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整形外科

聯合整形外科

素蘭是鄉下的孩子,初中畢業之後來台北打拚,自己經營服飾店,客人很多,整天忙碌,沒時間生病。

素蘭55歲時,右手無法舉高,到復健科治療,幾個月之後偏頭痛合併暈眩及嘔吐。先是在神經科拿藥,一年後又因心悸在內科檢查。素蘭繼續跑醫院,醫師又說她更年期,可以補充女性荷爾蒙。但因素蘭的姊姊有乳癌,素蘭不敢冒風險用荷爾蒙。其實,醫師給的藥,她覺得都沒有效。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她的症狀愈來愈多:她容易疲累,沒有食慾,全身痠痛……。接著,另一位醫師說她甲狀腺功能低下……

一個偶然的機會,素蘭參加健身俱樂部,有個帥哥教練說服她參加課程,素蘭應付式的上了幾堂課之後,整個人忽然活了過來。她學習練腹肌,學習補充蛋白質,強化肌肉……。結果,她不但重拾年輕的身材,更重要的是素蘭運動之後,擺脫所有的病痛。

保貴是科學園區的電子工程師。父親有糖尿病,晚年歷經洗腎、截肢、中風等病史。保貴42歲時被診斷為糖尿病,須注射胰島素。保貴不希望自己走上父親的路。他聽醫師的建議,控制飲食,減掉5%的體重。每天上班前快走一小時,半年後他不必再注射胰島素,只要口服一顆降血糖藥,血糖就可以維持正常。保貴遺憾自己太晚知道運動的好處,他認為自己如果年輕時就運動,應該就不會得到糖尿病。

我的經驗是,運動治百病。我身邊的朋友,有人是憂鬱症,需要服藥,靠著每天跳舞,終能停掉精神科藥物。也有氣喘、便祕、失眠、脂肪肝等病人,接觸運動之後,治好痼疾。

運動有什麼神奇呢?!故事該從遠古人類說起。人體的構造是為了生存而設計,原始人類必須覓食,非洲坦尚尼亞有一個族群,現在還過著打獵撿果實的日子。科學家精算他們的活動,發現他們上坡下坡出出入入,每天有多於二小時的中度活動、四小時的輕度活動。這個報告解釋了人類不動就容易生病的原因。人體與汽車類似,需要活動才能維持功能。汽車長期停放會故障,人類久坐辦公室容易得病。

運動有許多好處。美國哈佛大學肯莫教授說:「運動是本世紀發現的最佳良藥,它無論在任何疾病的療效都勝過傳統的處方;只有心臟衰竭的治療,輸給利尿劑!」

運動包括有氧、肌力、伸展及平衡。每個人作什麼運動,可以隨自己的方便選擇。根據統計,台灣人規律運動人口,只有三成左右。運動項目為散步、慢跑、騎腳踏車、籃球、爬山、健走等等。現代人常患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等新陳代謝疾病,又稱生活習慣病,其實與「不動」有關。您的病痛無法醫治嗎?不妨試試運動吧!

 

週三, 10 七月 2024 00:43

愛漂亮才不會老

麗蓉從小就不是美女,除了丈夫以外沒人誇她漂亮,丈夫很帥,兒子女兒崇拜父親,常笑麗蓉不會打扮,沒有品味,麗蓉對自己沒有信心。

麗蓉在公家機關服務,外貌沒列入考核,同事都很撲拙。麗蓉一向直髮,素顏,襯衫,裙子,心態上塗粉抹口紅這類事情會損傷她的專業形象。

麗蓉60歲退休,中午在學校附近指揮交通,晚上騎腳踏車巡守社區。她的穿著更是隨便,經常七分褲,T裇,拖鞋出門。坐慣辦公室不耐風吹日曬吧!麗蓉掉髮,臉上長斑,皺紋也增加了許多!女兒買漂亮的衣服給她,麗蓉放在衣櫃裏,她的口頭襌是:「老了,舒服最重要。」麗蓉與丈夫去菜市場,不認識的菜販常以為丈夫是她的兒子,丈夫沒說什麼,麗蓉卻發現丈夫逐漸不喜歡跟她出門!

