家;更糟的是失語,說話顛三倒四,辭不達意,甚至胡言亂語,他勉強復職,終究被解僱。曾經統率23萬人,意氣風發的領導者,在人生陡然成空之後,斯泰夫並沒有被打倒。他堅決地一步一步朝夢想邁進。復原期間,他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用50天徒步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走山路到法國的尼斯。斯泰夫找回了遺忘的語言,也恢復了過去的睿智。三年之後在法國工業界另創事業,回到大老闆的世界–世界排名前三大航太集團—賽峰企業監理會副主席。 作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讓我的人生增加許多動力。我很喜歡打高爾夫球,可能先天扁平足,下盤不穩,一直沒有好成績。18洞高爾夫球標準桿數是72桿,我的成績卻徘徊在90桿到100桿之間。最近發覺有一種成就叫做「年齡打者」(Age Shooter),意思是以自己的年齡為標竿,打出與年齡相同或更低的桿數。我現在的夢想是活到90歲,打出90桿。是的,您沒聽錯,我70歲,我正在挑戰自己!
第 3 頁,共 4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