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手札
林董70歲,還沒退休,白天上班,晚上應酬,過著忙碌的生活。 林董商場的朋友很多,他們人生提早退場的原因不外是癌症、心肌梗塞或是中風。林董每年體檢,很驕傲自己除了感冒以外,沒有大毛病。所以今年過年前公司忘年會上,林董喝得很高興,回家倒頭便睡,應該是著了涼,隔天打噴嚏,流鼻涕,林董沒當一回事,晚上繼續跑攤。 十天之後林董發燒,食慾不振,跑去掛急診,醫師診斷他得了細菌性肺炎。不幸的是,他感染的細菌有抗藥性很難治療;林董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二星期後往生。 新冠病毒(武漢肺炎)肆虐,老人的致死率較高。各個國家無不呼籲老人自我隔離,很多民眾以為老人只需特別防範武漢肺炎。根據衛福部台灣十大死因統計,肺炎的排名持續往前移動,民國107年肺炎已經是第四大死因。老人由於免疫力差,感染肺炎後症狀常較晚出現;如果平時身體健康就在臨界點,加上多重用藥等等問題,肺炎容易導致死亡。所以,老人想保命需預防肺炎。 老人感冒容易變成肺炎,老人避免感冒需注意生活作息,睡眠,心情,運動,飲食等等大家熟知的道理。根據耳鼻喉科的研究,鼻腔和胸腔內部有好幾百萬類似船槳般的徵細纖毛,以非常協調的擺動將飛沫(病毒、細菌、毒物)等往後送到喉嚨,吞到胃中分解破壞。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下呼吸道免受感染。如果纖毛的活動降低,飛沫在上呼吸道停留時間變長,致病原濃度增加,往下呼吸道移動的機會增高,感冒就可能發展成肺炎。 纖毛的活動受許多因素影響,老人最該注意的是溫度及濕度。太冷或太熱纖毛運動變差,所以老人清晨外出運動或是季節變天,除了身體保暖以外,最好戴口罩,保暖上呼吸道。武漢肺炎疫情當前,民眾勤戴口罩,健保局的統計,因感冒至診所求診的人次減少20-30%,戴口罩除了預防飛沫傳染,還能保持口腔的濕度與溫度,很值得向大家推薦。 老人怕頻尿上厠所,出門不敢多喝水,呼吸道濕度降低,也會影響纖毛活動力。為了健康,即使出門仍應該持續喝水,保持體內水分 ,夜間若開空調,也要注意濕度。 人過了40歲,咽喉肌肉退化容易嗆到。正常狀況鼻腔進來的空氣通往氣管,嘴巴進來的食物通往食道,二者進入咽喉,吞嚥的瞬間,咽喉上升,會厭軟骨蓋下,氣道關閉,食物往後走向食道。如果吞嚥動作沒有如此順暢完成,口水或食物進入氣道,就會嗆到。 根據研究,老人的肺炎容易致命與嗆咳有關。加上年紀大吞嚥障礙,口腔內的細菌食物,包括牙周病的病原,假牙的污垢等等,可能被吸到肺部。這種細菌性肺炎毒性很大,困難治療,因而老人需要防嗆,平常需練習吞嚥肌肉群。最簡單是常發KA、…
強哥是上班族,典型的大好人,效忠老闆,照顧部屬,愛太太,疼兒女,卻從不知道對自己好。被職務綁著,無法脫身,所以強哥常羡慕別人旅遊。他與太太約定,60歲退休,二人一起環遊世界。可惜的是,等不到約定實現,強哥在50歲的某個早晨心肌梗塞猝死。強嫂很難過,她想不通,為何強哥生前無法抽空帶她去一趟國內旅遊?! 薇薇40歲,離婚了,有一個女兒。薇薇在電腦大廠作業務,為了業績很拼,四處奔波,假日還要陪女兒,照顧父母,每天睡不到五小時。睡眠不足,薇薇老覺得累,新年新希望常是「睡飽」,沒錯,就只想睡到自然醒。可惜年復一年,希望始終在空氣中,無法實現。這天薇薇很累,提早半小時上床,隔天發現工作沒有耽誤,於是薇薇開始每天提早半小時上床,漸漸戒掉熬夜的習慣。每天睡足七小時,白天終於能夠神輕氣爽的上班。 41歲的慧雯是證券行的營業員,在股市打滾壓力很大。她臉上不斷冒痘痘,晚上睡不好,醫師勸她多運動。