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整形外科
跳脫窠臼 成就女兒婚姻
我的同學玉琴年輕失婚,辛苦拉拔女兒長大,女兒很爭氣,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路第一名,醫學院畢業後,在醫學中心作醫師。玉琴以女兒為榮,逢人就誇女兒乖巧,孝順,求人介紹對象。玉琴認為女兒條件優秀,肯定有好姻緣。
女兒有一天告訴玉琴,她有男朋友,並已決定結婚。但男孩家境清寒,國中畢業就從軍作職業軍人,現為士官長。玉琴認為二人各方面相差懸殊,女兒前途堪憂,求我以女醫師的角色給點意見。
我想起幾對身份懸殊的夫妻:
阿益只唸小學,民國60年他作零售,從台北後火車站批內衣,襪子,騎摩托車到彰化鄉下叫賣。麗珠是大戶人家女兒,商專畢業,在台北的土地銀行上班。阿益人矮又瘦小,30歲以前,沒對任何女孩動過念頭,卻在走進銀行看到櫃枱的麗珠時決定娶她為妻。阿益每天到銀行找麗珠存款,存到麗珠答應他的求婚。今年76歲的阿益是台灣有名的棉製業公司董事長,他的腕錶裏珍藏著夫人年輕時的照片。
阿祥初中畢業,學作電焊,他在台南服兵役,每天面著對街大宅站崗,大宅內住著一戶有錢人,阿祥喜歡他們的女兒小杏,一天一封信,說動小杏與他約會。阿祥退伍,二人決定結婚,小杏父母堅決反對。小杏被打且被關在家裏。小杏逃家卻被抓回去。幾次之後,二人公證結婚。如今72歲的阿祥是台灣第一大民營造船事業的董事長;而小杏的藝術鑑賞正是公司品味的推手。
阿國與阿真是台大經濟系的同學,阿真的父親是台中的大地主,阿國是窮僑生。二個人相愛。阿國第一次去台中見岳父,岳父趕他走。阿國以天黑的理由留下來,岳父只好招待晚飯。廣東國語的阿國與閩南語的岳父喝酒,撐了一整晚。天快亮的時候,岳父同意他們的婚事。他們的婚姻美滿,阿國如今是台灣有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入閣,替台灣作了許多建設。
世俗的觀念認為嫁娶時須考慮門戶,財產,專業,高矮,年齡等等。我自己的觀察,跳脫傳統窠臼談戀愛的人,具有勇敢,專注,執著的特質,這些特質正是創業成功與幸福婚姻的秘訣!女醫師嫁什麼對象,沒有一定的準則,女兒既已決定結婚,玉琴應該接納女婿,並給他們誠摯的祝福!
104年04月07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820921
發一張好牌給自己
花枝屬虎,民國39年出生,她上有哥哥,下有弟弟,父親在雲林種田,收入不好,花枝十歲就被送到台北幫佣。她的工作是擦地板,整天跪著,加上營養不良,花枝發育不好,胸部很平。
花枝機敏伶俐,主人疼她,讓她去念夜校,花枝努力上班,賺的錢全部寄回老家,母親用她的錢買房子。送哥哥弟弟去念專科學校。花枝31歲時有對象要結婚,家裏卻傳來哥哥作生意失敗,以房子向銀行抵押貸款,貸款如果不還,房子會被拍賣,花枝毁婚,重新為娘家拚命工作五年才償還貸款。遺憾的是這間花枝付了二次錢買的房子,登記在哥哥名下。
花枝40歲結婚,丈夫是小職員,娘家這時經濟好轉,花枝向娘家要求援助,娘家回答所有資金都投入兄弟的事業。花枝咬牙,自己苦撐,她努力兼差,省吃儉用,繳房貸、繳兒女學費,繳丈夫重機貸款。也許花枝太能幹,丈夫及兒女沒什麼經濟觀念,丈夫玩重機,假日固定出門,兒子女兒不知道母親手頭緊,大學畢業繼續念研究所。作著出國留學夢。
花枝上班的公司,坐在她隔壁的同事27歲,漂亮又未婚,常有愛慕者送花,送禮物。花枝長這麼大,沒有人關心她,每回節日,花枝總盼望自己也會收到驚喜,她幻想家鄉的兄弟感恩她辛勞,會替她作生日,父母後悔沒給她嫁妝,會給她分田產,丈夫心疼她節儉,會送她情人節禮物。兒子女兒會捧康乃馨給她,這些願望從來沒有實現!有一回她向丈夫抱怨,丈夫回答:牌在你手裏,你不發好牌給自己,能怪誰呢?
