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整形外科
減掉關鍵的二公斤體重
我的眼腈不大,鼻子不高,牙齒不整齊,身材不好!現今社會強調外貌,整形外科醫師男的帥,女的美,號稱資深整形外科醫師的我只能靠著20年來維持標準體重,在業界苟延殘喘。
體重固定有很多優點,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不用逛街採買服裝,省下許多時間以及金錢作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過著規律的生活,三餐定時定量,自己以為,關於體重一生就是這樣了。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整件事該從兩年前的端午說起,有隻蜈蚣躲入我的鞋子,趁我專心打高爾夫球時,咬我三大口,害我整隻腳腫起來,必須使用一堆藥物包括類固醇治療。
幾天後,背部長帶狀疱疹,用了更多的藥,身上更多傷口,因而作息大亂,腳傷以及背傷,一個月後才恢復。疱疹留下的神經痛又煩了我二個月,這之後我才有閒情量體重,檢視身材。沒想到,體重增加二公斤,腰圍增加一吋,原本的裙子褲子都不合身了!
一般人可能覺得胖二公斤沒什麼了不起,對我來說,腰多一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洋裝不合身,襯衫紮不進裙子,每天出門選衣服很頭痛,缺乏漂亮的衣服,無法好好打扮,心情當然不會快樂。
那段時間,經常憤恨鬱卒以及失望,我知道胖二公斤可以減掉,問題是減肥需要少吃以及多動。我偏偏又是食量很大的人,平常飲食已經減到撞牆,沒得再減;運動是每天一小時,不想再加。真要減肥只能斷食,但「吃」是我的樂趣,努力運動是為了喝啤酒,吃塩酥雞,要我不「吃」,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這時我注意到生酮飲食,以及相對溫和的低醣飲食,美國的營養師莎拉霍伯格提出不吃GPS的觀念,G(Grain)是穀類,P(Potato)是馬鈴薯類,S(Sugar)糖類,有別於生酮飲食,不吃GPS只能說是低糖飲食,一天攝取50-150公克的糖。這種飲食的特色是控制血糖,防止胰島素飆高,據說有穩定情緒,提高活力,避免發炎的效果。
我過去的飲食是三餐定時定量,中餐吃素,也許注意力都放在膽固醇,以白飯、地瓜、山藥等等填飽肚子。這次減肥採取改良式的不吃 GPS飲食,早餐是咖啡,土司加起士,中餐及晚餐均為葷食,份量與以往相同,以肉類、豆類、蔬菜取代原本中餐的地瓜以及晚餐的米飯。飯後水果,沒有變動,三餐之間不吃任何有卡路里的食物,如果肚子餓了,會細嚼10顆至15顆的堅果(核桃或杏仁)充饑。
美國的報告,巨量減肥之後能夠維持體重的關鍵是一天運動80分鐘。我原本一天踩划步機60分鐘,增加為70分鐘。加上讀到醫學文獻發現,飲酒與乳癌有關,建議一星期只飲酒一次。我原本每晚喝啤酒或紅酒,改為一星期選一天喝酒。
中餐及晚餐不吃GPS,一天增加運動十分鐘,少喝酒,施行起來,並不困難。我當初的減重目標似乎遇到瓶頸極限,經此改變,仍能在二個月內減掉二公斤。腰圍減小,凸腹消失。更重要的是肌肉強壯,體力變好,心情愉快,體檢正常,所有的舊衣服全部都合身。
低糖飲食強迫身體燃燒多餘的脂肪,以不吃GPS的方法執行,很容易見到成效。但是穀類及薯類是優良食物,長期而言仍應列入食物清單,才能維持營養均衡。謹以個人有限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什麼時候結束營業
張醫師在台北的醫學中心作到主治醫師,40歲時為了服侍年邁的父母,回到故鄉開業。
當年鄉下人看病喜歡吃藥打針,要求藥到病除。張醫師在教學醫院待久了,習慣解釋病情,教育民眾;有些輕症,張醫師主張「不用治療」。診所剛開始叫好不叫座!張太太的娘家在台北,一直希望張醫師轉念回醫院上班。
開業第二年,當地感冒大流行;村長感冒併發心肌炎,心臟衰竭;縣議員高血糖,平常沒在控制,感冒併發酮中毒,陷入昏迷;二人的命都被張醫師救回來,鄉下人認為張醫師是神,從此大病小病都找他診治。
張醫師持續修習醫學新知,診所設備齊全,正規經營,病人多到無法形容。掛號的電話響個不停;早上的門診必須上午七點前預約,診所的候診室以及外面的馬路站滿了人,張醫師從早忙到晚,沒得休息!
