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整形外科
五招告別便秘
上了年紀的人容易便秘,根據統計1/4男性,1/3女性有這種困擾!如果是生病住院的老人便秘比率更高達75%。
正常的人一天解便一至二次或是二天解便一次,統計學上一周解便小於三次定義為便秘。便秘並不是老化的正常現象,但是老人因為食量減少、飲水減少,牙齒或咀嚼功能不良,食物纖維減少,大腸通過時間延長。如果有多重疾病或多重用藥,更可能便秘。
便秘影響生活品質,也是身體不適的常見原因,尤其長期便秘,糞便受細菌作用,產生大量甲烷及氫氣。臭屁體積可能高達5公升(5000cc),腸子膨脹,腹內壓升高,下腔靜脈迴流受阻,內分泌失調,新陳代謝紊亂,也難怪台灣俗諺會說「膨肚短命」了!
許多老人習慣性吃瀉藥或是定期自己灌腸,以這種方法對抗便祕可能變成依賴,藥物用久不一定有效,以下建議簡單的方法可以輕鬆告別便秘(如果身體有特殊狀況需先與醫師諮商):
(一)運動:例如一天一萬步,運動可以促進腸蠕動。
(二)趴睡:趴睡讓小腸受壓蠕動,建議每天趴睡10分鐘。
(三)每晚至少空腹八小時:所謂「胃大腸反射」是指食物入胃促進大腸蠕動,我們如果常吃零食,「胃大腸反射」變弱,建議每晚至少空腹八小時,早上起床或早餐後有便意,固定時間上廁所
(四)多喝水:水分可以避免糞便乾燥結粒,堵塞腸道;多喝水的目標是每公斤體重每分鐘尿量至少1c.c.
(五)多纖維:台灣盛產蔬菜及水果,例如香蕉、木瓜、地瓜、芒果等等,都富含纖維而且適合老人食用
總之,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如能每天固定排便,肚子輕輕鬆鬆,身體就沒有負擔!
104年1月27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69158
老人可以很性福
我在美國旅遊時,看過一篇雜誌報導各個國家人民的性生活頻率,北歐人最高,義大利、法國等拉丁民旅次之,愛看A片的日本人殿後,那個統計未提及台灣。美國人二十幾歲時每年111次,年齡每增加10歲,性生活頻度會下降20%,也就是說老人的性生活頻率很低。華人的老者多道貌岸然,德高望重,想像中應該沒有性生活。
我的觀念在10年前改變,一個68歲的球友,妻子過世,託我替他找伴,我推薦一位52歲的餐廳女老板,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就來電,常一起出遊,我以為媒人禮穩賺了。二個月之後,球友一個人來找我,他說很遺憾,但是已決定分手,原因是性生活不合。球友說女人30歲喪夫,「太久沒用」,加上停經,每次都有困難…。講了一長串,我還沒聽懂球友居然開口怪我,他還很健康,為什麼介紹一個停經的給他。愣在那裏的我,不知該怎麼回答。
那次的教育之後,我發現老人分兩種;有性與無性,二者之間並非以年齡為界:
一位50歲的家庭主婦說,她家房子很大,有前門及後門,為了防止小偷,她與丈夫一人睡前面,一人睡後面互不干擾。另一位60歲的阿嬤說丈夫在高雄,她替女兒帶孫子住台北,「老了!沒那種念頭了。」,也有一位65歲的阿嬤與丈夫同房不同床,但是作「家人」很久了。
老男人呢?!如果口頭訪問的話,每個男人都很行,打高爾夫球的人說自己開球又直又遠,推桿神準,一桿進洞,有個80歲的球友說他二腳走三腳勇,旁邊45歲的年輕小伙子感嘆,為什麼自己年紀輕輕卻技不如人。
我原本以為這些老男人只剩一張嘴,元旦連假前,一位82歲的男人來除眼袋,他在病歷使用藥物欄填寫著每周用一次威而鋼。另一位78歲的老闆作了微整形之後,問我隔天可以作愛嗎?哇!這些阿公好勇!