花枝每天清晨在學校操場快走,她的平胸在更年期之後更是扁塌,胸罩襯著厚厚的墊子,出了汗,襯墊全層濕透,胸前像掛著二塊沒擰乾的抹布,吹到風冷得讓人打噴嚏;花枝恨透了這種身材,下定決心給自己一個禮物,選在65歲生日那天作了隆乳手術。
花枝是典型的台灣戰後嬰兒潮(1946至1964年出生)世代,這個世代因為戰後蕭條,物資缺乏,成長時期生活貧窮,養成吃苦當吃補的個性。隨著戰後嬰兒潮步入老年,體會該對自己好一點,消費市場的年齡正在移動,整形外科以往主要的年齡層集中在20至40歲,2014年的統計大於60歲的整形人數超過低於35歲。美容手術中,大於60歲占31.9%,小於35歲27%,非手術則是大於60歲42.3%,小於35歲16.3%,這種消費年齡層的改變正悄悄的在美容市場帶動一場革命。
104年03月31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807315
銀髮整形盼回春 安全優先
鄒太太82歲,住在養生村,她頭腦清楚行動也方便,一個上班日的早上她打電話給兒子,要他下午載她去診所。鄒太太說,最近老是被問:「九十幾歲了呢?」她覺得心靈很受傷,一定要整形!
不僅於此,陳先生84歲,他50歲時生的兒子要娶媳婦了,不希望自己在婚宴上被當成爺爺,所以要求整形。呂小姐68歲,她是跨國公司的經理,整形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外形與能力都適合她的職位。
以往的整形,形同手術開刀,因而老人與未成年人同屬少數族群。近年來微創手術進步,銀髮族整形率逐年上升,拉臉、拉肚皮、打肉毒、玻尿酸,已經與染髮、植牙、心臟支架、人工關節,並列最夯的抗老化治療了。
為人子女的對於長輩整形的看法常是兩極的,有一派認為鼓勵父母整形可以讓父母逆齡,改善生活品質。另一派認為長輩老了,老人就該有老人的樣子,不需整形。這兩種看法各有立場,重要的是與父母溝通,儘量尊重父母的意見。
醫學專業上,老人可以整形,但是必須注意:
1. 老人適合回春式的整形,不適合變臉式的整形。回春式的整形使老人看起來年輕有精神;變臉式的整形,老人適應困難,週遭親人可能被驚嚇。
2. 老人的整形須以安全為第一考量,並以維護健康為最高原則。老人比較節儉,常以花費作選擇治療的考量,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3. 老人最好有務實的期望。80歲的人整形可以看起來像60歲,但是絕不會像30歲,整形雖然很發達,畢竟不是變魔術,效果有限制。
4. 老人需要誠實報告自己的身體,包括用藥以及過去病史。老人可能以為整形就像染髮,與疾病無關;也可能害怕因疾病被拒絕整形,隱瞞病史是很危險的。
5. 老人術後需要家屬的支持。年輕人整形是希望吸引異性,老人整形渴望年輕人認同,子孫千萬不要裝白目告訴割完眼袋的阿公:「你沒有眼袋變成不慈祥了!」這種冷笑話,對阿公的手術恢復是沒有幫忙的。
104年03月24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785565
內臟肥胖 靠整形無法纖腰
生物學家發現大腦是人類的神經中樞以前,中國文學認為思維來自肚子,成語「心知肚明」;「我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怎麼知道你想的是什麼?」等等可為證明!
中國歷史上,二個大肚子的人很有名,一位是唐朝的安祿山,據說他很胖,肚子大而下垂,影響走路!有一回入朝,唐明皇好奇的問他:「你的肚子那麼大,裡面裝的是什麼?」安祿山答道:「回皇上,臣肚子裝滿對陛下的忠心。」安祿山後來造反,唐明皇丟了皇位,安祿山本人在幾年後被親信在肚皮上殺了一刀,腸肚流出而亡!