診所最忙的時候有十二個助理,他們與張醫師家人吃住在一起,相處融洽,離職率很低。許多助理從張醫師開業,一路跟隨,因而熟悉診所的病人。診療室雖然充滿消毒水的味道,診所卻給人溫暖的感覺,很多人已經不住小鎮,有病還是老遠跑回來,他們總說進入診所,病就好了一半,無論什麼病;都要看張醫師才會痊癒。
時間過得很快,張醫師六十五歲了,這幾年小鎮人口減少,診所增加,張醫師原本一個月看診5000健保人次,降低至不足1000人次,收入減少,開支卻由於添購設備,人事開銷,環衛支出等等節節上升。
張太太當年生於台北長於台北,如今兒女也在台北就業,夫妻考慮結束營業,回台北養老。
大概是聽到風聲了,最近來看診的病人異口同聲的說:「張醫師,我很擔心你會退休耶。你退休我生病找誰呢?」一個女孩父母雙亡,習慣來診所尋求支持,更是擁抱著張醫師哭求「留住她的娘家」。風聲愈傳愈遠,小鎮的人不停來打探「什麼時候結束營業?」張醫師不知該如何回答。
張醫師醫學院的同學紛紛屆齡退休,他們吆喝著爬山、出遊,張醫師的心情多少受到影響,這天他看電視,有個惡質老闆,無預警潛逃,畫面上員工被積欠薪資無助的表情,張醫師想起母親的訓示:「作老闆賺錢時要分給員工,沒賺錢更要照顧員工,賺大錢的老闆人人會作,不賺錢仍然作好老闆,才是真正的老闆。」張醫師與員工一起打拼,相處的時間超過自己親生的子女,他無法想像見不到員工的日子該如何度過。
他原本退休後的規劃是回學校作志工。但夫妻討論,張醫師最大的興趣是醫學,喜歡傳播醫學知識,在診所上班,每天都能貢獻所學助人,鼓勵人,如果不算成本會計,以作志工的心情,繼續經營診所,就像母親講的:「員工是家人,沒有米的時候,每個人的碗裡只有一粒米,大家還是可以一起努力。」
張醫師終於想通了,診所貼出公告:「張醫師感念鄉人的溫暖,決定工作到離開地球的那一天!本診所沒有結束營業的規劃。」
吃肉到底好不好
我從小不喜歡吃肉,九歲氣喘,父親規定我每餐要吃一塊三層焢肉。我常偷丟給桌子底下的貓,結果貓營養很好,經常懷孕,我的氣喘拖到初中才改善。
父親是典型的肉食主義者,三餐有自己的「私菜」,內容都是肉,包括豬心、白斬雞等等,父親牙齒很好,老年迷上牛排,一個人可以吃二份。他強調吃肉才能長肉,吃肉才有營養;運動才有爆發力。
母親相信肉食會造成高血壓、高血脂,二人為了該不該吃肉爭執,母親會恐嚇父親:「你如果中風或心臟發作,我不照顧你!」幸好父親終身沒有心血管問題。
不吃肉的我,據說從小面有菜色。醫學院畢業,我在台大外科作住院醫師,民國65年謝東閔先生郵包爆炸案受傷,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到急診部探望,我陪他搭員工電梯,不料古老的裝置卡在二層樓之間,故障的電梯裏只有我們二個人。
看著我與電梯把手奮鬥,經國先生用帶著鄉音的國語說:「慢慢來,你要多吃肉,吃肉才有力氣。」我忙了20分左右才啟動馬達,電梯門一開,幾個衛兵以為長官被挾持,舉槍對著我們,嚇死我了!經國先生不慌不忙,給了我一張名片,上面只有蔣經國三個字。那次的經驗並沒有讓我加餐吃肉。婚後我與婆婆同住,跟著吃素,更是與肉無緣。
外科的文獻,老人的傷口與正常人口相比,容易有感染、延遲癒合等等併發症。抽血檢查,老人的血中前蛋白、維他命以及元素鐵、鋅、硒等缺乏。如果提前在手術前三星期就給予補充,所謂高風險的老年人手術,傷口癒合會趨於正常。促進傷口癒合的血中前蛋白等,可以輕鬆從肉類獲得,我因而鼓勵整形的老人術前術後多吃肉。
作為外科醫師,我的體力很好,但是每年總會幾次感冒。感冒有時引發氣喘,晚上咳到無法入睡,我想起父親的吩咐,三餐吃肉,說也奇怪,肌肉變結實,高爾夫球的成績進步,這幾年的流感、腸胃病毒,我都能倖免。
老人醫學專家認為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老人胃口變小,熱量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認知也下降。老人普遍蛋白質不足,所以建議老人「要吃肉」。
