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整形外科
體悟人生 越老越快樂
阿凱在鄉下開文具店,他以脾氣壞出名,小朋友來租書,租漫畫書的他嫌沒長大,租文藝書的他說沒出息,租武俠書的他說作流氓,小朋友如果還嘴,他會追到外面罵人。
阿凱有四個孩子,全家一起吃飯,阿凱經常碎碎唸,嫌太太的廚藝,不是飯米心沒透,就是白帶魚太小尾,再不然是空心菜太老,沒一次做對。四個孩子不肯好好唸書,讓他失望,他會用皮帶鞭打小孩,之後讓他們面壁罰站。阿凱一星期總有幾個晚上喝醉,站在馬路上罵鎮長,更醉了還會嚎啕大哭。
阿凱六十歲時我去看他,也許是臉上的老花眼鏡吧,阿凱變得很會招呼人,有一個小孩要租一本放在高架上的書,阿凱很耐心的爬上爬下,還要小孩確認是否正確,我問他,為什麼脾氣變好了,他說:「年紀大了!」
阿凱七十五歲時,他的孫子要割雙眼皮,他陪著來找我,阿凱比年輕時氣色還好,我替孫子檢查,他告訴孫子:「阿公看著林醫師長大;你要割雙眼皮,她會多送你一摺變三眼皮。」我被他逗笑了,回說三摺太少;打五摺變五線譜好了,阿凱哈哈大笑。我與阿凱聊到以前對他的印象,他說年輕時太ㄍㄧㄥ,凡事只住一個方向想,現在放鬆,知道如何讓自己與別人快樂了。
這正是所謂「作爸爸比較凶,作阿公沒脾氣」。根據統計,人在二十歲左右最快樂,之後快樂指數下跌,五十歲時到達谷底,隨著年紀增長,快樂指數又增加,到八十五歲時達到最高峰。醫學文獻指出老人比較快樂,與老人的腦部變化有關,但是也與老人累積人生經驗之後體會:
1. 人生的多面像:老人見多識廣,知道世界一直在變,能夠從各個角度看事情並包容不同的意見。
2. 事情沒那麼嚴重:老人累積經驗,知道無論多大的挫折總會過去,不會為了小事焦慮。
3. 自得其樂:快樂與健康一樣是經驗的累積,老人學到讓自己快樂。
4. 認清事實:五十而知天命,老人對生活有務實的期望,容易得到快樂。
103年12月23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597039
擁抱科技 對抗老化
一個50歲的女人,二側臉頰異常凹陷,女人說她補過玻尿酸、聚左旋乳酸,也打過自體脂肪,療效都太短,很快就消失,她要我替她想辦法。我用超音波檢查,臉頰軟組織厚度正常,張嘴看口腔,二側上下大牙全部缺牙,女人說小時愛吃糖,經常蛀牙,大牙被拔掉,我說臉頰凹陷的原因就是缺牙,如果不作植牙就要戴假牙。女人說她從小被牙醫整怕了,她不想戴假牙,不敢植牙,拜託我替她豐頰。
一個60歲的大老闆,印堂皺眉紋很深,像是刻了個「川」字,他固定時間來打肉毒桿菌及玻尿酸,每回都說錢沒問題,要用最好最持久的。大老闆年輕時沒近視,老了因為遠視,看近看遠都有問題。我勸他配一付多焦眼鏡,老闆嫌麻煩,寧願擠眉弄眼來調眼睛焦距,他說上厠所報紙放地上,距離剛剛好,只是低頭久了,最近頸椎出問題。
林太太72歲,聽力有問題,她有助聽器,但嫌助聽器吵,丟在床頭,林太太年輕時很漂亮,她來看我,我在診療室與她大聲談話,常被候診的人認為我們在吵架。
