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手札

新冠病毒肺炎去年開始橫掃全球,社交距離,全天口罩變成日常。疫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過去的一年許多國家經歷了管制、封城;在家上班、上課等等措施,人與人之間無法直接接觸,視訊機會卻增加。人類忽然被迫整日審視3C螢幕上陌生的自己,很多人無法接受,加上修圖軟體盛行,間接鼓勵人們變臉。 疫情期間,職涯轉換跑道或是在家上班,有足夠時間修復。加上明正言順戴口罩,能夠遮掩瘀腫,也增加了作醫美的動機。 美國美容外科醫學會公告,2020年的醫美統計。這次的疫情美國受創嚴重,各州醫美診所為了節省醫療物資及人員支援防疫,分別停業一段時間,例如:紐約州停業一個半月。因此2020年的統計數字需另外考慮工時因素。 美國美容手術2019年前五名依序為隆乳,抽脂,提乳,拉肚皮,眼皮整形。2020年變為抽脂,隆乳,拉肚皮,結束隆乳,提乳。值得注意的是抽脂及拉肚皮逆勢增加(2019年共為411051人,2020年為456674人),可見疫情當中,民眾宅在家無法運動,以手術來修飾體型。眼皮整形2020年跌出前五名,可能眼睛是必須露出的部位,沒有時間整形。至於鼻整形增加40%,是因為視訊時鼻形很重要,而術後口罩可以遮掩。隆乳減少與經濟蕭條,主婦必須煮三餐,照顧一家大小,沒時間手術有關。 異軍突起的是微整形,去皺紋的肉毒桿菌大幅增長55%(2020年2,643,336人次 v.s. 2019年1,712,994人次),填充回春的玻尿酸等更是加碼74%(2020年1,313,206人次v.s.2019年749,409人次),其它雷射溶脂等等均有成長。疫情當中,人被悶壞了,有錢無處花,作作微整形,改變外表,改善心情,也算是疫情中的小確幸了。 附表: 2020美國美容外科手術和非手術排名 外科手術…
疫情期間,您的性生活變少是嗎?您並不孤單。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對1559位成年人疫情期間的調查,性生活平均減少43%。 這個結果很容易解釋,華人說飽暖思淫慾,疫情期間,擔驚受怕,性慾被壓抑,很正常。如果你也在苦惱,專家建議把性生活想成與自己喜歡的人連結,是照顧自己增加身體健康,促進心靈滿足的事情。將性生活與健康綁在一起,你才可能擠出時間來行動。 之前某報徵文第一名「一週大事」寫的是一位上班族白天巴結上司,應付同事,忍耐客戶,回家幫忙家事,照顧小孩,忙的團團轉努力過日子,目標只是星期日晚上的一週大事。完成大事他才有能量面對下週的生活。該篇文章詳實描述現代社會一般人的無奈,幸好上帝給了人類性生活,讓人類不分貧富貴賤,都能享受。文章主角固定時間辦事,讀者可能擔心成為枯燥的例行公事。專家卻鼓勵,先以一週為目標,而且建議放入行程。原因是疫情之下,需要擔心的事太多,限期完成的事更多,性生活經常被延後,甚至停止。放入行程,能夠期待並且培養氣氛,況且形成習慣,更能輕鬆完成! 為什麼設定一星期一次的目標呢?2016年心理學雜誌,針對25000位年齡18-89歲人仕的調查,大家公認一星期一次最理想,超過這個頻率,得到的身心福利不大,這個結論男女適用,而且結婚多久沒有差別。