慧雯從小最恨體育,找不出時間也沒有習慣運動。這天慧雯去看醫師,聊到運動的話題,慧雯說預計年底領到獎金之後,請長假休養,再來計畫如何運動。醫師勸慧雯,不要等什麼長假,當下就從診所走路回家。慧雯照作了,隔天再回診,也再走路回家。第三天下班又走了一段路,慧雯就這樣愛上走路,享受流汗也脫離痘痘及失眠的困擾。 以上的例子其實是台灣社會的普遍現像,大家都忙,最容易被忽略,被壓榨的就是自己的身體,醫學文獻指出慢性壓力是健康最大的殺手。壓力作用於染色體,使端粒變短,細胞複製過程發生問題,身體無法正常運作,發炎因子上升,免疫體系失常,產生種種併發症。 人們厭倦疲累,希望不被生活與工作壓垮。多數人無法大幅度改變生活,幸而生活上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很大的改善。微小的改變,因為變動太小,不可能失敗,值得嘗試。從小處開始嶄新,健康的生活與工作,較能成功。建立大目標,瞄準大改變沒什麼不好,但是從小處著手更簡單。 預防醫學進步,壓力危害健康,過勞會死的觀念大家都懂。所謂運動、休閒、飲食、睡眠的管理,每個人都理解。每到歲末年初,常聽人許願,要開始新生活,建立新習慣。但是根據美國Scanton大學的調查,新年的願望,一年之後92%失敗,80%的人甚至在第二個月就宣布放棄。作者的建議是從小處著手,小小的改變,容易實現,就算失敗也不會太挫折。 如果想對自己好一點,現在就可以放下工作,休息十分鐘;想運動,現在就可以運動十分鐘;想戒菸 ,今天就少抽一根菸;想孝順,現在就可以打電話給父母。不要忘了微小的改變,只有微小的不便,日積月累就能帶來關鍵性的好處。
一位個子矮而且瘦小的女人,走進診療室要求作肚皮的溶脂。女人40歲,肚子像是懷了五個月的身孕。女人平躺時,腹部凸出,觸摸得到硬塊。超音波檢查,肚皮厚度正常,腹腔內卻見一堆糞便。女人說她從小便秘,習慣是肚子脹到受不了才灌腸解大便。年紀愈大,狀況愈嚴重。一般人吃一顆就會拉肚子的瀉藥,她一次要吃五到六顆,肚子從沒消過,常被誤會是懷孕。我問女人為什麼不好好排便,她說有便意的時候,往往人在外面,忍久變成無法自然排便了。 劉先生作國際貿易,須與歐美連絡,有空才能吃飯,累了才躺下來睡覺,過著忙碌的日子。年輕時候,顧忌太太與小孩,晚餐儘量正常,兒女離家之後,生活完全以工作為重,沒日沒夜。劉先生60歲開始失眠,吃安眠藥也只能睡二個鐘頭。65歲安眠藥需要加量,而且有時睡白天,有時睡晚上。睡不著時,會有暴力傾向,家人不勝其擾。70歲狀況更嚴重,醒著的時候,每一至二小時要求吃飯,不給吃就暴怒。睡眠及吃飯時間不定,經常整晚來回走動,家人無法照顧,最後被送往安養院。 年輕人想要發財,想要旅遊,想要的很多。如果問老人想要什麼,十個有九個回答:「想要睡得著,吃得下,大得出來。」的確充分的睡眠,足夠的營養,暢通的腸道是生存的基本條件。睡得著、吃得下、大得出來,說來容易,年輕時候也不困難。但到老仍想要擁有這健康三要件,必須儘早養成好的習慣。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實驗,每次餵狗之前,打開紅燈並響起鈴聲,數次之後,不餵食只是打開紅燈或響起鈴聲,都能引起狗的口水分泌。養狗的人都知道狗需要定時餵食,使愛犬消化系統規律分泌增加食慾,有利吸收。人類的身體也類似,有的人一天吃二餐,有的人日吃三餐,有的人進食時間集中在八小時內,有的人一星期斷食一天。以上進食節奏,各有不同,但所謂生活習慣不一定要與別人相同,重要的是必須有自己的規律。 睡眠、進食和排便是身體的基本機能,不必經過大腦思考。如能養成習慣,例如固定晚上十點睡,清早六點起床,身體會建立機制,十點自動進入睡眠模式,六點自動開啟清醒模式,不必安眠藥也無需鬧鐘,自然就會有好眠。