麗蓉63歲時,國小同學籌備畢業50周年同學會,麗蓉在竹東的小鎮長大。同學彼此熟悉,感情很好,有個男同學叫做孔國慶是外省人,三年級才轉學進來,坐在麗蓉隔壁,腼腆的國慶高高瘦瘦的,父親在省政府任職,家教很好,與鄉下黝黑的野孩子不同。二個人同班四年,麗蓉是「小老師」,國慶是「部下」,二小無猜整天黏在一起,小學畢業,國慶隨父親搬到台北,出國留學之後定居美國,逐漸失去連絡。

籌備會的同學說國慶已報名參加,還問起麗蓉,麗蓉以為自己心如止水,這時卻發現體內荷爾蒙沒有枯竭。她渴望參加同學會,又不想嚇人,所以開始注意外表,看到鏡子裏的眼袋與老人斑,毫不遲疑找了整形外科處理。手術很成功,麗蓉臉變年青,她穿上女兒送的洋裝,很久沒有正眼看她的丈夫,居然開口稱讚。

麗蓉為了搭配洋裝,換穿高跟鞋,走路須提起腳跟,抬頭挺胸,原本脖子往前佝僂彎腰的老婦人,已然變成搖曳生姿的美女!

改變造型的麗蓉出門,常受人稱讚,她開始關心外表,注意自己的身形。買了帽子及髮片裝飾頭頂,化個淡妝,防晒兼美觀,每天運動維持身材,注意營養,注意流行……。

同學會如期舉行,開朗,明亮,自信,歡愉的麗蓉吸引了眾多目光,同學會後國慶邀麗蓉同遊內灣,二個人共度了愉快的時光,相約明年再見!

華人文化主張老就該有老的樣子;西洋傳統卻鼓勵妝扮;法國甚至有報告指出畫眼影的女人失智率較低。筆者是整形外科醫師,我的一個70歲病人,很愛漂亮,她與獨子同住,兒子不喜歡母親搞怪。割眼袋需瞞著兒子,拉臉需趁兒子出國,平常出門的花俏衣服與誇張裝飾,都需藏在購物袋攜出家門再更換。母親老年得了癌症,化療期間不愛漂亮,形容枯槁,嚇到兒子。好不容易母親恢復體力,想要作微整,兒子全力支持,不但出錢還負責接送,他說現在才了解母親愛漂亮是兒子的福氣!

根據報導台北市110歲老人林黃玉珍長壽秘訣正是愛漂亮。每天塗粉抹腮紅;大陸也有百歲老人,長壽秘訣是每天照鏡子。俗話說:人可以老,不可以殘;三分人,七分妝,每個人都可以青春美麗,愛漂亮沒有終點,愛漂亮才不會老。

週三, 10 七月 2024 00:43

身上肥肉的秘密

雪美從小就是廋子,一生沒有胖過!她42歲時,162公分,50公斤。雪美對食物有狂熱,常看她在揪人團購。每回公司聚餐雪美總是最後放下筷子,她愛吃肉,愛喝酒,愛甜點,什麼都吃,而且吃很多,卻不會長肉,怎麼吃都不會胖。同事雅玲165公分,74公斤,與雪美相比,一個太胖,一個太瘦。胖的減不下來,瘦的吃不肥,大家以為體檢結果胖的應該很多紅字,瘦的應該全部正常。奇怪的是雅玲體檢報告正常,雪美的體檢報告顯示前期糖尿病,血壓高,膽固醇高,尿酸高,三酸甘油脂高。公司的人被這二個健檢結果搞迷糊;不知道該不該減肥了!

從前的人類靠打獵或耕種過日子,很多時候沒有食物,身上有肥肉的人因為脂肪提供能源;渡過危機,對於演化來說,肥肉是優良基因,會被選擇性的保留下來。時至今日,食物儲存不是問題;人類為了衣著、社交、運動,不需要身上隨時帶著貯備能源,去掉身上的肥肉成為本世紀人類共同語言。

之前的觀念認為胖子容易中風、高血壓、高血脂、心肌梗塞,所以每個人都該減肥,控制身材等於照顧健康,身上有肥肉就像家裏有垃圾是一種恥辱!瘦等於健康,等於美的觀念氾濫,大家拼命減肥。作者碰過國小六年級的女學生,先天馬褲腿,想要變瘦,每天只吃一頓飯,弄壞身體的案例。

梨型女人的脂肪在屁股及大腿,蘋果型女人在腹部(大部份是內臟脂肪)。我們的祖先早就知道梨型的女人比蘋果型的女人健康,基因決定一個人皮下肥肉的分佈以及體積,科學家觀察健康的胖子與新陳代謝疾病的瘦子,發現身上肥肉的秘密。
人類由食物得到的多餘卡路里,以脂肪的方式儲存於肥肉組織。食物的卡路里多到皮下肥肉無法容納時,脂肪會四處囤積,在心臟血管就造成心肌梗塞或中風;在肝臟就造成脂肪肝;在胰臟就造成糖尿病!
以上疾病如果減掉5%體重往往可以改善。原因就是游離的脂肪被消耗,器官恢復健康。

