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整形外科
3C族群宅在家的運動
久坐對身體不好,大家都知道。但是疫情當中,不是在家上班,就是在線上學習。每個人被迫整天採取坐姿,更糟的是必須宅在家中無法外出,也無法運動。
久坐增加疾病的風險,已知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增強免疫機能,對抗新陳代謝疾病。對於沒有時間運動的電腦族,荷蘭的科學家設計了短時間的飛輪運動。成年男性猛暴的踩飛輪,每天四次,每次一分鐘,連續六星期與不作運動的對照組比較,運動組的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都有下降,但是停止運動,血脂又會回升。血中有一個成份,能夠促進三酸甘油脂與低密度膽固醇的代謝,運動之後肌肉會增加該成份的分泌。科學家的結論是運動不一定要去戶外,也不一定要長時間,只要肯作就會有效果。
疫情期間宅在家裏的3C族群,可以每小時起身作任何劇烈運動一至三分鐘,例如跳繩、僵屍操、原地跑步…等等,重要的是身體允許的範圍,動作儘量加大加快,讓心跳加速,呼吸有點喘的程度最好。
其中跳繩或原地跑步可能有年齡、體力、地點等等限制,至於僵屍操是原地踏步,搖晃雙手,身體放鬆像小孩耍賴一般抖動上半身,不拘年齡、體力、地點,而且可以一邊工作一邊運動。60秒僵屍操等於走路10分鐘,既能運動又能放鬆身體,是很好的選擇。
我們常說小兵立大功,短時間爆炸性的強烈運動,很值得推薦給疫情期間須長期盯電腦的人參考。
眼鏡到底要不要整天戴
華人認為戴眼鏡像四眼田雞,婦女為了愛美,一般避免戴眼鏡。視力有問題的人,是否要戴眼鏡,眼科醫師認為要看個人的需要。如果視力有0.5以上,日常生活看得清楚,沒有不方便,不是非戴眼鏡不可。但是如果覺得戴眼鏡才看得清楚,比如開車、看電視、看公車、走路等等,那就需要戴著眼鏡比較安全。美國人的駕照有註明視力需不需要戴眼鏡,如果駕照上註明需戴眼鏡,被警察攔下來時沒有戴,就是交通違規。台灣駕照視力的標準是二眼裸視0.6,單眼0.5或矯正視力二眼0.8,單眼0.6以上,可見擁有上述的視力才是交通安全的最低標準。台灣駕照上沒有註記,作者的觀察,有些愛美的人不肯戴眼鏡,以不良的視力走路,騎摩托車,甚至開車,實在有夠危險!
新冠病毒疫情變化,街上每個人都依規定戴上口罩,除了打疫苗,大家還想知道如何避免得到感染。有一篇刊在美國眼科學雜誌的文章值得考慮要不要戴眼鏡。中國大陸的醫師統計蘇州醫院重症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需要整天戴眼鏡的比率是6%,而該區域同年齡層需要整天戴眼鏡的比率是30%,論文引述2015的它篇報告,學生聽課一小時,平均會摸眼、鼻、口(或其他臉部)十次,推論整天戴眼鏡的人雖然無法有面罩或護目鏡隔離眼睛的效果,但是能部份阻絕飛沫或是帶菌雙手揉眼睛,減少經由眼結膜感染病毒的風險。
此篇論文的美國評論家雖然認為戴眼鏡的人較少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有其它原因,例如戴眼鏡的人社經地位、教育、健康資訊較好等等,在台灣疫情緊張之際,仍值得需要戴眼鏡卻不肯戴眼鏡的人仕參考。
皮膚是如何變老的
老年人的皮膚斑點、暗沈、皺紋、乾燥。有的老人皮膚薄如蟬翼,容易受傷。皮膚是如何變老的呢?!