排便也是類似,可以利用一早起床的胃大腸反射,在清晨或早餐後排便。甚至可以在沐浴前準備洗澡水時排便。我的朋友住家擁擠,每天到辦公室上班先排便;他說之前覺得難為情,對同事抱歉,後來發現與其滿肚子大便,無法集中精神,整天放臭屁,不如上班先排便。日子久了這個動作變成他的特色,他一大早不上厠所,同事反而替他擔心。 民國104年有一則新聞報導:受到退輔會相關單位妥善照顧,公費就養榮民平均壽命遠高於一般國人,人瑞輩出。退輔會作了深入了解,發現老年榮民平均壽命比國人(104年男性為76歲)多了約八歲。榮民在戰亂中離鄉背井,沒有親人,卻仍得以頤養天年,公共衛生專家認為與終生規律的作息有關。榮民在榮院的生活,早睡早起,三餐定時定量,沒有3C產品,沒有豪宅,沒有燕窩魚翅,卻仍能得到高壽,可見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根本的養生之道。
60歲的陳董喜歡與美女搭訕,有一回我們聚餐,席間共有六男四女,四位女士年齡都超過50歲,陳董看起來很累,沒什麼興致。過了不久,主人安排一位年輕的小姐坐在陳董旁邊,陳董忽然活了過來,一會兒挾菜給小姐,一會兒勸小姐喝酒。小姐不勝酒力,撒嬌的告訴陳董:「這桌還有四個女生,董事長為什麼只灌我呢?!」喝多了酒的陳董回答:「大於50歲的女人是空氣,已經隱形。」 小姐聞言瞪著大眼睛,陳董解釋:男人不靠外表,永遠有吸引力,女人老了,沒有美色,生命會從彩色變黑白。陳董舉杯對著小姐說:「趁現在還有人敬酒,你應該趕快喝,再過幾年,就沒人理你了。」 陳董喝了酒,話愈講愈多,菜上到一半,大家聊開來。有位老女人懂酒,介紹紅白酒、,威士忌、白蘭地及啤酒的卡路里。又談到法國波爾多與勃根地紅酒,說前者是調配酒,柔順易入口,後者是單一葡萄的紅酒,力道渾厚堅韌。老女人以法國皇族的後宮故事為例,強調真正懂酒的人會喜歡勃根地的紅酒,而且每個年份的葡萄酒各有特色。陳董聽得津津有味,承認自己只會喝猛酒;原來酒的學問很大。 陳董關於女人的談話不是沒有根據。之前有報導國際調查發現女人46歲是關鍵年齡,女人46歲之後,在男人眼中就成為隱形人。原本女人40一枝花,46歲之後變成彼岸花,男人不再為你開門,路上不為你吹口哨,見到你不會驚艷。而女人本人也由於白頭髮及身上的贅肉失去自信,擔心自己愈老愈醜,自認看法及意見不再受重視,果真變成隱形人。法國知名作家穆瓦科斯還曾囂張的公開宣稱「沒有辦法愛上50歲的女人」,「50歲的女人真的太老了,可以當她們隱形!」 演化心理學的理論,遠古時期男人負責打獵與戰鬥,女人負責生育與持家,為了種族傳遞,男人須要將自己的基因散播出去,擇偶的對象以能生育為主。所謂女人50之後變成隱形人,就是立基於這種理念。問題是文化演進人類脫離原始生活,男女間由愛情互相吸引,還逐漸立足平等。網路上女人列出不受歡迎的男人包括:沒有經驗、不虛心、不求上進、沒有錢、沒勇氣、沒智慧、沒看頭、太專情、太挑剔、太小氣。而男人也列出好女人的條件,包括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生活目標、衛生習慣、個性、人際關係、心地、性格、是否想靠男人等等。有些男人甚至宣稱老女人懂得疼人,更成熟,更有魅力,更獨立,更實用,反而喜歡老女人。 從現代男女的擇偶條件可以發現,所謂女人50之後是隱形人的說法,其實值得商榷。作為現代的女人,與我們遠古時代的祖先不同,不必為了生存討好肌肉粗壯的男人。等我們老了,可以依照自己的心願,活出真正的我,這個「我」應該有善良的心,有思辨的能力,能發揮自己的特色,且會獨立生活、享受個人的嗜好,並樂於助人。這種老女人絕非隱形人,反而是有魅力的人!