正常的性生活可以協調人體各種機能,是健康必備的標誌之一。以往的觀念認為老年人不需要性生活,根據報導,南台灣65-96歲平均72歲的老人,61.5%老人仍有性生活,其中男性71%,女性42.9%。老人主動而積極的性生活,對其身心健康和幸福愉悅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性慾受創壓制或無法滿足,不但身體受到傷害也會因而悲觀及失望。醫學上對性事活躍的老年人,建議給予肯定與支持,對性有障礙的提供治療與指導。可見老年人可以且應當保有滿足的性生活。
104年1月20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54675
視力夠亮 生活才靚
玉雲60歲,在公司做會計,最近員工旅遊,洗出來的照片她每張都瞇著眼、眼尾下垂,一付無精打采的樣子。玉雲認為,是年紀大眼皮才會掉下來,想做眼皮整形。
正好有位年輕同事也想割雙眼皮,玉雲便騎摩托車載同事到診所,她們被安排先作視力測試。結果同事的視力左邊1.2、右邊1.5很正常,輪到玉雲時,她只能看到視力表上最大的字,其他全指不出缺口方向,視力只有0.1。
同事被檢查結果嚇到,當場告訴玉雲看完門診,會自己搭公車,不敢再坐玉雲的摩托車。我問玉雲為什麼視力只有0.1卻沒發現,她說以為只有輕度近視,難怪朋友擦身而過,若對方不出聲,玉雲就認不出人,常被誤會高傲、不愛理人。
有一回她開車走高速公路,因為看不清標示,到了交流道出口臨時變換車道,結果發生車禍車子撞壞,從此改騎摩托車。
玉雲問我眼皮整形後,如何預防再下垂;我說視力正確、不必瞇物,眼皮就不容易鬆弛。玉雲沒想到,原來是長期瞇眼調焦距,累壞眼皮了。
麗卿的左上唇有一塊10元硬幣大小的老人斑,來找我作雷射除斑,結果檢查時意外發現右眼視力1.0,左眼視力卻幾全喪失,我問她為何沒發覺,她很可愛的告訴我:「林醫師,你遮住右眼,我的左眼才會看不見啊!」我替麗卿雷射老人斑後請她看眼科,原來她左眼白內障,手術後左眼視力完全恢復。
據眼科醫師說,眼睛是全身最累最辛苦的部位,上班時盯電腦,下班如果又盯電視,身體可以懶洋洋躺臥沙發,眼睛卻一刻不得閒。眼睛長期疲憊,加上光線、自由基等使眼睛老化,除了屈光不正,還會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眼中風…,讓視力受損。
任何原因的視力障礙都會影響老人的生活,例如看字吃力會不喜歡閱讀、不愛看電視、無法操作手機,讓接收外界資訊的管道減少;視力模糊、視野限縮甚至視物扭曲,會認人不清,也容易摔跤、行動遲鈍,造成人際關係退縮,增加衰老及失智風險。
醫學進步,許多眼科疾病只要早期發現,都能治療,建議每個人都要定期作視力檢測,好好保護眼睛,視力正常,人生才能多采多姿!
104年01月13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39524
提攜後輩 生活中發現成就感
提攜後輩 生活中發現成就感
林媽媽90歲,她長期高血壓造成主動脈瓣膜狹窄,心臟肥大,肺積水,有心臟衰竭的現像,醫師建議作開心手術,更換瓣膜,改善生活品質,林媽媽及家屬考慮手術風險與併發症,決定接受目前的狀況,靠藥物控制,採取保守治療。
林媽媽平時有點喘,走路更喘,媳婦買了一台輪椅,希望能推林媽媽去旅遊。林媽媽平時很疼媳婦,見到輪椅,氣得一整天不說話。媳婦不知自己闖了什麼禍,旁敲側擊才了解婆婆年輕時是鎮上出名的美人,她堅持自己走路,維持優雅,不讓左鄰右舍看到自己的衰老!
