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手札

體重是很多人的困擾,年輕時候能夠輕鬆應付,過了50歲明明食量沒變,運動量沒變,體重卻慢慢失控,顯然上了年齡,我們除了得到老人斑,還會變成易胖體質。 最近愈來愈多文章主張老人胖比瘦好,胖的老人有抵抗力,受到感染生存率較高!所謂老人胖比瘦好,指的是BMI 24左右,老人過胖(BMI大於27),容易有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關節負荷等等問題。50+之後,不是不可以減重,50+之後的減重必須注意不可減掉健康,專家的建議如下: 減重仍需增加肌肉:50+之後未經規劃的減重會減掉肌肉,應是老人減肥失去健康的原因。肌肉可以升高新陳代謝幫忙減重,更重要的是肌肉供應大腦能量,支撐內臟,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幫助血液循環,抗發炎,幫忙傷口修復,能夠對抗失能及失智。根據文獻30歲之後每年肌肉自然減損1-2%,60歲時,下半身肌肉可能只剩60%,50+之後的減重,首要是增加肌肉,重訓例如雙手握礦泉水上舉,深蹲等等,最能增加肌肉。其他有氧運動例如快走、騎單車、游泳等等也都有幫忙,50+之後的體重增加與活動量減少有關。無法運動的人可以儘量活動,例如坐在書桌前寫字可以抖腿,看電視可以抬腿,家庭主婦與其一星期買菜一次,可以每天去買菜! 增加攝取蛋白質:台灣人的飲食,平均只有16%蛋白質,50+之後的減肥,專家建議蛋白質增加到40%,鼓勵多吃白肉、豆類、堅果;蛋白質應該平均分配於三餐,採取低醣多纖維的食譜,可以幫忙減重。真的非飯不飽的人,建議先吃菜及肉,將米飯留到最後減少腸胃吸收。 足夠的睡眠:已知睡眠缺乏的人容易肥胖,大於67歲的男人每晚睡眠少於5小時比睡7至8小時的人肥胖機率高4倍。每天固定時間睡覺也很重要,輪班的工作者肥胖率較高。 檢討用藥:某些精神科用藥、抗組織胺、荷爾蒙、類固醇等等,有增胖效果。50+之後如果慢性病長期服藥,減重時可以與醫師商量調整處方。 嘗試飢餓減重:有一種減肥方法是每個月選五天,每天只攝取800卡路里,此種方法除了減重還能治療新陳代謝疾病,它的原理是飢餓期間,掌管食慾的腦神經傳導,控制血糖的胰島素分泌關機,等到恢復飲食又重新開機,功能改善。既可有效減肥又可增進健康!50+之後的人可以每個月選五天也可以每星期選一天飢餓節食。 聰明進食:飲食常被當成不必用腦的行為,有的人辛苦減肥,最後毁於「不知不覺,吃掉50個水餃」或是「覺得可惜,吃光所有剩菜」。聰明進食指的是運用智慧,算出每天允許的卡路里,按照計劃確實執行。有些小技巧值得推薦,例如口中有食物時放下筷子,充分咀嚼(至少咬十下),吞嚥之後想好項目再動筷子。參加宴會被美食誘惑可以選三道菜吃完,也可以每道菜吃一口,記得聰明進食才能有效減重!