日本的報導,沖繩高壽老人最多,他們喜歡吃肉、吃魚,沖繩人吃肉是類似台灣人燉肉,裡面加了蘿葡,海帶,大蒜等等,專家認為這樣的煮法減少總膽固醇,增加不飽和脂肪,富有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東京老年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柴田博士也說蛋白質缺乏可能肌少症,容易感染,威脅老人的生命。葷食不是高血壓高血脂的罪魁禍首。肉食中含有多種豐富的胺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軟,預防動脈硬化和腦中風,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能力。
總之,肉類能夠提供蛋白質,必要的胺基酸,以及其它營養素,老人該考慮多吃肉,膳食平衡。營養充分才能成功老化。
女人如何可以不顯老
網路上很多養生資訊,有吃保健食品,有教甩手,有洗SPA,有作氣功;最近更有號稱聯合國公告的養生十六招式,包括:1.唱歌2.跑步3.不要久坐4.吃薑黃5.減少攝取卡路里6.吃綠色蔬菜7.擁抱8.吃花椰菜9.睡眠10.快樂11.少糖12.平和的心情13.喝茶14.吃蘋果15.少看電視16.跳舞等等。
養生的方法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我有一位朋友患憂鬱症,醫師要他運動,他不肯配合,理由是烏龜很長壽,烏龜不運動,所以他也不運動。另一位朋友抽菸抽凶,大家都勸他戒菸,他不肯,原因是他不想活太久,何況戒菸的人會變胖,他不想變胖,所以不能戒菸!
一般以為養生是求長壽,但英文「養生」keep fit其實是保持體能。我最喜歡的說法是,養生是為了「活得長,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但不管那種說法,養生應該有目標才能確實執行。
阿市是我的童年玩伴,從小不愛念書。專科沒讀完,19歲就嫁給越戰來台渡假的美軍。25歲離婚,帶著兒子回來台灣,一群朋友替她擔心,她卻認為學到在國外生活的經驗。28歲再婚,嫁給調酒師,夫妻在美國合開夜店,店裡除了賣酒還有樂隊,氣氛很好,是洛杉磯的熱門景點。入場平均排隊時間超過一小時。
沒想到,阿市卻在38歲發現丈夫外遇,二人離婚,阿市帶著一兒一女回來台灣。街坊鄰居聽說她離婚兩次,帶著兩個不同父親的小孩,個個搖頭。但她42歲時第三度結婚,男人小她4歲。44歲時生了一個女兒。丈夫原本只是大公司的小業務,阿市發揮過去的歷練,兩個人從賣牛肉麪、代理電器、拉保險開始,到現在有許多事業,版圖愈作愈大。前陣子看他們一家人乘私人遊艇渡假。
現在的阿市67歲,臉蛋固然漂亮,生過三個小孩,穿比基尼泳衣的身材依然火辣。阿市是我心目中最懂保養的女人。
台灣最近離婚率很高,據說每四對新婚夫妻,會有一對離婚。離了婚的人,往往垂頭喪氣,雙方父母也抬不起頭。阿市的故事值得大家參考,阿市結三次婚,一次比一次圓滿。重點是她不認為離婚可恥,不為過去的事情傷悲。
身為67歲的美魔女,阿市的養生秘訣是什麼呢?!阿市說:「要作美女,臉可以化妝,胸部可以硬擠,屁股可以遮掩,只有粗腰凸肚沒得藏」,所以她控制體重維持25吋腰,衣服緊就節食。為了零小腹,她研究食物,努力運動。又為了避免內臟肥胖,她注意睡眠;避免便秘及三高。阿市的美女計劃讓她青春與健康。
前陣子的法國總統選舉,37歲的馬克宏勝出,但引起全球注目的是大他24歲的總統夫人。最近美國總統川普與夫人到法國訪問,川普比自己的太太年長24歲,已顯老態,馬克宏夫人在畫面上完全看不出年齡。我想起阿市說的美女理論,不禁莞爾。女人想要不顯老,維持身材,細腰零小腹果然重要!