久坐對身體不好,大家都知道。但是疫情當中,不是在家上班,就是在線上學習。每個人被迫整天採取坐姿,更糟的是必須宅在家中無法外出,也無法運動。 久坐增加疾病的風險,已知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增強免疫機能,對抗新陳代謝疾病。對於沒有時間運動的電腦族,荷蘭的科學家設計了短時間的飛輪運動。成年男性猛暴的踩飛輪,每天四次,每次一分鐘,連續六星期與不作運動的對照組比較,運動組的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都有下降,但是停止運動,血脂又會回升。血中有一個成份,能夠促進三酸甘油脂與低密度膽固醇的代謝,運動之後肌肉會增加該成份的分泌。科學家的結論是運動不一定要去戶外,也不一定要長時間,只要肯作就會有效果。 疫情期間宅在家裏的3C族群,可以每小時起身作任何劇烈運動一至三分鐘,例如跳繩、僵屍操、原地跑步…等等,重要的是身體允許的範圍,動作儘量加大加快,讓心跳加速,呼吸有點喘的程度最好。 其中跳繩或原地跑步可能有年齡、體力、地點等等限制,至於僵屍操是原地踏步,搖晃雙手,身體放鬆像小孩耍賴一般抖動上半身,不拘年齡、體力、地點,而且可以一邊工作一邊運動。60秒僵屍操等於走路10分鐘,既能運動又能放鬆身體,是很好的選擇。 我們常說小兵立大功,短時間爆炸性的強烈運動,很值得推薦給疫情期間須長期盯電腦的人參考。
華人認為戴眼鏡像四眼田雞,婦女為了愛美,一般避免戴眼鏡。視力有問題的人,是否要戴眼鏡,眼科醫師認為要看個人的需要。如果視力有0.5以上,日常生活看得清楚,沒有不方便,不是非戴眼鏡不可。但是如果覺得戴眼鏡才看得清楚,比如開車、看電視、看公車、走路等等,那就需要戴著眼鏡比較安全。美國人的駕照有註明視力需不需要戴眼鏡,如果駕照上註明需戴眼鏡,被警察攔下來時沒有戴,就是交通違規。台灣駕照視力的標準是二眼裸視0.6,單眼0.5或矯正視力二眼0.8,單眼0.6以上,可見擁有上述的視力才是交通安全的最低標準。台灣駕照上沒有註記,作者的觀察,有些愛美的人不肯戴眼鏡,以不良的視力走路,騎摩托車,甚至開車,實在有夠危險! 新冠病毒疫情變化,街上每個人都依規定戴上口罩,除了打疫苗,大家還想知道如何避免得到感染。有一篇刊在美國眼科學雜誌的文章值得考慮要不要戴眼鏡。中國大陸的醫師統計蘇州醫院重症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需要整天戴眼鏡的比率是6%,而該區域同年齡層需要整天戴眼鏡的比率是30%,論文引述2015的它篇報告,學生聽課一小時,平均會摸眼、鼻、口(或其他臉部)十次,推論整天戴眼鏡的人雖然無法有面罩或護目鏡隔離眼睛的效果,但是能部份阻絕飛沫或是帶菌雙手揉眼睛,減少經由眼結膜感染病毒的風險。 此篇論文的美國評論家雖然認為戴眼鏡的人較少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有其它原因,例如戴眼鏡的人社經地位、教育、健康資訊較好等等,在台灣疫情緊張之際,仍值得需要戴眼鏡卻不肯戴眼鏡的人仕參考。
老年人的皮膚斑點、暗沈、皺紋、乾燥。有的老人皮膚薄如蟬翼,容易受傷。皮膚是如何變老的呢?! 皮膚分為真皮層及表皮層,表皮層的最外層是角質層,年輕人角質細胞28天代謝,老人42天才會代謝,所以角質層變薄,加上剝脫不良,局部堆積形成老人斑,表面不平使光線的反射不均勻,顏色暗沈。而自然保濕因子運作障礙,年輕人到國外,三天就適應當地的乾燥環境,老人可能一星期才能調整。皮膚的天然保濕成份(脂肪,膽固醇,神經醯胺)年齡增加,分泌減少(服用降血脂的藥,或是高血壓、高血糖等也會影響),皮膚變乾產生皺紋及皮屑。 年齡增加,最大的變化在真皮層,年輕的皮膚,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形狀劃一,排列整齊。老化的皮膚,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分段、變胖、交叉、連結,一片錯亂,失去彈性及延展度。而且纖維母細胞產生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變少,無法修復本身結構的改變。