林媽媽一個月一次去醫院門診拿藥,醫院的教授看她的檢查報告;警告若不手術,隨時可能猝死!請林媽媽減少消耗體力,有狀況立刻掛急診!
林媽媽面對教授,答應乖乖作病人!離開醫院就忘掉生病這回事,她清晨到公園作外丹功,站在她旁邊的朋友看她喘,替她擔心,但是她每天出席,早操隊沒有人敢偷懶!
林媽媽日據時代是女子高等學校畢業,大戰時被派到廣州作護士,丈夫過逝後,長期在鎮上廟裏作義工,負責量血壓,解籤詩,當地人尊稱她「先生娘」,鄉下人有事到廟裏找先生娘,她會教導簡單的照護,如果需要看醫師,她會給些建議,她的兒子在台北上班,習慣每星期打電話問候母親,林媽媽總說自己沒事,話說完吩咐兒子「下星期阿敦伯上台北看病,他不會掛號,你去幫忙!」有一回深更半夜林媽媽打電話給台北的媳婦,媳婦以為婆婆有狀況,驚嚇醒來,結果婆婆是通知隔天有鄰居要來台北作試管嬰兒,要媳婦去作伴!
林媽媽的身體;換成別人可能是「活著等死」;林媽媽卻讓自己的人生活得很有意義!
每個人活著有沒有意義,很難有量化的數據!認為自己人生有意義的人多與貢獻社會,照顧他人(尤其指導晚輩)有關,人生有意義的老人比較有活力,會安排生活,擁有成就感對未來有希望,他們的睡眠品質較佳,長期追蹤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比平均人口少了30%,這群老人縱使生病,比較不會失能也比較不會死亡!
104年01月06月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24484
判斷衰老 不是從年齡
陳家有二個姊妹,大姊80歲,從小活躍外向,雖然早年喪夫,但很堅強,獨立過活,一星期打三次網球,跳二次國標舞,還在社區大學修歷史課程。大姊身材維持得很好,儀態挺拔,穿著時髦,從背面看,會以為是正妹。大姊與兒子同住,兒子不喜歡媽媽打扮得太年輕,常唸她:「什麼年齡就該有那個年齡的樣子!」大姊一些誇張的耳環、髮飾、配件,只得藏在皮包,出了門才戴。大姊最近偷偷去作了拉臉手術,兒子有一天早餐發現媽媽變臉,氣得說她一定謊報年齡,不然醫師怎麼敢替80歲的人手術呢?!
陳家二姊70歲,從小內向,容易鑽牛角尖,二姊夫在外面有小三,二姊得了憂鬱症,整天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呆坐沙發。這兩年,她變得行動緩慢,上厠所自己無法穿脫衣服。白天睡覺,晚上清醒,兒子媳婦來看她,二姊問他們是否沒付管理費,否則為什麼社區守衛不讓她出門。二姊這陣子吃東西易嗆到,還曾經因吸入性肺炎去住院。兒子認為媽媽缺太多顆牙,如願植牙有助咀嚼、食慾增加、補充營養,健康應該會改善。但是安排二姊到醫院檢查後醫院卻說,二姊高齡而且失能又失智,植牙手術有風險,也可能有併發症,請家屬好好考慮。
為什麼80歲的大姊可以拉臉,70歲的二姊不適合植牙呢?傳統的觀念認為高齡者不適合手術。現在由於壽命延長,高齡不等於衰老,臨床檢測衰老程度上除了身體檢查,還有其他測試,例如:
握力:可反映總體的肌肉力量。肌少症的人握力降低,已知肌少症是衰老的重要原因。
走路速度:反映活力,運動控制及協調性。走路需要多個身體系統運作,包括心血管,神經與骨骼肌肉血流,所謂衰老指的正是彎腰駝背,慢慢移動的老人。
認知功能:反映大腦老化程度。
視力、聽力:測試感官功能。
以上測試可以評估高齡者是否衰老或失能、失智。陳家大姊雖然年齡較大,但是身心健康。陳家二姊雖然年齡較小,反有衰老失能、失智現像,醫療適應症,當然有差別。
103年12月30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