肥肉指的是三層肉的肥油部份,由纖維中隔與脂肪細胞構成。脂肪細胞滿載脂肪與清空時的體積之比是100比1,是人體裏面彈性最大的細胞。肥肉是身體的貯備能源,原始設計肥肉就該有足夠的脂肪。胖的人如果脂肪只是在皮下肥肉,其實很健康,胖的人減肥,肥肉的脂肪含量下降,細胞會分泌〝瘦素〞,使大腦有肌餓的感覺,促進食慾,胖子不容易減肥,原因可能在這裏。

至於雪美愛吃又不胖,可能也與皮下肥肉有關,雪美的瘦是由於先天欠缺皮下肥肉,脂肪組織無法飽和,瘦素很高,永遠在飢餓狀態,吃進去的剩餘卡路里不能儲存在皮下肥肉;變成游離脂肪,阻礙血管、胰臟、肝臟等等的功能,使得雪美的體檢數字不正常!雅玲雖然胖,脂肪儲存在皮下,不會影響健康。

過去的醫學研究忽略皮下肥肉,近年來發現皮下肥肉藏有豐富的幹細胞,而減肥醫學的觀察,皮下肥肉可能掌控人類肥、瘦甚至新陳代謝疾病的秘密。

雅玲印象中自己沒有瘦過,她外表很壯,身手靈敏。從小到大,沒有男生敢欺負她。大學時班上演話劇,雅玲被安排飾演虎背熊腰的唐太宗,照片看起來霸氣十足。雅玲40歲時165公分70公斤,她是公司的小領導,學問好,點子多,脾氣棒,人人稱讚。

當時公司的同事流行減肥,早上快走,中午吃素,週末跑馬拉松,大家都瘦了一圈。雅玲也跟著奔波,忙了一年,瘦成58公斤,原本壯碩的雅玲,變成長腿細腰的美人。有一天她穿洋裝,婀娜多姿的樣子連打工的小弟都稱讚!

減肥後的雅玲上班時沒有力氣,需要喝飲料或是吃餅乾。她常躲在飲水間吃零食,衣服愈穿愈寬。體重上升到72公斤,雅玲警覺不能繼續下去,重新花了一年的時間減到60公斤,維持了幾個月;公司常派她出差;一不注意,雅玲復胖,而且變成74公斤!

近幾年,健康的觀念進步,體重管控變成全民運動。每個公司都可能有像雅玲這樣,認真減肥,體重下降之後無法維持,愈減愈胖的例子。美國數年前有個電視節目號召觀眾半年內減肥,減掉最多體重的人得獎,共有16位得獎人,第一名減掉108公斤,六年後追蹤,只有一個人能夠維持成果,其餘得獎者全部復胖,而且體重超過減肥前的數字,澳洲國家衛生院的研究則證實短時間或長時間減掉相同體重(15%),對於日後復胖率沒有差別,短時間減重受試者達成率較高,長時間減重受試者容易放棄!減重之後三年的追蹤;204位受試者幾乎每一位都復胖。

減肥之後體重困難控制,甚至會比減肥前更重(俗稱溜溜球效應)。因為身體對於體重有自我調控機制,遇到飢荒(或是減肥)會降低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率指的是一個人躺著不動;由於身體的運轉例如心臟跳動;呼吸;腸胃蠕動等等消耗的熱量。以雅玲為例,基礎代謝率約是1436大卡;其它活動消耗約是400-600大卡。雅玲一天攝取超過2000卡的食物就會增胖。從以上數字看來基礎代謝率對於體重控制有關鍵性的角色。美國的報告,減肥之後,基礎代謝率可能減掉30%(每天減少400卡左右),減肥之後如果沒有好好監控,很困難維持體重。

坊間宣稱重量訓練,使脂肪變肌肉,靠肌肉增加新陳代謝,睡覺也可以減肥,其實沒有科學根據。重量訓練無論多麼努力,平均可增加二公斤的肌肉,這些肌肉與身上肌肉相比並不多,而且肌肉不是24小時在動,二公斤肌肉一天平均消耗24卡(大約一顆方糖的卡路里),對於減重幫助不大。

減肥有許多方法,只靠運動減肥,容易飢餓並促進食慾,隨便一吃就過量;運動消耗卡路里困難;食物增加卡路里容易;減肥效果不好。

單純節食減肥,尤其減掉10%體重之後,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基礎代謝率下降;活動的卡路里消耗也下降;一段時間之後雖然節食;與身體節能減少消耗比較,卡路里還是過剩,容易復胖。

