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整形外科
我70歲,我正在挑戰自己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講一位女生挑戰年齡限制的故事。主角是美國的林賽女士,她15歲開始跑馬拉松,目標是成為奧林匹克國家隊,但是多次被淘汰。跑到30歲之後,身旁的人認為她沒希望,她也接受了,也就淡忘了自己的潛力。
紐約馬拉松已有40年的歷史,冠軍一直是男性,2018年首次由36歲的佛拉納干女士奪冠。她在領獎時鼓勵身旁的女性跑者,「下次換你們了」。果然2019年34歲的黛絲女士在波士頓馬拉松,打破自1985年來的紀錄,成為第一位女性冠軍。這次輪到黛絲女士領獎時,不忘鼓勵身邊女性跑者「努力接棒」。
美國的奧林匹克馬拉松國家隊沒有性別年齡限制,只要求成績少於2小時45分。文章的作者林賽女士受到激勵,結合志同道合的馬拉松跑者,重新開始訓練。她坦言過程很痛苦,還需要調整對年齡的認知,要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潛能,勇敢挑戰自己。林賽女士在36歲時跑出超過自己以往的成績,獲選為美國奧林匹克馬拉松國家隊的代表。
我沒有跑馬拉松,但上述這篇文章深深打動了我的心。我們對年齡有固定制式印象。例如我年輕時,看老醫師手抖無法對準目標;老花無法拆線,認定有年紀的人無法作好外科醫師,早早就規劃50歲退休,還選了席琳迪翁的歌曲作告別曲。
可是隨著我年紀一年年多,我習慣了多焦眼鏡,看遠看近沒有問題;身體健康、動作靈活,手部穩定,加上外科是我的最愛,至今一直持續在工作。可能是我即將邁入70歲,最近常有病人打電話來詢問:「林醫師退休了嗎?」問的人太多,讓我上班常感覺心虛。
看了林賽女士的文章,我的感想是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如果能夠超越自己,就值得留在跑道上。依據該篇報導,有的女性是在生過四個小孩才開始訓練馬拉松,也能達到國家隊的標準。年輕不是馬拉松的必要條件,年齡當然不是完成夢想的束縛。
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挑戰自己有很多方法,法國標緻雪鐵龍總裁斯泰夫中風之後,昏迷數天才清醒,卻留下失智後遺症。走出自家也會迷失方向,無法回家;更糟的是失語,說話顛三倒四,辭不達意,甚至胡言亂語,他勉強復職,終究被解僱。曾經統率23萬人,意氣風發的領導者,在人生陡然成空之後,斯泰夫並沒有被打倒。他堅決地一步一步朝夢想邁進。復原期間,他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用50天徒步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走山路到法國的尼斯。斯泰夫找回了遺忘的語言,也恢復了過去的睿智。三年之後在法國工業界另創事業,回到大老闆的世界–世界排名前三大航太集團—賽峰企業監理會副主席。
作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讓我的人生增加許多動力。我很喜歡打高爾夫球,可能先天扁平足,下盤不穩,一直沒有好成績。18洞高爾夫球標準桿數是72桿,我的成績卻徘徊在90桿到100桿之間。最近發覺有一種成就叫做「年齡打者」(Age Shooter),意思是以自己的年齡為標竿,打出與年齡相同或更低的桿數。我現在的夢想是活到90歲,打出90桿。是的,您沒聽錯,我70歲,我正在挑戰自己!
改變生活先從小處著手
強哥是上班族,典型的大好人,效忠老闆,照顧部屬,愛太太,疼兒女,卻從不知道對自己好。被職務綁著,無法脫身,所以強哥常羡慕別人旅遊。他與太太約定,60歲退休,二人一起環遊世界。可惜的是,等不到約定實現,強哥在50歲的某個早晨心肌梗塞猝死。強嫂很難過,她想不通,為何強哥生前無法抽空帶她去一趟國內旅遊?!