予捷高中畢業,去年學測成績不理想,母親要她重考,予捷這陣子壓力很大。有一天睡晚了,母親叫她起床,唸了她幾句,予捷居然回嗆:「你有紀律,會念書,為什麼自己不去考醫學院呢?」 予捷母親出身醫師家庭,依她的觀察,醫師子女沒讀醫科,常覺不如人,終身自卑。她認為女醫師找工作容易,收入穩定,若有小孩,自己開診所,可以兼顧家庭。所以打定主意栽培女兒當醫師。相信給女兒醫師執照比給任何嫁妝都好。她準備了一筆資金,萬一女兒考不上台灣的醫學院,就送她出國學醫。 但予捷害怕醫院肅靜、慘白的氣氛。她擅長繪圖,屢屢在學校的比賽中得獎,認為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坐在書桌前繪出心裏的夢想。予捷對醫學沒有興趣,無法專心念書。 類似予捷與母親的衝突,年年發生,作者忝為資深女醫師,經常被要求調解;夾在二造之間左右為難。 作者的經驗,選擇職業時興趣最重要。我認識一位父親每天接送兒子上學,替兒子複習功課,兒子考上醫學院,念了七年領到畢業證書,將證書獻給父親後宣佈,替父親讀書任務已經完成,他接下來要為自己改學音樂。另一位母親苦心栽培兒子讀醫學院,兒子讀到大五,寫信告訴母親,他撐不下去了,已辦休學,要去開飛機。還有一位父親辛苦送兒子到美國讀醫學院,兒子卻在畢業作了一年住院醫師之後離職,轉行當廚師。 根據美國勞工局的預測,現在一半的工作在十年後會消失。現在的學生在他們38歲之前會歷經10至14份工作。如今最需要的工作,例如雲服務專家,大數據工程師等等,在十年前並不存在。現在的學生畢業時可能投入現在不存在的工作,需要解決現在無從想像的問題。隨著人類壽命延長,以後的人工作年限增加,自己選擇有興趣,有天賦的工作,變成格外重要。 導演吳念真先生被形容為台灣的莎士比亞,他鼓勵學子敢夢,追夢!被問到如何成就自己時,吳念真先生回答:「我的生涯沒有規劃,只有面對與應變。」他自言人生是「碰到什麼就作什麼」,給學子的建議是「遇到關卡,認真面對!」 我的父親是位醫師,從小他期望我成為音樂家;五歲就讓我學鋼琴,逼我練琴,帶我去音樂會,替我辦理天才兒童出國。我決定讀醫學院,父親非常失望,時至今日回顧檢討,女醫師的生涯,充滿挑戰及挫折,如果不是自己的選擇,無法堅持。 我的子女已經成人,當年我沒有鼓勵他們學醫,而是支持他們的決定。在這個多變的時代,父母能教育孩子的只有基本做人原則。孩子的將來我們不懂,無從指導。 所以予捷母女來找我的時候,我想告訴她們:「讓予捷自己選擇,如果母親還有遺憾,為什麼自己不去讀醫學院呢?!」
婷婷是電子公司的員工,隸屬業務部,需要國外出差,拜訪客戶以及產品介紹。這幾年電子業競爭厲害,婷婷為了業績很拼。偏偏婷婷有家庭,有丈夫有孩子,孩子才讀小學,狀況很多,婷婷常覺分身乏術,時間永遠不夠! 婷婷原本就有鼻子過敏的問題,公司開空調,婷婷不是打噴嚏,就是鼻塞,二天用掉一盒面紙,更糟的是婷婷常感冒,發高燒,請病假。有一回出差,擔崗重頭戲的婷婷喉嚨不舒服,輪到她報告的日子居然吵啞失聲。同行的人上台代打,介紹產品沒講到重點,售價被買主大砍。婷婷用心準備,落得這種下場,心裏很委屈。 辦公室裏坐在婷婷隔壁的同事;幾乎不曾感冒。比婷婷晚進公司,業績獎金卻是婷婷的二倍。婷婷很羨慕,想要知道如何避免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或稱感冒(不一定是流感),引起的醫療費用與勞動力損失,不但造成社會龐大的經濟負擔,其造成生活品質下降及人員病亡的傷害,更是難以用金錢估計,試想學生如果聯考時感冒,歌星如果演唱會時感冒,或是像婷婷出差時感冒,後果都不堪設想。 容易生病的人,免疫系統衰弱,易被病毒,細菌侵犯。實證醫學的研究,習慣運動的人不容易感冒。英國的科學家想要了解運動如何影響免疫功能,找了一群55至79歲終身飛輪表演者,與另一群同齡的宅居老人作比較。檢查受測者胸腺及T細胞發現,運動愈多的人,主管免疫的胸腺愈年輕,T細胞愈多。科學家對這種結果很驚奇。所以接著作受測者的肌肉切片及抽血檢查衰老指數,數據顯示,運動組肌肉尺寸、纖維結構與年輕人一樣。血中的衰老指數;運動量愈大的人愈健康。這群55至79歲的運動人仕,體力、記憶、平衡、新陳代謝,肌肉切片,T細胞量居然等於30歲的平均值。科學家的解釋是肌肉可能會分泌荷爾蒙保護胸腺。我們所有的器官都因生活而耗損,運動使肌肉強健,儲存蛋白質,保護身體。運動量多的人,肌肉纖維增胖,荷爾蒙分泌增加,對胸腺的保護效果更好。喜歡運動的人常說運動治百病,從英國的研究看來,這句話是有科學根據的!