外子是心臟外科醫師,專長心臟瓣膜修補。開完刀,他習慣留在加護病房照護病人至狀況穩定。因此他下班回家的時間,可能是凌晨,或是數天之後。作為他的太太,我知道手術是救命的事,也許自己也是外科醫師,了解手術難免有風險,每遇丈夫沒有回來的日子,我常忍不住胡思亂想,經常食不知味,睡夢中也擔驚受怕。 有一回與丈夫聊到我的恐慌,丈夫安慰我:「明天的病人體力不錯,應該可以回來吃晚餐。」,丈夫那晚果然準時出現在餐桌上,帶給我們一家極大的歡樂。 另一回,丈夫預告要替五十多歲的女性病患手術,丈夫說病患乾扁瘦弱,預估術後需要照顧幾天,那回丈夫帶了換洗衣褲出門,真的過了好幾天才回家。 長年來耳濡目染許多醫療經驗,我學到一個觀念,大家平常重視的血壓、脈博,猶如口袋中的現金,只能支付眼前的生活。身體有狀況時,例如生病、手術,以及老後,還會動用健康存摺,健康存摺需要預存: 腦力:一位72歲的阿伯,退休之後宅在家中,有回膽囊炎併發敗血症,休克掛急診。膽囊切除之後,在加護病房住了二星期,出院之後,腹腔沒有狀況,智力卻退化到無法自理生活,醫師說阿伯平常沒有訓練用腦,生病期間所有的器官都受影響,其它器官逐漸恢復,惟獨大腦卻失智。近代人長壽,大家平常也要多動腦,儲存腦力。 骨本:一位60歲的阿婆,腰痛每天去作復健。有一天在復健科上厠所,腳絆到東西跌倒,阿婆感覺劇痛,X光顯示大腿骨骨折,原來阿婆骨質疏鬆,骨骼變脆變弱,需要置換人工股骨頭。阿婆術後疼痛,只能坐輪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骨科醫師說年輕時需存骨本,曬太陽,運動,並補鈣。年輕若多存10%骨密度,可以使骨鬆延緩13年。 肌肉:肌肉約佔體重的30%-50%,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強度、耐力減弱,40歲至70歲,肌肉量每10年減少8%。不作預防70歲的女性上半身肌肉可能剩下70%,下半身肌肉只剩40%。肌肉的重要性這幾年常被強調,講的大多是肌肉減少影響骨頭關節,妨礙活動。許多內向的人,尤其不喜歡顯壯的女人,覺得沒有肌肉,身體變瘦,腿變細最好。這些錯誤的觀念猶如平常不儲蓄。醫學文獻記載,肌肉減少10%會影響免疫系統,減少20%會影響傷口修復,減少30%容易肺炎以及感染,減少40%可能有褥瘡以及死亡風險增加。肌肉應該是本世紀發現健康存摺最重要的貨幣,原因是人體的組織24小時在新陳代謝,例如紅血球壽命是120天,皮膚表皮細胞是28天,細胞生成需要蛋白質。蛋白質儲存在肌肉。肌少症的人除了活動不便之外,蛋白質儲存有問題。身體組織的新陳代謝受干擾,影響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而原本肌肉的空間被脂肪佔據,人體發炎指數增高。也難怪外子作心臟手術遇到乾扁瘦弱的女人,事前就能推論需要較長恢復時間。儲存肌肉必須從年輕時期開始鍛練,年輕人運動,肌纖維數目會增加,每條纖維也會增胖,過了60歲才運動,肌纖維只能增胖,數目無法增加,顧肌肉還須補充蛋白質,以及對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促進肌肉代謝,減少胰島素阻抗。 豐厚的健康存摺必須有足夠的腦力、骨本、肌肉。您的健康存摺餘額夠用嗎?!