薇薇40歲,離婚了,有一個女兒。薇薇在電腦大廠作業務,為了業績很拼,四處奔波,假日還要陪女兒,照顧父母,每天睡不到五小時。睡眠不足,薇薇老覺得累,新年新希望常是「睡飽」,沒錯,就只想睡到自然醒。可惜年復一年,希望始終在空氣中,無法實現。這天薇薇很累,提早半小時上床,隔天發現工作沒有耽誤,於是薇薇開始每天提早半小時上床,漸漸戒掉熬夜的習慣。每天睡足七小時,白天終於能夠神輕氣爽的上班。
41歲的慧雯是證券行的營業員,在股市打滾壓力很大。她臉上不斷冒痘痘,晚上睡不好,醫師勸她多運動。慧雯從小最恨體育,找不出時間也沒有習慣運動。這天慧雯去看醫師,聊到運動的話題,慧雯說預計年底領到獎金之後,請長假休養,再來計畫如何運動。醫師勸慧雯,不要等什麼長假,當下就從診所走路回家。慧雯照作了,隔天再回診,也再走路回家。第三天下班又走了一段路,慧雯就這樣愛上走路,享受流汗也脫離痘痘及失眠的困擾。
以上的例子其實是台灣社會的普遍現像,大家都忙,最容易被忽略,被壓榨的就是自己的身體,醫學文獻指出慢性壓力是健康最大的殺手。壓力作用於染色體,使端粒變短,細胞複製過程發生問題,身體無法正常運作,發炎因子上升,免疫體系失常,產生種種併發症。
人們厭倦疲累,希望不被生活與工作壓垮。多數人無法大幅度改變生活,幸而生活上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很大的改善。微小的改變,因為變動太小,不可能失敗,值得嘗試。從小處開始嶄新,健康的生活與工作,較能成功。建立大目標,瞄準大改變沒什麼不好,但是從小處著手更簡單。
預防醫學進步,壓力危害健康,過勞會死的觀念大家都懂。所謂運動、休閒、飲食、睡眠的管理,每個人都理解。每到歲末年初,常聽人許願,要開始新生活,建立新習慣。但是根據美國Scanton大學的調查,新年的願望,一年之後92%失敗,80%的人甚至在第二個月就宣布放棄。作者的建議是從小處著手,小小的改變,容易實現,就算失敗也不會太挫折。
如果想對自己好一點,現在就可以放下工作,休息十分鐘;想運動,現在就可以運動十分鐘;想戒菸 ,今天就少抽一根菸;想孝順,現在就可以打電話給父母。不要忘了微小的改變,只有微小的不便,日積月累就能帶來關鍵性的好處。
老女人是隱形人?
60歲的陳董喜歡與美女搭訕,有一回我們聚餐,席間共有六男四女,四位女士年齡都超過50歲,陳董看起來很累,沒什麼興致。過了不久,主人安排一位年輕的小姐坐在陳董旁邊,陳董忽然活了過來,一會兒挾菜給小姐,一會兒勸小姐喝酒。小姐不勝酒力,撒嬌的告訴陳董:「這桌還有四個女生,董事長為什麼只灌我呢?!」喝多了酒的陳董回答:「大於50歲的女人是空氣,已經隱形。」
小姐聞言瞪著大眼睛,陳董解釋:男人不靠外表,永遠有吸引力,女人老了,沒有美色,生命會從彩色變黑白。陳董舉杯對著小姐說:「趁現在還有人敬酒,你應該趕快喝,再過幾年,就沒人理你了。」
陳董喝了酒,話愈講愈多,菜上到一半,大家聊開來。有位老女人懂酒,介紹紅白酒、,威士忌、白蘭地及啤酒的卡路里。又談到法國波爾多與勃根地紅酒,說前者是調配酒,柔順易入口,後者是單一葡萄的紅酒,力道渾厚堅韌。老女人以法國皇族的後宮故事為例,強調真正懂酒的人會喜歡勃根地的紅酒,而且每個年份的葡萄酒各有特色。陳董聽得津津有味,承認自己只會喝猛酒;原來酒的學問很大。
陳董關於女人的談話不是沒有根據。之前有報導國際調查發現女人46歲是關鍵年齡,女人46歲之後,在男人眼中就成為隱形人。原本女人40一枝花,46歲之後變成彼岸花,男人不再為你開門,路上不為你吹口哨,見到你不會驚艷。而女人本人也由於白頭髮及身上的贅肉失去自信,擔心自己愈老愈醜,自認看法及意見不再受重視,果真變成隱形人。法國知名作家穆瓦科斯還曾囂張的公開宣稱「沒有辦法愛上50歲的女人」,「50歲的女人真的太老了,可以當她們隱形!」