宋朝的文人蘇軾(蘇東坡)肚皮也大,有一次跟家中歌伎飲酒,拍著自己的大肚子,問歌伎們說:「你們猜,這肚子裡裝的是什麼?」有人說學問,有人說聰慧,有人說詞彙,蘇東坡最疼的妓兒卻說:「相公肚裡沒有別的,只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腹圍肥胖稱為「危險型肥胖」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關。粗腰肚子大的人,穿衣服不好看,行動不靈敏,膝蓋容易故障,如果肚子減肥變小,變平,變緊,相對胸部前凸,臀部後翹,穿什麼都好看!減肥、運動、控制體重等是最佳的瘦身方法,但是腹部的贅皮及贅油使用以上的方法不會消除。
2014年整形外科的統計;縮減腹圍的拉肚皮手術(第四位)排名超越拉臉手術(第七位);而非手術性的體外超音波等年增35%。
大肚子的原因可以分為:
一、 皮瓣性:肚皮鬆弛與多次懷孕,多胞胎懷孕,巨量減肥等等有關。
二、 脂肪性:有的人是西瓜型,先天脂肪堆積在腹部皮瓣。
三、 內臟性:內臟肥胖包括脂肪肝,肥肚,肥腸,肥網膜,是新陳代謝症候群。
四、 其它原因:包括疾病,身體結構改變等等。
許多懶人希望藉由整形恢復身材,問題是類似安祿山的肚子裝的是內臟肥胖,整形外科幫不上忙,想知道自己肚子裝的是什麼?!最準確的當然是精密儀器檢測,生活裡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粗略區分!如果站著肚子凸出來,平躺時肚子扁下去,很可能是腹部的贅皮贅油,因為身體皮膚前後連結,站著凸出的皮瓣平躺會向二側攤平,肚子會變扁;如果站著肚子凸出來,平躺時肚子高過肋骨,內臟性原因較大,因為腹腔站著或平躺,容量沒什麼改變!
肚皮的原因可以整形,內臟肥胖只能乖乖減肥了!
104年03月17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770559
每天空腹12小時 不易老
小的時候母親常說日本的龍宮童話,大意是說有位心地善良的漁夫叫做浦島太郎,他被大海龜帶到深海龍宮去玩,龍宮裏宛若天堂,浦島太郎不知不覺待了三年,等他想家,大海龜載他回去時,故里人物景象已全非,原來龍宮的三年竟是地上的三百年!
龍宮故事告訴我們生命時鐘有快有慢,最近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與這方面有關,美國聖地牙哥沙克學院發表老鼠實驗,二組老鼠同樣給予高糖、高脂飼料,第一組老鼠一天24小時都可以進食,38周後會變胖而且有新陳代謝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第二組限制一天只有12小時進食,雖然是高糖高脂飼料,老鼠不會肥胖也不會得到新陳代謝疾病。第三組老鼠餵食正常飼料,一天12小時進食,與高糖高脂12小時進食組比較,除了皮下脂肪較少以外,肥胖或健康指數沒有差異。
進食時間過長造成的肥胖與新陳代謝疾病是可逆的,如果一天24小時進食的老鼠,在實驗中途被改成一天12小時進食,其健康會改善,或是一天12小時進食的老鼠每週一天被允許24小時進食(類似人類周末吃宵夜……),其健康仍能維持。
人類的健康狀態由掌管新陳代謝的基因主宰,而此基因受細胞的生命時鐘控制,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地球的律動以「一天」為單位,「一天」是因為太陽光的照射造成白天與黑夜,我們以為細胞的生命時鐘也受陽光影響,每個人的時鐘快慢相同,科學家由這個實驗以及其它報告發現每個人的細胞生命時鐘快慢不同,而且個人的進食時間比陽光還關鍵。
進食時間愈長,細胞的生命時鐘愈快,身體變胖,健康變差,易產生新陳代謝疾病。我們知道宵夜對身體不好,由這個實驗看來太早吃早餐,太晚吃晚餐都不好,理想的第一餐與最後一餐應該距離12個鐘頭,也就是每天有12個鐘頭的空腹,讓腸胃休息。
人類的壽命已知是由染色體末端的端粒控制,所謂細胞的生命時鐘,每個人快慢不同。浦島太郎因為到了龍宮,時鐘變慢,活到三百歲,我們這些無法到龍宮的人,控制自己的進食時間在12個鐘頭,就可以讓生命時鐘變慢。難怪台灣俗諺稱「活多久」叫做「吃多久」,其實很有道理啊!
104年03月10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75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