微整如何省錢並加值 整型外科專家告訴你 吳媽68歲,靠著每年打一次玻尿酸隆鼻,年金改革之後,收入減少,吳媽不知道今年的玻尿酸該怎麼打?! 張先生是電子公司的業務,靠著打肉毒桿菌去除抬頭紋,每三個月一次,最近景氣不好,張先生希望找到長效的肉毒,減少花費。 于臻40歲,在公司作業務,她希望外貌與能力都維持在最佳狀態,每年固定到整形外科保養,作過雷射去斑,電波拉皮,埋線拉提……。今年年終獎金減少,于臻還沒決定作什麼治療。 民眾對微整的接受度很高,根據統計,微整人口逐年增加,其中有趣的觀察是男性佔比從以往的10%升高至18%,而老年人口包括70歲以上的比率也增加,微整已經變成全民運動。 這兩年的問題是景氣不好,荷包縮水,微整預算下降,很多人想知道,如何微整才能省錢又加值,我想以多年的治療經驗,提供以下的建議: 確定想改善的目標,依照目標選擇治療:例如肉毒有長效(六至九個月)與短效(一至三個月),另外又分容易擴散與局部作用二種,前者適用大範圍例如國字臉、蘿蔔腿; 後者適用小皺紋,例如皺眉紋。兩種肉毒作用不同,前者的劑量每3至4單位等同後者的一個單位,消費者與其以單位詢價,不如以想改善的目標部位詢價,才能獲得正確答案。 選擇特色:微整治療各有特色,例如電波、音波拉皮不瘀青,不容易被發現;肉毒去皺紋,表情會改變;玻尿酸可以雕琢輪廓,但是可能瘀青。…
秀蓉是記帳公司負責人,需要招攬客戶、向客戶解釋稅務法則,到稅務機關溝通說明。 秀蓉認為自己長得漂亮是辦事順利的原因,為了皮膚美白,絕對不曬太陽;為了身材,經常在減肥;為了穿高跟鞋,出入都開車。時間過得很快,秀蓉60歲了。 她下定決心養生,減少工作量,每天與好友去喝下午茶。這天在公司,同事搬文件,秀蓉讓路一不小心跌坐在地,疼痛不已,到醫院檢查,居然是骨質疏鬆,脊椎壓迫性骨折! 雪如27歲,在健身房上班,需要維持身材。她先天腿粗,穿制服不好看,坐下來尤其難看。雪如試過塗藥、按摩,都無效。雪如上班運動量很大,無法節食,減肥只能求助藥物。她買了中藥、西藥來服用;那一陣子雪如經常肌肉痛,所以也吃止痛藥,三餐飯後吞一把藥,一年後二腿瘦了下來,問題是皮膚變差,經常感冒。有一回月經來了二十多天沒停。雪如去看婦產科,輾轉檢查發現是腎衰竭,需要洗腎了。 60歲的傅先生是台商,他的糖尿病本來控制得很好,每三個月回診,到醫院驗血並拿藥,傅先生聽說糖尿病有很多後遺症,可能影響視力,影響腎臟,影響血管,甚至中風或截肢。傅先生不希望自己有任何閃失,朋友介紹一個神醫,只用草藥,能治百病。傅先生去求治,神醫說糖尿病吃西藥,無法根治,草藥能治病又能治本,改變糖尿體質。傅先生覺得神醫講得很有道理,付了大筆錢,拿回20公斤的草藥,每天熬煮服用。 傅先生服了草藥,自我感覺良好,不再回醫院追踪。半年之後,傅先生中風送到醫院急診,血糖居然超過500mg/dl(正常是小於100mg/dl)。 以上的案例,秀蓉因為不曬太陽,不運動,嗜吃甜點,造成骨質疏鬆;雪如因為亂吃藥傷腎;傅先生則是不遵醫囑,造成後遺症,類似案例,經常發生。 時代進步,醫學發達,維護健康的態度也必須改變,以下的建議提供您參考: 維護健康的說法很多;但經過實證醫學證明的很少,例如只有運動以及七分飽廣為醫界接受。 維護健康沒有捷徑,良好的生活方式最重要,包括:均衡飲食、戒菸、避免酗酒、管控體重、舒解壓力、充分睡眠、規律運動等等。…