演化心理學的理論,遠古時期男人負責打獵與戰鬥,女人負責生育與持家,為了種族傳遞,男人須要將自己的基因散播出去,擇偶的對象以能生育為主。所謂女人50之後變成隱形人,就是立基於這種理念。問題是文化演進人類脫離原始生活,男女間由愛情互相吸引,還逐漸立足平等。網路上女人列出不受歡迎的男人包括:沒有經驗、不虛心、不求上進、沒有錢、沒勇氣、沒智慧、沒看頭、太專情、太挑剔、太小氣。而男人也列出好女人的條件,包括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生活目標、衛生習慣、個性、人際關係、心地、性格、是否想靠男人等等。有些男人甚至宣稱老女人懂得疼人,更成熟,更有魅力,更獨立,更實用,反而喜歡老女人。
從現代男女的擇偶條件可以發現,所謂女人50之後是隱形人的說法,其實值得商榷。作為現代的女人,與我們遠古時代的祖先不同,不必為了生存討好肌肉粗壯的男人。等我們老了,可以依照自己的心願,活出真正的我,這個「我」應該有善良的心,有思辨的能力,能發揮自己的特色,且會獨立生活、享受個人的嗜好,並樂於助人。這種老女人絕非隱形人,反而是有魅力的人!
一星期只能喝一杯酒
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上個世紀以印第安婦人吸菸的圖片,強調吸菸可以預防失智,美國幸運牌香菸為了打開婦女市場,宣傳以香菸取代糖果可以控制食慾,幫助減肥。香菸在那個時代銷售很好。台灣也趕上流行,社交場合供應香菸茶水,四處設置菸灰缸;電影或電視,明星常叨著菸,吸菸人口增加。
2000年大規模的研究證實抽菸對人體有害,為了民眾的健康反菸團體積極運作。WHO建議各國經由限制廣告與加徵菸稅降低吸菸人口。時至今日各個場所禁菸,反菸教育普及,抽菸變成罪惡,人人嫌棄,癮君子抱怨找不到吞雲吐霧的空間。我的朋友是老菸槍,菸齡40年,太太,女兒說不動,最近卻為了讀幼稚園的孫女戒菸!
菸酒原本綁在一起,菸被打黑,酒類繼續風行。醫學文獻曾經報告含有白藜蘆醇的紅酒有益健康,紅酒因而盛行。1980年如果投資紅酒現在平均漲了七倍,其它種類的酒也努力促銷,電視可以看到進口啤酒的廣告,街頭也常見台啤、各種威士忌的看板。酒類銷售在超商、餐廳都是很大的數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數據,5%的人口有酒精濫用的問題,5%的死亡與酒精有關,大約200種疾病以及傷害與酒精有關,每天喝80公克以上的酒,連續10年,100%會發生肝硬化;酒精上癮也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癌症、受傷包括暴力事件、交通事故、性侵(或被撿屍)。台灣衛福部心口司諶司長認為「酒精是台灣最嚴重的物質濫用問題」。
酒精會抑制神經,大腦的海馬迴負責儲存記憶。喝茫的時候,海馬迴受抑制,大腦沒有儲存功能,造成失憶。血中濃度平均0.2就會喝茫,年輕人30-50%有喝茫的經驗,尤其短時間大口喝酒或是空腹灌酒。喝茫的可怕在於身體仍能行動,卻無法正確判斷,因而闖禍。
台灣有句俗諺「喝酒時與別人一樣醉就好,不必喝與別人一樣多」。酒精的耐受度,個人差異很大,水分可以稀釋酒精,脂肪可以保存酒精。女性由於體重低,體內水分少,相對脂肪含量大,因而一般建議,女性的允許量降至男性的一半。醫學文獻一杯指的是14公克的酒精,大約是紅酒110c.c.,啤酒280c.c.,烈酒35c.c.。現代的杯子愈作愈大,文獻的一杯紅酒可能只是1/3的容器量而已!