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原本由降解酶分解代謝。陽光的紫外線會加速降解酶的作用。長期曝晒的人,真皮層厚度減少20-80%。斷裂的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構成「薄如蟬翼」的老皮膚。 了解皮膚老化的機轉之後,我們該如何照顧呢: 注意健康以及營養:皮膚的狀況與全身健康有關。自然保濕因子是蛋白質,保濕成份是脂肪、膽固醇、神經醯胺,均衡的營養很重要。 避免陽光曝晒:老人的四肢最好以棉質衣物覆蓋。 避免過度清洗:老人油脂減少,容易秋冬搔癢,應該避免過度清洗。 問題處理:老人皮膚容易受傷,也容易長疣、痣、老人斑、粉瘤,儘早處理,可以避免併發症。
割雙眼皮、除眼袋、隆鼻、拉臉,很多人想嘗試,最大的挑戰卻是無法渡過術後的腫脹。重大手術的術後加速康復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已行之有年。例如波士頓的報告可以減少2.2天的住院日數,並將術後感染率從63%降至15%。 將其原則使用於醫美手術,亦能縮短恢復期,臉部手術三天能見人,七天能參加喜宴。術後想要加速康復,術前就該作準備,包括: 術前二星期開始多吃蛋白質,提升癒合能力。 術前每天運動30分鐘訓練肌肉,肌肉負責貯存蛋白質,並提高免疫力。 控制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血糖。 注意凝血機轉,預防血栓的相關藥物,保健食品、維他命等等需遵醫囑暫停。 術前的晚上以及當天早上以醫療級清潔劑洗潔手術區域。…
丁先生週末去河堤步道騎自行車,一不小心摔了下來,上下唇犁田,,旁邊的路人好心拿面速力達姆替他塗。 陳小弟在學校跟同學玩耍,同學拿著美工刀,不小心在陳小弟臉上劃了一刀,當場血流滿地。 受傷瞬間的護理,主要是保持清潔,加壓止血。塗麻油或面速力達姆,可能增加感染,至於優碘、消炎藥膏也非必須。簡單的傷口,八小時內就醫就可;大面積的深層傷口當然要掛急診。 皮肉有傷一定會有疤,重要的是讓疤痕接近肉色,而且表面平滑,外觀不明顯。有的人體質容易長疤,參考手臂卡介苗的疤痕,就可了解。某些部位例如身體正中央、臀部、四肢,相對容易留疤。受傷的原因也有影響,刀傷就比撞傷預後良好。 傷口該如何預防形成疤痕呢?疤痕形成與傷口癒合過程的發炎反應有關,預防疤痕最重要的是加速傷口癒合,必須管控感染,去除異物,逐層縫合,引流血腫。傳統擦傷結痂,長痂皮就不處理會延遲癒合。正確作法是積極清創,加速傷口癒合。 市面上有許多種敷料,包括人工皮、含銀敷料、紗布等等,用對敷料就像替傷口找到遮蔽,有利復原。傷口癒合需要自我修護。這段時間務必正常生活並補充蛋白質,如果有不利健康狀況,例如高血壓、高血糖、貧血、營養不良等等須同時治療。 傷口完全癒合之後,疤痕體質以及容易長疤的部位須注意,局部加壓,使用透氣膠布、矽膠藥膏、矽膠片等等,如果有必要可以加上雷射治療,控制疤痕。 以上的案例,丁先生的唇部經過清創護理,陳小弟的傷口經過縫合及Z字成形術,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熟齡的人難免有皺紋,抬頭紋代表智慧,魚尾紋代表愛笑,法令紋代表威權,大家勉強可以接受,木偶紋是最後出現的皺紋,成語說最後一根稻草可以壓垮駱駝,熟齡男女平常可能不注重外表,發現自己的木偶紋,免不了會為了年華逝去,時不我與而傷悲。 木偶紋分好幾種,最淺的只有細紋,是由於口角壓下肌的作用造成,常見於生活壓力大,經常用力閉嘴的人。如果老化造成顏面骨骨質疏鬆,上下牙齦長度變短,臉頰鬆弛,形成嘴邊肉,木偶紋會變成木偶褶。