外科手術有固定的風險,一般人總以為沒發生併發症才叫作好醫師。只是在專業界的認知,擅長處理併發症才配稱好醫師。 手術併發症可能是術中大出血,可能是傷口無法縫合。處理併發症需要瞬間決策並精準執行,困難度爆表!也就是這種時刻,醫師的能力高下立現。 我的老師是有名的心臟外科權威,我作住院醫師時期,有一天老師主刀作開心手術。剛開始氣氛愉快,使用電鋸鋸開胸骨時,肥厚的心臟被電鋸劃到,破洞瞬間大噴血。我還沒看清發生什麼事時,老師的大手指已按在傷口止住流血,語調平靜命令護士準備器械,精準的縫合心臟。十分鐘內脫離險境,之後的手術順利結束,病人平安。 我也跟過另一位醫師,作動靜脈廔管結紮術,剝離時器械意外闖進血管管壁,造成大出血,醫師當場咒罵護士拿錯剝離器,抱怨燈光不佳,責怪麻醉不好,要求特殊金屬止血夾,手術室亂成一團,病人失血休克,搞了好幾個鐘頭才止血!術後病人除了需要輸血,還需住加護病房。 處理併發症是醫師教育的重點,醫界流傳一個很正面的故事:某個病人的開腦手術,實習醫師太累,邊拉勾邊睡覺,醒來發現肌勾壓到腦,實習醫師擔心造成傷害,選擇向主治醫師報告,主治醫師檢查確認無礙。但是吩咐實習醫師好好追踪,實習醫師心有愧疚,一天數次探訪病人,還從院外買點心給病人,病人後來無事出院,對於醫院的照顧讚譽有加,其至寫信給院長,要求表揚該位有愛心的實習醫師。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勇敢」,每個人都熟背英國納爾遜將軍暴風雪時,不畏風雨,堅持上學的故事。勇敢不是魯莽,勇敢是認清事實,專注當下,毫不畏懼,果斷向前。小醫師整天憂心忡忡,擔心併發症,憂慮醫療糾紛。但好醫師平常充分準備,遇到狀況,專注應付,不會去注意小節,更不會作出愚蠢的決定。 人生無法避免意外,正如外科醫師無法避免併發症。我們平常就該定義自己的人生,設定目標。意外發生,要不要被擊垮是自己的選擇,如果正面應對,意外有時是人生轉機的催化劑,讓我們見到更多可能,得到經驗,激起心中的熱情,活出全新的自己。年齡增加,體力下降,意外發生即使無力反抗也能選擇適應,並在過程中得到平安及喜樂。 徐志摩的原配張幼儀,在徐志摩赴英留學二年後,得到公婆的允准,帶著兒子赴英團聚。沒多久她的腹中懷上老二。沒想到在人生地不熟的英倫,徐志摩為了別的女人,竟逼她打掉胎兒以及離婚。當年的張幼儀堅持生下老二,帶著幼子,在歐洲完成學業才回到中國,她先在東吳大學教德文,而後擔任上海儲蓄銀行副總裁,並自創雲裳服裝公司。她持續關心徐志摩,養大幼子,侍奉公婆,晚年尋得良伴,得到兒子的同意結婚,勇敢以自己的力量耕耘自己的人生。 文學愛好者歌頌徐志摩是浪漫才子,對我而言,張幼儀才是勇者,替「人生要不要快樂是自己決定」作了最好的註解。
最近聽一位財經專家說故事,他說有些父母教育子女,常要他們互相競爭,誰的表現好,就疼誰。例如某位富豪,各房太太教育子女目標是贏過其他房。富豪死後,子女互不相讓,企業因而衰敗。倒是另位富豪很早就指定繼承人,富豪在姨太太家住宿還會刻意帶大房子女同去,大房與二房及子女皆相處融洽。富豪告誡子女,各人在外自己努力,但對內必須團結。他們家的第二代事業雖有過波折,不同房的兄弟姊妹心連心度過難關。如今第二代各自掌管不同企業,所有事業交叉持股,在業界形成強大的力量。這位財經專家說的故事,徹底改變我的觀念,原來教育孩子與人團隊合作比突顯個人還重要。 聽故事可以學到很多人生道理,我看書及聽演講的經驗,與其長篇大論不如講個好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描述祝英台女扮男裝遇見梁山伯,同窗三年產生感情,二人互相愛慕,卻無法結成連理,最後雙雙羽化成蝶。這個故事凡是華人應該無人不知,其中感人的愛情故事情節在後來許多故事也可見到,令人吃驚的是,現代還有人在研究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而且寫成博士論文。 除了民俗故事、八卦周刊或者電視連續劇,也有許多故事。根據英國的統計,每個成年人每天聽故事的時間佔了清醒時光的6%,為什麼大家喜歡聽故事呢?! 有人主張聽故事是人類想要逃避現實,演化文學主義者研究從古至今「好故事」的共同點,發現聽故事不但不是逃避,反而是「求生存」。 人類有歷史以前就有口述故事。