飲酒可以解渴、助興、忘憂、交際,一般大眾的認知:酒駕萬萬不可,酒鬼是種疾病,適度飲酒應該沒有問題。但是愈來愈多的醫學文獻主張減少喝酒。2018年4月的Lancet醫學雜誌指出,每週攝取多於100公克酒精(一天一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癌症醫學會主張喝酒會傷害細胞,增加口腔癌、食道癌、大腸癌等等的機率,建議一週不要超過三杯。乳癌防治醫學會主張酒精會增加體內動情素與相關荷爾蒙濃度,為了預防乳癌,一週只建議喝酒一次(杯)。
是的,您沒看錯,在周遭親友得癌彷彿得感冒般平常的現在,一週只能喝一杯酒!如果您跟我一樣傷心,想想香菸的下場吧,還能喝一杯該偷笑了!
老伴,你還愛我嗎?
老張中風之後右手右腳不方便,作了半年復健,才能正常生活。老張已經66歲,自己覺得大難不死,應該好好享受餘生,不該再折磨自己。老張回醫院檢查體重過胖,血糖、血壓過高,醫師警告必須好好控制。張太太三餐煮得很清淡。吃起來像是沒加調味料的素食,一向注重美食的老張,無法適應。
老張已經退休,每天追劇玩Line,日子過得很隨便,張太太跟在身旁叮嚀,要運動、要減肥、要量血壓,不要吃甜食,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天老張睡遲了,張太太進房間,見到滿室凌亂,禁不住抱怨:「都快吃午餐了,你還在睡覺,你以為住的是渡假村嗎?」這一唸,老張心裏的委曲全部跑出來,他大吼:「我一生辛苦,現在睡個覺是會怎樣,你管我管得像犯人,三餐吃的是牢飯,你是要我早點死嗎?!」老張之前出名的好脾氣,而且疼太太,老張這一吼,張太太驚恐了好幾天。這之後更由於張太太催他運動,老張脾氣愈發愈大。
張太太與兒女商量,結論是張太太年紀也大了,不要管太多。所以張太太開始過自己的日子。老張繼續作老宅男,眼看太太氣色一天比一天好,老張開始擔心自己會被抛棄。
這天張太太與朋友在家裏聊天,大家開心地吵吵鬧鬧,晚餐時一群人出去吃飯。張太太九點半才回家,見老張一個人坐在客廳,張太太隨口說了一句:「這個時間怎麼會坐在這裏呢?」這一問,老張整個暴怒,大叫:「我感冒從昨晚發燒到現在,沒吃到一粒米飯,你跟朋友聚餐,我以為你會帶食物給我,你居然二手空空回來,還問我為什麼坐在這裏,房子是我買的,我生病不坐這裏,坐那裏?」張太太一聽丈夫發燒,而且24小時沒吃喝,被怒罵也不敢回嘴,進廚房弄了稀飯小菜給老張,並且服侍他吃藥。
經此事老夫老妻重新有了深入的對話,張太太告訴老張,她最擔心的是老張再度中風,雖然與朋友出門,一顆心卻繫念著老張。她期盼老張恢復健康,夫妻一起旅遊。老張含淚告訴太太,生病之後最擔心太太嫌棄自己,每次太太出門,都擔心太太不會回來,老張哽咽的問太太:「老伴,你還愛我嗎?」
愛情會在人的身上作工,讓靈魂重新找到定位。當一個人墜入愛河,會無法停止想念,會在人群中找尋對方,希望完全擁有對方。
年輕時對待戀人,總呈現自己最美好的狀態,老了呈現的卻是最原始,甚至自己的缺點。老夫妻的愛情不同於年輕人,它是數十年更加靠近對方的過程。日本票選最美女演員吉永小百合(一九七三年結婚),被問到當年為什麼捨棄眾多追求者,嫁給年長15歲的岡田太郎時,她回答說,其他的男人把她當女神,太郎把她當一般人,甚至在她面前放屁,也不遮掩,兩個人用真面目相處,過著舒服的日子。
老人的愛情是在生活中露出自己的脆弱,對方也心甘情願接納,而且主張一個人只是一半,二個人合起來才是完整。家庭架構之下,沒有事不能解決。愛情帶給老人信心以及力量。二人的頭腦與心靈融合,老伴們分享彼此的微笑與眼淚。最後當你問我「老伴,你還愛我嗎?」親愛的,我是你身上的一部份,怎能不愛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