瑞典傢俱龍頭IKEA創辦人英格瓦.坎普拉最近逝世,他17歲創辦IKEA,主打經濟實惠價格,為大眾創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坎普拉身價587億美元,財富位居全球第八位。他的生活和消費歡念卻極度節儉,並沒有因為賺大錢而揮霍。出門開舊車,坐經濟艙,甚至自己帶便當上班。 另一位億萬富豪,世界有名的慈善家查克費尼投資免稅店生意,事業盈餘僅保留150萬美金給自己,捐款63億美元給基金會,促進教育、衛生、和平。他和妻子住在舊金山租來的一廳一房公寓,從不穿名牌衣服,手上戴著地攤的塑膠手錶,自己沒有車子,外出搭公車,吃廉價餐廳,結帳核對帳單,入睡前一定關燈。 台灣也有很多億萬富豪過著低調生活,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就是著名的例子。 億萬富豪為什麼裝窮呢?網路推測原因可能:怕別人借錢、怕被敲詐勒索; 或認為富豪慾無止盡,不管多富有,仍覺得窮。或猜不喜歡張揚、錢押在不動產,事業,股票,叫窮是缺現金、叫窮才能融入一般領薪階層……。 我最近認識一位富豪,發現以上臆測並不正確。林先生63歲,是台灣數家企業的總裁,在世界各地有工廠,有事業。林先生找我看診,不曾要求特權,他的穿著樸素。我替他作背部粉瘤手術,發現他穿的是縫補過的內衣。 有一回林家老太太背部褥瘡,要我去家裡診治,想像中有錢人的家應該金碧輝煌,充滿吊掛裝飾。林先生卻住在普通的房子,裝璜也很樸素。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屋內非常整潔,東西很少,留白的空間很多。我問林先生他對生活的要求不多,賺那麼多錢作什麼,他說賺錢是他的樂趣,花錢卻不是。他的居家佈置,服裝穿搭到日常享受秉持簡單的原則,林先生認為簡單的生活,抛開繁雜,擁有的東西變少,心靈自然清淨。精神及智慧也才能全神貫注,作自己喜歡的事! 富豪選擇裝窮,過簡單的日子。一般人在追求財富過程中,卻常常迷失自己,買太多想要卻不需要的東西。住家變成儲藏室,東西多到像是潘朵拉打開了寶盒。我有一個朋友,夫妻共同嗜好是逛街、瞎拼,尤其喜歡累積百貨公司的點數,領取贈品,他們的住家舉凡餐桌、沙發、椅子、地面,甚至浴缸,堆滿物品,客人要拜訪,必須先報數,主人才會騰出座位,物質泛濫到令人搖頭的地步!我原本以為朋友是異類,看多了現代人的房子,發現不懂得斷捨離,是很多人的困擾。 我的求學期間;每回寒暑假結束,母親規定整理環境,包括書桌、衣櫃、鞋櫃。母親的說法是老師要教新的東西以前,舊的必須先整理妥當。母親不喜歡書桌床舖亂七八糟,她說那種人的頭腦雜亂無章,找不到舊知識,更無處容納新知識。我從前認為母親是中了日本人的毒,這幾年認識了幾位簡單過生活的富豪,富豪跟我們不同的是財富賺得進來,存得下來。每個人都想成為畗豪,在財富還沒降臨以前;檢視自己的周遭,簡化生活,排除屋子裏多餘物品。學習富豪裝窮,說不定真的可以變富豪呢!