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高血壓等等疾病,如果合併肥胖,醫師常會建議減掉5%體重,到底專家建議如何減肥並維持體重呢?
1. 可以試試各種減肥方法;但是要保持警戒
2. 記錄並注意體重
3. 了解食物的卡路里;知道自己吃了什麼以及吃了多少
4. 養成運動的習慣
5. 忍住飢餓及對食物的狂熱
6. 每次只作少量減肥會比巨量減肥容易維持體重

週三, 10 七月 2024 00:43

不坐輪椅,拒絕失智

羅東的林媽媽73歲時丈夫過世,一個人住在老家。她清晨在公園練外丹功,平常自己煮飯,打掃,洗衣服,每天的開銷是一百元。

林媽媽懂護理,平常在廟裏幫忙量血壓兼解籤詩。丈夫留給她的財產,她用來提供清寒子弟學費、偏鄉發放白米、孤單老人送餐……。子女過年過節給她的紅包也被捐出,子女抱怨時她卻回答:「鄉下可憐的人很多吔!」

林媽媽大眼睛、高鼻子、白皮膚,年輕時是羅東的美女,年紀大了,更顯尊貴而高雅。羅東鎮上人多認識她,常有人說她像觀世音菩薩。

林媽媽喜歡烹飪,喜歡編織,喜歡旅遊。經常單身參加旅遊團,她的腳力很好,走路的行程她往往第一個抵達。

85歲時,林媽媽走路會喘,醫師診斷主動脈瓣膜狹窄,心臟肥大,建議縮小活動範圍以及活動尺度。林媽媽在醫師面前乖乖允諾,離開診間樓梯照爬,運動照作。媳婦看她喘得很辛苦,替她找了一部電動輪椅,林媽媽氣得幾天不跟媳婦說話。她認為,被認識的人看到她坐輪椅沒面子,而且腳沒問題,為什麼要坐輪椅?!

不坐輪椅的林媽媽,喘得很厲害,呼吸聲大到搭電梯時,全電梯的人都能聽見。多走幾步路心臟會痛,路程較長時她會搭計程車,短程依然自己慢慢走,照常過她的日子。直到九十歲的一個清晨,在睡夢中安詳往生。

台北的林媽媽日據時代大學畢業,擅長建築與投資,執行力很強。

林媽媽的家族有失智傾向,開始的症狀是懷疑別人偷東西,接著記不住事情,到後來無法自理生活。林媽媽努力預防失智,從年輕就養成按照時鐘生活的習慣。

她了解運動、飲食、學習及用腦可以預防失智。原本打高爾夫球的她,六十五歲才學游泳,每天運動。持續學習;學過英文,日文俳句,美術史等等。她也努力用腦,每天晚上記帳,訓練回想。

林媽媽60歲發現自己不是在找鑰匙,就是在找珠寶。她重新整理住家,必需品放在明顯的固定位置,貴重物品存保管箱,房間及抽屜不上鎖,衣服皮包鞋子減到最少,過著簡單的生活。她70歲開始容易忘記,買了漂亮的義大利皮包,整天斜背在身上,皮包內放了記事簿,裏面密密麻麻寫了一堆資料。與人約會的時間用紅筆圈起來;待辦事項用大字書寫;連買東西的價錢都有紀錄。

77歲丈夫過世,氣喘經常發作。腦筋明顯變差,她可能博覽群書,加上見多識廣,沒人察覺異樣。80歲時,我陪她去日本旅遊,她矯正導遊的日本歷史。同團中年輕太太問她怎麼管丈夫,她回答先管好自己。智慧的談話,同團的人個個讚服。

那時候的她,其實已經失智,住在旅館的一個晚上,我醒來發現她不在床上,四處找尋,她居然坐在樓梯間,抱怨著好累。

旅遊回來一個月後的某個早晨,林媽媽吃完早餐,梳妝完畢,從座椅上摔下來,漂漂亮亮的與世長辭。

我自己是典型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書呆子,小學就惡補,遇事不知變通。即將步入「老年」卻不知道自己能作什麼與該作什麼。文章裏面羅東的林媽媽是我的婆婆;台北的林媽媽是我的母親。最近追述她們的一生,恍然大悟,二位母親沒有偉大的理論,但是不坐輪椅,拒絕失智,不就是最棒的抗衰老宣言嗎。

第 48 頁,共 12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