根據醫學文獻,現代人的健康,與1950年代比較,我們年輕了14歲,也就是說我64歲,身體狀況等於我外婆50歲時,如果以生活科技比較,數字更嚇人。外婆住台中,當時台北到台中只有平快車坐,大約要6個鐘頭。現在坐高鐵只須50分鐘。
對健康有幫忙的醫療科技族繁不及備載,活在這個時代,其實是很幸福的!古代韓愈說自己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他如果活在現代,染髮配眼鏡加上牙齒保健,七八十歲照樣一頭黑髮,滿口白牙,且視力清晰。
韓愈的時代,出門只能徒步、騎馬或坐轎子,我們現在有汽車,有高鐵,有飛機,如果放棄對自己有助益的科技輔具,猶如拒絕交通工具堅持徒步旅行,枉費活在當代。
人生的過程有很多學習;包括學穿鞋子、學用筷子、學騎腳踏車等等,學習的過程會有挫折,不適應甚至失敗;對抗老化的科技輔具例如假牙、眼鏡、助聽器等等,需要學習及適應。所以勇敢的擁抱科技,才能成功對抗老化。
103年12月16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487&f_SUB_ID=5197&f_ART_ID=550764
臉頰鬆弛怎改善
年輕人不喜歡皺紋、討厭眼袋,但對年長者而言,臉頰鬆弛才是頭號敵人。臉頰鬆弛使得法令紋變深,甚至呈二條圓弧形,像在嘴巴旁邊寫個括弧;年輕時圓滾的雙頰,下垂變成不討喜的嘴邊肉,造成木偶紋。
臉頰鬆弛嚴重時,木偶紋會變成不規則、多條的魷魚鬚;如再加上雙下巴、火雞脖子;不管年輕時男的多帥、女的多美,臉頰一鬆弛,都會傷腦筋了。
臉部皮膚老化可分內在與外在二種因素:內在又稱年齡性,與年齡增加,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老化有關,先天皮鬆的人容易臉頰鬆弛,先天皮緊的人較能常保青春。外在原因包括紫外線、吸菸、空氣汙染等,過度曝曬會提早老化。
臉頰鬆弛的整形分為手術及非手術,非手術包括電波、音波、肉毒桿菌、填充物等,但只適用於初老者,對嘴邊肉、火雞脖子效果不大,已定型的臉頰鬆弛只能以拉臉手術處理。
依據記載,最早的拉臉手術是1900年左右,方法是以手指捏出多餘臉皮切除後縫合,但老皮沒有彈性,六個月後就會再下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產生大量顏面傷患,戰爭結束後,醫師對顏面傷患重建得到許多知識及技術,拉臉傷口移到耳前及耳後皺褶,強調皮瓣剝離。
2000年後臉部解剖學研究發現:臉頰鬆弛,地心引力不是唯一的因素,與骨頭變形、肌肉肥厚、脂肪移位、筋膜鬆弛等有關。
如果以窗簾比喻臉皮,臉頰鬆弛類似用久的窗簾,最新手術號稱周末拉臉,只作小範圍的皮瓣剝離,拉緊肌筋膜、處理頸擴肌,作用有點像從兩旁將垂墜的窗簾復位,效果好、恢復快、疤痕小,非常受歡迎。
歐美人士比較開放,認為拉臉就像染髮,拉臉被當作退休後的第一件事、給自己的60歲生日禮物,或是領到瞻養費的第一筆開銷…,不但不隱瞞,術後還常開party慶祝。
台灣這幾年拉皮手術快速增加,心理學家認為拉臉與冠狀動脈支架、人工關節手術等類似,都是抗老化的治療。如果有一天,到捷運的敬老座端座一位正妹,你可能要先考慮該不該嗆她,因為隨著拉臉技術普及,外貌已無法判定年齡了!