年輕時的倒三角臉(鵝蛋臉或瓜子臉)變成正三角臉,老態就正式成形。最嚴重的木偶紋是唇周失去支撐(例如全口假牙)。上下唇開口的唇裂,從年輕時的嘴角上揚變成嘴角下垂,與木偶紋連起來,遠看很像嘴唇向下裂開,塗口紅時,色彩會擴到木偶紋,一付吃飽沒擦乾淨的模樣,造成當事者的困擾。 木偶紋與嘴邊肉位於臉部的下端,處理上很複雜,僅就成因分別解釋: 口角壓下肌過度運動:可以打肉毒桿菌,或從口內作肌肉截斷術。 嘴邊肉下垂:需拉臉,作表淺筋膜懸吊。 深層脂肪增生:需作頰脂肪懸吊,以及局部脂肪褶疊。 下巴發育不全:先天小下巴容易形成嘴邊肉,增強下巴可以改善。 深層頸部組織下垂:頸部的擴頸肌下脂肪、二頭肌、頷下唾腋腺下垂,正面看起來像是嘴邊肉,如果只作臉部的處理,會得不到效果,需作深層頸部處理才能改善。
酒窩跟雙眼皮一樣,是東方人特有的整形(印度及阿拉伯偶而也有),放對地方的酒窩,確實有畫龍點睛的效果,笑的時候,笑意盎然,也會顯得年青。 東方人適合作酒窩,其實是有解剖學的根據,臉部可以分為固定區域及表情區域。所謂固定區域指的是側額、太陽穴、耳前,幾乎沒有動作。人們常以圍巾或各式各樣方法包裹自己,只露出表情區域,讓別人辨識並與人交流。所謂表情區域指的是眼、鼻、口等區域。眼睛可以看,鼻子可以呼吸,嘴巴可以吃,更重要的是能作表情。臉頰在下顎骨附近是固定區域,到了眼尾才變成表情區。西方人臉長而窄,東方人臉短而寬。西方人臉窄,表情區也窄,東方人臉寬,表情區也寬。年齡增加表情區深層脂肪變厚,V臉變型,會顯老態。 天生的酒窩是口角外側微笑或說話時出現的圓窩,是由於笑肌筋膜與真皮下層有纖維相連。酒窩的整形是在表情區中心點,製造一個表皮與笑肌的連結,動嘴或笑的時候,表情區分成二半,視覺上笑得很有誠意,且臉顯出V臉變瘦,會有年輕及變美的效果。 有些人表情區的臉頰較寬,法令紋或是木偶紋較深,作個酒窩或梨窩就能改善,也是這個道理。 想要有酒窩可以自己先用痘痘貼選好地方,製作方法分為縫合式與切割式。縫合式比較簡單,但是有15%機會脫落。切割式由口內製造肌肉與表皮連結,缺點是不笑也有凹陷。雖然可以自體脂肪移植來補救,一般還是建議縫合式,結果較自然。
眼袋是下眼皮澎出的袋子,一般認為是鬆弛的皮膚加上脂肪的囤積。傳統的眼袋手術以切皮抽脂為主,強調脂肪要抽乾淨,皮膚要切足,下眼皮才能拉緊變平。 這種眼袋手術大約70%的人會滿意,30%的人不滿意,15%的人可能下眼皮下移或外翻,臥蠶消失,細紋增加,眼神變凶。 因而眼袋手術一直是整形外科的辯論題,有人認為眼皮的脂肪鞏固中層,保守抽取脂肪並回填淚溝才能改善結果,可惜此種方法,脂肪可能壞死,可能延遲癒合,而且附帶的外眥懸吊可能使眼睛變型。美國的蘭伯斯教授追踪數百人的臉孔老化,發現淚溝並不會隨著年齡下垂,例行性外眥懸吊沒有必要。而澳洲的布萊恩醫師以解剖的經驗證實,明顯的淚溝是由於眼輪匝肌的源頭與皮膚骨頭間的中隔混合,只有60%的人呈現此種分佈。也就是說並非每個人需要處理淚溝。 眼袋與其他身體部位類似,以凸肚來比喻,有的人只要抽脂;有的需要抽脂加切皮;有的需要切皮,抽脂,縫合筋膜;而有人還須自體補脂,創造六塊肌。 最新的眼袋手術採取客製化處理,眼睛健康的人建議內開(從結膜),尊重眼輪匝肌而且避免疤痕;需要切皮或是結膜容易水腫的人採取外開;想要保持臥蠶的人避開鼻側的神經。單純眼袋仍可以抽掉脂肪;淚溝明顯的需要剝離筋膜並回填脂肪;中臉鬆弛的可以作自體脂肪綿密移植,增加骨頭的體積及高度,加上幹細胞促進膠原蛋白增生,有中臉拉提的效果。 此種手術尊重解剖,維護功能,尋求最小的傷害,最大的改善,能夠順利癒合,快速恢復,改善眼神,平均三天可以見人,一星期可以社交,是熟齡族最常作的手術。
第 10 頁,共 1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