法國的洞穴發現三萬年前的圖繪,可能與打獵有關,描述能夠存活的關鍵。人類學家統計原始部落的口述故事發現80%討論道德、紀律;故事愈多的部落,遇到狀況愈能合作。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在史前的經驗主導我們對故事的喜愛。人類進入較大的團體需要學習合作,但是求生存的本性讓我們容易從團隊「拿太多,給太少」,或是容忍強權者霸道以致毁滅族群。 「好故事」敘述生活的倫理、準則,強調「互相合作,男女平等」,「不必容忍暴君,也不要變成暴君」。好故事通常有壞人與好人;「壞人」是犧牲別人或濫用權力來求得利益。而「好人」則是「較少自我或是較少野心」。 心理學家認為說故事可以強化認知,使自己融入周遭,設計多種對策,應付變動的環境,聽故事的人可以了解別人,探討別人的內心深處,吸取經驗,產生共鳴。喜歡聽故事的人也較擅長心理分析,影像醫學研究顯示人類讀故事或聽故事時,大腦皮層啟動社會及情緒程序,讀過或聽過愈多故事的人,愈容易懂得別人的內心,有助於溝通!
我的父親是早年台北有名的開業醫師,病人包括許多政商名人,父親已經往生多年。最近聽一位董事長說他50年前坐骨神經痛,已經預約住院手術,家屬堅持尋求父親的意見,父親勸他把疼痛當成上帝的警告,檢討生活方式,也教他避免某些姿勢,他的疼痛因而舒緩,躲過手術。董事長說後來了解當年脊椎手術正在發展,風險很大;更加感謝父親。 父親擅長治療疼痛,印象中有位漂亮的太太,經常來看診,抱怨不同部位的疼痛。這位太太丈夫寵溺,很會撒嬌。切個水果就手腕痛,走點路就膝蓋痛,服侍公婆就肚子痛。父親應該是所有的招式都用完了,居然要她把注意力放在有趣的事物,學著「痛痛的生活」!當時的我,年齡還小,無法理解身為名醫的父親怎會說出這種話! 疼痛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我的朋友是麻醉醫師,她說人如果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器官,是很幸福的事情,她因為年輕時爬山,摔傷膝蓋,經常覺得自己有卡卡的膝蓋,很不舒服。 朋友的身體只有膝蓋,我卻有眼睛與背;眼睛先天乾眼,角膜容易擦傷,俗話說情人眼裏容不下一粒沙子,我的眼睛卻像有數粒砂子。背部是典型外科醫師職業病,經常下背痛以及左側坐骨神經痛。平常的日子運用所學,努力照顧自己正常過日子,上個月差點被擊垮。沈重的背痛,伴隨著骨盆腔的不適,突然來襲!喜歡工作,喜歡運動的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找不到舒服的姿勢,疼痛太厲害,想了好幾個診斷,最擔心的是癌症?! 恐慌的心情中,我重新開始核心肌群運動,並每二小時練習棒式姿勢,這次的背痛來勢洶洶。文獻記載世界人口的9-12%正患有下背痛!背痛與年齡有關,年齡愈大,背痛治癒率愈低,復發率愈高。日常行為習慣包括坐、站、走的方式,尤其近代人在電腦前一坐好幾個小時,帶給背部小關節極大的壓力! 我的背痛在減少坐姿,增加棒式運動之後消失。早上起床,沒有背部的感覺,實在很爽,可惜美好的日子非常短暫,眼裏的砂子不甘寂寞,開始攪局,我忽然領悟父親教病人,「痛痛的生活」是什麼心情。 疼痛是一種感覺,原是上帝為人體設計的警報系統,如果疼痛的程度是生活可以正常,身體沒有醫療狀況,其實不必驚慌更無須憂鬱,只要「痛痛的生活」,渡過急性期,警報停止;疼痛就能緩解!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疼痛是人類邁向堅強的安全測試,沒什麼好怕的!
第 1 頁,共 1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