皮膚分為真皮層及表皮層,表皮層的最外層是角質層,年輕人角質細胞28天代謝,老人42天才會代謝,所以角質層變薄,加上剝脫不良,局部堆積形成老人斑,表面不平使光線的反射不均勻,顏色暗沈。而自然保濕因子運作障礙,年輕人到國外,三天就適應當地的乾燥環境,老人可能一星期才能調整。皮膚的天然保濕成份(脂肪,膽固醇,神經醯胺)年齡增加,分泌減少(服用降血脂的藥,或是高血壓、高血糖等也會影響),皮膚變乾產生皺紋及皮屑。
年齡增加,最大的變化在真皮層,年輕的皮膚,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形狀劃一,排列整齊。老化的皮膚,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分段、變胖、交叉、連結,一片錯亂,失去彈性及延展度。而且纖維母細胞產生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變少,無法修復本身結構的改變。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原本由降解酶分解代謝。陽光的紫外線會加速降解酶的作用。長期曝晒的人,真皮層厚度減少20-80%。斷裂的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構成「薄如蟬翼」的老皮膚。
了解皮膚老化的機轉之後,我們該如何照顧呢:
- 注意健康以及營養:皮膚的狀況與全身健康有關。自然保濕因子是蛋白質,保濕成份是脂肪、膽固醇、神經醯胺,均衡的營養很重要。
- 避免陽光曝晒:老人的四肢最好以棉質衣物覆蓋。
- 避免過度清洗:老人油脂減少,容易秋冬搔癢,應該避免過度清洗。
- 問題處理:老人皮膚容易受傷,也容易長疣、痣、老人斑、粉瘤,儘早處理,可以避免併發症。
醫美手術如何快速恢復
割雙眼皮、除眼袋、隆鼻、拉臉,很多人想嘗試,最大的挑戰卻是無法渡過術後的腫脹。重大手術的術後加速康復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已行之有年。例如波士頓的報告可以減少2.2天的住院日數,並將術後感染率從63%降至15%。
將其原則使用於醫美手術,亦能縮短恢復期,臉部手術三天能見人,七天能參加喜宴。術後想要加速康復,術前就該作準備,包括:
- 術前二星期開始多吃蛋白質,提升癒合能力。
- 術前每天運動30分鐘訓練肌肉,肌肉負責貯存蛋白質,並提高免疫力。
- 控制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血糖。
- 注意凝血機轉,預防血栓的相關藥物,保健食品、維他命等等需遵醫囑暫停。
- 術前的晚上以及當天早上以醫療級清潔劑洗潔手術區域。
- 飢餓及缺水使人衰弱,全身麻醉術前還是要禁食八小時,但是直到術前二小時還可補充透明飲料(例如糖水),以避免術中使用大量點滴增加腫脹。
- 術前及術中充份保暖,可以降低感染。
- 使用足夠的止痛藥,舒緩恢復期。
- 預防術後暈眩及嘔吐,可以減少臉部腫脹。
- 儘早恢復正常進食並補充蛋白質。
- 避免臥休,儘早恢復正常生活;並開始運動。
無論何種治療,快速恢復能避免心理壓力,降低家人憂慮,減少請假天數,恢復社交生活,值得愛美者注意。
受傷之後,如何預防疤痕
丁先生週末去河堤步道騎自行車,一不小心摔了下來,上下唇犁田,,旁邊的路人好心拿面速力達姆替他塗。
陳小弟在學校跟同學玩耍,同學拿著美工刀,不小心在陳小弟臉上劃了一刀,當場血流滿地。
受傷瞬間的護理,主要是保持清潔,加壓止血。塗麻油或面速力達姆,可能增加感染,至於優碘、消炎藥膏也非必須。簡單的傷口,八小時內就醫就可;大面積的深層傷口當然要掛急診。
皮肉有傷一定會有疤,重要的是讓疤痕接近肉色,而且表面平滑,外觀不明顯。有的人體質容易長疤,參考手臂卡介苗的疤痕,就可了解。某些部位例如身體正中央、臀部、四肢,相對容易留疤。受傷的原因也有影響,刀傷就比撞傷預後良好。
傷口該如何預防形成疤痕呢?疤痕形成與傷口癒合過程的發炎反應有關,預防疤痕最重要的是加速傷口癒合,必須管控感染,去除異物,逐層縫合,引流血腫。傳統擦傷結痂,長痂皮就不處理會延遲癒合。正確作法是積極清創,加速傷口癒合。
市面上有許多種敷料,包括人工皮、含銀敷料、紗布等等,用對敷料就像替傷口找到遮蔽,有利復原。傷口癒合需要自我修護。這段時間務必正常生活並補充蛋白質,如果有不利健康狀況,例如高血壓、高血糖、貧血、營養不良等等須同時治療。
傷口完全癒合之後,疤痕體質以及容易長疤的部位須注意,局部加壓,使用透氣膠布、矽膠藥膏、矽膠片等等,如果有必要可以加上雷射治療,控制疤痕。
以上的案例,丁先生的唇部經過清創護理,陳小弟的傷口經過縫合及Z字成形術,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