我的外公1895年出生,是當時的青年才俊,家裏已經替他訂了鄰村布莊女兒作媳婦。外公在台北車站遇到外婆,苦苦追求,二人突破家庭阻撓,終於成婚。外公說起這段往事,喜歡強調他瞄到外婆登上火車的腳踝,人像被磁鐵吸住,跟著上車。家住南投弓鞋的外公與台中大雅的外婆因而有了美滿的姻緣! 腿部曲線漂亮的人佔了很多便宜,迷你裙、短褲,有腿可露!緊身褲、牛仔褲,隨便穿隨便好看,就算過膝的裙子,走在路上,美麗的腳踝,也能引人愛慕。 好萊塢影劇圈,主張美腿是基本配備,美國人的性感偶像瑪麗蓮夢露在影片「七年之癢」中,裙裾飄過了頭頂,露出一雙長腿,令男人心潮激盪。該幕被製成雕像是芝加哥的著名景點。 腿並不是長就漂亮!重點是站立時,大腿和小腿形成一條直線。大腿及小腿肌肉結實,皮膚緊繃,曲線勻稱平滑!所以無論是否大長腿,只要腿部線條好,就可以是美腿! 我一直在尋找美腿的方法,翻遍中外文獻各家說法不同。我在非洲旅行時,觀察大草原的野生動物,如果腿部受傷,容易成為捕食者的獵物,無法生存。著名的大遷徙是成千上萬的角馬、斑馬、羚羊在乾旱季節為了追逐水草,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移動到肯亞的馬塞馬拉,草原的面積是16500平方公里,中間需要渡過佈滿鱷魚的河流,途中不管是萬馬奔騰,或是壯烈渡河,靠的都是強壯的腿,因此每條腿都有健美的肌肉。 草原上的野生動物年年大遷徙,人類離開草原,走進文明世界,以為自己跟花瓶一樣,是「靜物」不必移動。根據調查過了40歲,身體的肌肉每十年減少8%!非洲草原的動物,腿部無力會成為獵食者的食物。人類上了年紀的衰老,摔倒和肌少症大有關係。肌肉是人類生存,行動,抗老的關鍵。運動醫學鼓勵年青人運動,因為年青人運動肌肉纖維會增量,且此種量增可以貯存。老人更該運動,只是老人運動肌肉纖維會增胖不會增多。人是動物,持續走動,鍛練雙腿,自然會有健壯的腿部,不可能是鳥仔腿! 腿部健壯之後如何變美呢?答案是正確的姿勢:走路抬頭挺胸,眼睛望向正前方,腳跟先著地,左腳右腳走成一直線,雙腿的骨骼與肌肉才會勻稱。 我們如果在捷運站觀察,大部份人的走路姿勢並不正確。人體每個關節都可以動,但是走路應以髖關節為主,電影麻辣女王中,米高肯恩指導女主角走路,要用「滑行」而非「踏步」,台灣卻常見男人彎曲膝蓋,腳板重擊地面,或是女生穿高跟鞋,涼鞋,腳趾先著地,往前拖行,造成蘿葡腿。 愛美的人希望五官精緻,必須父母漂亮,夢想腿部性感,只需以正確姿勢,多多運動!一雙美腿側面和正面的視覺效果,能讓整體顏值增分,何況下肢健康的肌肉可以對抗老化,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小梅32歲,在銀行上班,雙眼下方有眼袋,客戶經常問她:「沒睡好嗎?」「很累嗎?」 小梅被問煩了,找個連假「作掉」眼袋。手術是內開式(傷口藏在結膜),小梅休假結束恢復上班,大家只感覺她神輕氣爽,精神很好,沒人發現她動了眼袋手術。 林董62歲,女兒即將出嫁,他心裏萬般不捨,無法面對。婚禮前二個月才意識到自己必須牽女兒走紅毯,匆匆忙忙想到自己似乎該作眼袋手術。 林董在商場上出名阿莎力,講求效率。