我是不及格的母親
謝媽的女兒先天性心臟病,謝媽替她找了很好的老公,共組幸福的家庭。女兒50歲時心臟需要手術,80歲的謝媽帶著行軍床,佝僂著身子在旁伺候。
女兒病情複雜,手術室、加護病房出出入入,謝媽經常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請求醫護人員:「我是不及格的母親,拜託照顧我的女兒!」
張太太是家庭主婦,只有一個讀初中的兒子,張太太自己煮飯,早上叫兒子起床,送兒子上學,下午接兒子下課,晚上幫兒子複習,催兒子上床,作兒子的免電池鬧鐘、免費司機、家庭教師兼菲傭。孩子卻在學校的作文裏,抱怨媽媽只會責罵與嘮叨,希望換個媽媽。張太太委曲的說:「我是不及格的母親!」
陳太太是護專畢業的護理師,需要工作來幫忙支付家庭開銷,陳太太有二個小孩,託給娘家媽媽照顧,醫院護理師工作繁重,下班還需寫論文、交報告。陳太太想要升等,僅剩的時間花在讀書充電。有一天接到通知,讀高二的兒子無照騎機車撞到路人,陳太太衝到警局,替兒子向對方道歉,她說:「沒有好好管教兒子,我是不及格的母親!」
2017年母親節前夕的網路調查發現,近九成的母親感到沮喪,挫折;自評母親角色僅有不及格的58分。
女人依照母親對待自己或是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扮演母親,成為母親給了女人「重溫兒時回憶」的機會。理想的母親是生出健全的寶寶,專心撫養,教育出優秀的兒女,沒有自己的慾望,永遠溫柔和藹,擁有超級智慧,不會作出蠢事……十全十美的女性。這種母親其實並不存在,許多母親因為自己「不及格」而失望、擔心、愧疚、挫折、生氣和恐慌,這種情緒傷害母親的健康。愧疚的母親在孩童教育上容易寵溺、保護、偏袒、比較,甚至苛責,對親子都有不利的影響。
作者從事兒童顏面殘障的治療,觀察有的小孩只是幼時摔跤,臉上留下一條小疤,母親自認照護疏失,以愧疚的心理養育小孩,認為小孩幼稚園沒能當畢業生代表致詞,小學沒能當模範生,都是因為臉上有疤。小孩也跟著自以為「破相」,心理受影響,人生果然一路坎坷。相反的有些兒童先天嚴重唇顎裂,治療過程的疼痛,母親不但不寵溺,還告訴小孩「這就是你的身體,你的命」,小孩被教育勇敢面對現實,積極治療,自我形象正常發展,懂得為自己奮鬥,爭取人生的成功。
母親會覺得自己不及格是因為永遠在挑戰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代在變,有些觀念也該改變。世界上許多女性CEO,他們有自己的事業,也撫育了優秀的兒女,她們的建議是現代母親應該抛棄過往追求理想母親的目標,勇敢的作自己,尤其作自己喜歡的事情。現代婦女有許多角色,只有母親一職是旁人無法取代,當然要全力以赴,陪孩子長大,作什麼事情比陪多少時間重要,而且作給孩子看比教他怎麼作還重要。
母親只要努力,只要心中有愛,即便做得不完美,依然是你的孩子獨一無二的媽媽,每個媽媽都可以是,你的孩子在「世界上能找到最好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