103年12月09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119130.shtml
老了要學新把戲
整形外科包括顯微手術與顱顏手術,民國68年我在日本東京大學進修顯微手術,教授認為練好手術技巧最重要,他規定一天作三隻老鼠的二側鼠蹊部血管縫合。我在日本待了二個月,每天機械式練習,到後來,頭腦一片空白,縫合技巧果然滾瓜爛熟。
民國71年我到紐約大學進修顱顏手術,指導者是撰寫整形外科教科書的約瑟夫教授。我心想他應該會安排類似的課程。第一次進手術室,教授問我這個手術從前的醫師怎麼作?為什麼現在會這樣作?沒有準備的我,羞愧的被考倒,立刻去圖書館查尋資料,隔天向教授報告。冗長的討論之後,教授交待隔天報告這個疾病的治療,在什麼方面可以有突破性的發展。
教授用這個方法訓練我,他隨便一句話,我就必須在圖書館待數小時,他明顯愛整人,我常常熬夜苦讀,自信滿滿的去上班。他卻說:「喔,這方面你現在搞懂了!」接著說:「大都會博物館中國廳本周在展覽蘇東坡作品,你認識蘇東坡嗎?!」或者「百老匯在演阿根廷『培隆夫人』,你知道她的故事嗎?」或者他最近重讀了基度山恩仇記,問我對書中人物的看法。
我在紐約待了一年;平常日子忙讀書;忙練習動手術;週末忙探訪教授提及的地點及事物,無形之中養成了不停吸收資訊及學習的習慣。
我最近受邀到整形外科醫學會演講,講題是「執業40年之後,我現在採行的手術方法」。驀然回首,發現我現在作的手術都是近幾年的研發,當年在紐約學得的術式,全部不合時宜。如果我從紐約回國之後停止學習,專業上早被淘汰,因而恍然大悟教授為什麼用那麼奇怪的方法教導我,並感謝恩師的啟萌。
老人不用上學,不必上班,被默認可以停止學習。但是老人有幾個狀況要適應,包括生理老化,失去工作角色,配偶死去,收入減少等等。近年來網際網路的特性使得知識的壽命縮短,老人假設60歲退休並停止學習,以之前的經驗應付老化,台灣現在平均壽命到達80歲,二十年的學習空白會造成老人適應不良,阻礙老人繼續參與社會及維持良好人際關係。
我們說老狗學不了新把戲,其實老得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選擇自己喜歡的把戲,從而變得十分偏執。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鼓勵創新,他說創新之前先要放棄使用舊方法。老人需要學習,也還能學習,終身學習可以豐富生命內涵,是成功老化的重點!
103年11月25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88792.shtml
儘早學習獨處
一個65歲的女人小腿被摩托車的排氣管燙傷,她因有糖尿病,血糖沒控制好,小腿傷口困難癒合,女人輾轉來到我的診所。我拆掉紗布,女人就開始哭泣!站在一旁的兒子大聲的說:「醫師還沒碰你,你就哭,傷口不換藥怎麼會好呢?」
女人的傷口屬三度灼傷,皮膚全層壞死,需要清創以及至少三星期的傷口修護。我一面治療,一面吩咐女人,血糖要控制,營養要補充,小腿的血液循環要注意。女人顧著哭,旁邊的兒子說媽媽白天一個人在家,不知道她三餐吃什麼,但是發現她一天吃掉一包零食,有時是巧克力,有時是花生。每回去醫院檢查,血糖,膽固醇都大大超標,調整處方用藥沒有改善,還發現下肢血液循環障礙。
糖尿病的人下肢傷口困難癒合,我勸女人除了照顧傷口,也要控制糖尿病,三餐最好定時定量。
女人哭得更厲害了,她說丈夫早逝,自己在菜市場賣衣服,拉拔三個孩子長大,現在孩子翅膀硬了,一個個離開,她一個人住,一個人吃飯,怎麼煮也不好吃,乾脆不煮,靠電視及零食過日子。女人說年輕時,精力充沛,每天都想早點醒來賺錢,現在卻希望永遠不要醒來,日子太沒意義了!
戰後嬰兒潮(1945至1964出生)的人常被稱為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子女棄養的第一代,故事中的女人有三個孩子,他們為自己的生活奔波,沒時間,沒能力陪伴母親,讓母親必須一個人過日子,所謂「老人獨處」變成現代社會的問題。老人重視親情,盼望家人團聚,一旦獨處,容易發生心理障礙;例如緊張、恐慌、焦慮。醫學研究證實愈早學會獨處的老人,愈長壽而且生活品質愈好。
獨處不是孤獨,獨處是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傳統的老人在家裏等兒女回來孝順。但家人總有離去的一天,工作和同事也不可能常伴身邊。心態要調整,獨處的老人擁有自主權,可以拜訪親友也可以接受探視!獨處可以讀書,寫字畫畫,自酌自飲,靜心品茗,唱歌自娛,獨處打理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的健康,鍛鍊心智,勞動身體,獨處其實比較養生。
俗話說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子孫不管如何孝順,人生到頭來終究要獨自面對,獨處是一種生存技能,最好儘早學習。
103年11月18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737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