找了一個肯聽他說話的醫師提出要求:眼袋的脂肪抽乾淨,多餘的眼皮切除!林董復原之後,眼袋變平,但下眼皮卻下移,眼白增加。婚禮上的林董露出鬱悶、瞪人的眼神……,賓客們認為林董嫁女兒不開心! 眼袋是常見的困擾,它不是老年人的專利;18歲到80歲、男人女人、已婚未婚、白領藍領,都可能有眼袋。有眼袋的人看起來疲累、精神不振、顯老。如果加上黑眼圈、淚溝,更會讓人懷疑是否熬夜、酗酒、疾病、甚至吸毒! 一般人認為膨出的眼袋是脂肪增生,眼皮腫脹。治療的方法就是去掉脂肪,並修剪眼皮(也正是林董的思考模式)。此種眼袋手術流傳了很多年,有些人效果很好,但是大約15%的人眼下「臥蠶」消失,下眼皮下移甚至外翻,眼珠露白,眼神變凶,眼皮無法完全閉合,眼下細紋增加。 美容整形的最高原則是手術必須安全有效,手術後不可加速老化。傳統的眼袋手術無法符合。因而有了各種改良。 第一種主張老化造成組織下移需要中臉剝離及側眥(眼尾)懸吊,手術很大。第二種主張眼袋的脂肪必須保留,抽出之後回填淚溝,此種術式可能結膜水腫,甚至延長癒合。第三種主張尊重眼輪匝肌,眼袋採內開(經由結膜)。反對的人認為無法處理皮膚鬆弛。 眼袋該怎麼作?!這二十年來一直是國際整形外科醫學會的辯論題目。今年卻因為幾項發現而有了共識。首先美國蘭布斯教授,追踪數百人從年輕到老,發現下眼皮與臉頰的結合處(一般所謂淚溝)並不會下降,所以眼袋手術無須例行性的剝離(或懸吊)。 澳洲的布萊恩教授發現只有60%的人口,眼袋凸出會伴隨明顯的淚溝,這些人眼輪匝肌的源頭與眼眶骨到皮膚的支持帶融合,只有這部份的人口需要打開筋膜並回填脂肪。剩下的40%人口,多的脂肪可以抽除,不需要回填,避免脂肪回填的延遲癒合。…
小芳陪娘家父母去旅遊,三個人同住,一晚醒來,發現70歲的父母在作愛,小芳震驚的不知該如何思考!小瑜的父親過逝,70歲的母親經營銀樓,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小瑜有一天沒通知就回家,卻發現母親與只穿內褲的男人在臥室,小瑜無法接受,希望自己立刻從地球消失! 性在我們的文化中屬於年輕,衝動,浪漫,是與老不可能相連的事情。孩童半夜醒來撞見父母作愛,頂多害臊好奇。年輕人發現自己年過花甲的父母居然有性生活,卻會驚嚇與失措。 男人不管多老,從不避諱他們對性的渴望。我的Line群有一堆超過50歲的男人。話題只要聊到性,每個男人都宣佈自己很行。柯P世大運閉幕演講提到,台灣將勇敢的航向全世界,這群人跟著附和,號召「大家勃起」! 男人認為心中有性,生命才有意義,心血管門診的護士告訴我:一個96歲的老伯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花了很大的力氣把他從鬼門關救回來,二個月後回診老伯伯卻充滿怨懟,老伯伯說原本每星期一次的性生活,現在不行了,活著沒意義了,老伯伯抱怨醫師只醫心臟,不管病人性福,沒有醫德!門診醫師護士聽了個個搖頭! 男人心中有性而且努力實踐;楊先生是台灣知名人物,前妻出身望族,子女都是社會賢達,楊先生卻在74歲高齡迎娶47歲的風塵小姐。婚後對太太言聽計從,幕僚子女被晾到一旁,有人問他為何如此傾倒,先生回答:「她重振我的六點半!」這句話驚醒一堆女人,原來煮飯、洗衣、教養小孩、持家、孝順公婆……對男人來說都不是重點,會修理時鐘才算偉大。 男人如果沒找到六點半的救援,也會研究威而鋼、犀利士,輸人不輸陣,再不然也會練成一張嘴!有些女人觀念錯誤認為性是淫蕩,不賢慧,停經就是停止經過,性生活畢業。男人如果不肯放手,就會像某對夫妻,彼此看不順眼,每星期大吵甚至鬧離婚。 許多女人感謝更年期荷爾蒙治療,有個65歲的女人,丈夫小她8歲,很寵她,為了報答丈夫,她每星期應付一次,未使用荷爾蒙時,每回都像被強暴,必須咬緊牙關忍耐,有了荷爾蒙,才了解作愛可以是享受! 醫學進步老女人比老男人能夠享受性生活,根據調查女人愈老,性生活質量愈好。年輕女人有月經,生育,家事,工作,種種困擾,年紀大的女人沒有負擔,更能享受性生活,適度的性生活讓人愉悅,擁有性生活的女性對婚姻的滿意和幸福感增加,日本女人老後健康的書籍主張,性行為可以使體溫升高,陰道、子宮、卵巢血液循環變好,荷爾蒙平衡,頭髮皮膚有光澤。透過和自己所愛的人親密接觸,可刺激副交感神經,降低焦躁情緒,放鬆心情及安眠效果。 老人醫學專家Bortz說:「如果你保持健康,有一個好的伴侶,你一直到死之前,都可以享受性生活。」研究發現50至80歲的人50%男性40%女性仍有活躍的性生活。 有性生活的人,活得更長,生命品質也較好,性生活帶來的親密關係對雙方有正面積極的鼓勵,老化帶來的沮喪也因為伴侶的接納和認可得到緩解。老人的性生活與年輕人的性生活一樣是健康的人生!
聯合整形外科診所 林靜芸院長 馬拉松賽跑1896年第一次在希臘舉辦,參賽者全部是男性。1984年美國洛杉磯才有女性馬拉松。時至今日路跑仍然盛行,只是半馬、超馬的人,女多於男! 女人勤於運動,不僅只是馬拉松,其它健身房,公園等等,都可以看到熱衷鍛練身體的女人。二次大戰後的女性希望自己胸部豐滿,身材渾圓,成為男人的性感偶像,運動的女性認為健康才是美,喜歡瘦腰零小腹,追求人魚線,其至六塊肌,歷史上女性第一次抛開男人的觀點,追求身材自主! 阿美已婚有一個小孩,她在銀行上班,整天坐著。阿美37歲時被同事揪去慢跑。迷上跑步之後,體重控制,鼻子不會過敏,體力變好!可是懷孕造成的腹部鬆弛,以及小肚腩無法改善。洗澡時看到自己的妊娠紋,阿美會噁心。而凸出的小腹,使她腰部顯粗;上衣無法紮進裙子,衣著有限制。阿美坐著的時候,腹部一堆贅肉,阿美想像中贅肉去除,問題就能解決。她請教整形外科醫師,發現她需要的是拉肚皮手術。阿美找了一個星期六去手術,當天回家發現自己又能穿上婚前的長褲,很高興! 類似阿美的案例,注意養生,希望擁有健康身材的人仕增加。2010年之後拉肚皮手術每年成長35%。肚子大的原因可能是懷孕(多產或多胞胎)、減重超過20公斤、先天皮鬆等等。曾有男性減重100公斤之後腹部贅皮覆蓋,嚴重到尿尿及性交時掏不出陰莖。 腹部拉皮將肚臍以下的皮瓣全部切除,腰部抽脂,筋膜縫緊,肚臍重建,傷口在剖腹產的位置。能夠縮小腰圍,撫平小腹,戲劇性的改善身材!醫學文獻拉肚皮由於手術冗長,術後無法行動,可能有深層靜脈及肺栓塞的風險。改良的腹部拉皮手術,利用羽毛線階梯式縫合,大約90分鐘完成,術後可以立即行動避免栓塞,但是肥胖、抽烟、血糖控制不好的人仍須注意,並應避免合併其它手術延長手術時間!
劉媽媽55歲時,膝蓋疼痛,骨科醫師要她減重,劉媽媽委曲的說她沒多吃也沒少作,不知道為什麼變胖,也不知道該怎麼減重。 王教授年輕時期,每逢考試,寫論文或準備演講,就會狂吃變胖;壓力過去之後靠運動,節食就能減肥,維持身材;過了50歲,生活模式相同,體重卻不同。每年增加一公斤,70歲時,胖了20公斤! 年齡增加,容易變胖卻困難減肥,原因是: 30歲之後,全身肌肉每年減少1%,肌肉的空間被脂肪取代,卡洛里消耗減少。 性荷爾蒙不管是女人的動情素,或是男人的睪固酮,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卡洛里消耗隨之降低。 年齡增加身體進入節能模式:新陳代謝降低。 年齡增加,骨關節彈性降低,加上病痛或是生活方式改變,活動量減少。 有些藥物例如過敏藥、安眠藥、黃體素等等也可能增胖。 老年醫學的立場,老人除非過胖,不必計較體重,應該注重體能!老人因為味覺變差,食物失去誘惑力。食慾下降,體重會自動減少。況且老人胖比瘦好(BMI大約23左右)。 年輕人需要卡洛里,老人需要營養!老人應該控制體重,注意健康的生活形態。…
城中健身房已經營運50年。櫃枱業務繁忙;需安排運動課程,販售運動服,會員證,租借球具。更關鍵的是八百個會員,入門就須叫出名字,輸入電腦列印消費本,讓會員可以活動。阿芬是老員工,負責管理倉庫。她不注重外表,也不在乎身材,把自己弄成大肚子的奧巴桑。 阿芬50歲時,櫃枱缺人,長官為了管控人事成本,將阿芬調至櫃枱!櫃枱的小姐個個打扮得漂漂亮亮,身材又好,阿芬夾雜其中有點突兀。櫃枱的組長帶著阿芬上班六個月,才讓她獨立,怎知健身房的業務,從此陷入混亂! 阿芬當班的時段,枱前經常圍著一堆會員等阿芬打消費卡,阿芬掛著老花眼鏡,鍵盤看不清楚,不是鍵錯會員號碼,就是選錯消費項目,還曾經慌亂中,拉斷滑鼠,業務停擺。有位老會員站在枱前等了半個鐘頭,氣得衝到總經理辦公室,抱怨:「你們沒有職員了嗎?」要求立刻換掉阿芬。 會員不喜歡阿芬,同事不願意與她上班,老闆希望阿芬主動辭職,問題是阿芬需要這份工作………。 阿寶在遊樂園作清潔工,她為了兼顧家庭,志願作兼職;時光匆匆,阿寶在遊樂園工作了20年。主任最近通知她;下個月開始不必來了,遊樂園規模擴大,公司配備小車給清潔工,阿寶沒有駕照;不能上班了! 日本65歲以上老人20%在工作,隨著壽命延長,台灣也有許多初老者回到工作現場。過去認為老人還在工作是苦命,現在老人有工作是有能力,是好命!工作可以賺錢,有成就感,可以學習,有人際社交,可以運動,能夠維持老年生活品質。 傳統的觀念,老人是職場的腫瘤,像阿芬這樣靠年資領高薪,卻無法勝任,是最糟的案例。職場上要如何不顯老呢?! 精進工作能力;準備第二專長,甚至第三專長。 跟上時代:開車;坐捷運;打電腦;玩Line…等等。 注意外表:年紀大尤其該打扮年輕,有活力。…
第 2 頁,共 1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