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整形外科
銀髮族保健 吃得下最重要
大陳與小陳是兄弟,大陳92歲,小陳90歲,大陳沒什麼積蓄,小陳累積了驚人的財富。
十年前二兄弟幾乎同時間生病,大陳得了直腸癌,手術後肚子旁裝了人工肛門,小陳心肌梗塞作心導管放了二個支架。之後大陳的太太過世,子女都在美國上班,他只能與菲傭相依為命。小陳的太太健在,子女圍繞身旁,小陳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我最近拜訪這兩位親戚,發現事情與想像中不同。小陳住在豪宅,電梯需要刷卡,屋內富麗堂皇,小陳臥在躺椅上,我太久沒來探視了,小陳整個人縮小二個尺寸。大男人體重只剩49公斤,我問他怎麼了,他說醫院檢查除了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以外,一切正常,醫師要他多吃,可是他牙齒不好,硬的咬不動,乾的吞不下,有些食物不好吸收,現在每天最傷腦筋的就是沒有食慾。兒子媳婦花心思買鮑魚、魚趐切丁之後,用果汁機攪碎,弄成低鹽,低油軟狀食物。但小陳說吃起來像餵豬的「餿水」,沒胃口,體重一路下降,體力也日益衰弱。
大陳住在一般公寓,他每天外出散步,身體挺直,氣色很好。我問大陳,太太不在,三餐吃什麼呢?!大陳說菲傭知道他牙齒不好,菜肉都會切碎煮爛,搞得像嬰兒食物,他偶然發現喝啤酒會讓自己有食慾,所以中餐、晚餐各喝一罐啤酒。大陳很得意自己的創意,用英語告訴我啤酒是「Liquid Bread」(液態麪包),還說他年輕時留學德國,發現他們的農人午餐就喝啤酒!
雖然大陳看起來很好,我卻擔心他每天喝啤酒會有副作用,回家查書發現罐裝啤酒350c.c.約18公克的酒精,其中只有12公克的糖,是很好的低卡飲料(125卡),啤酒沒有膽固醇,沒有脂肪,有大量的維他命,纖維以及礦物質,人類肝臟每小時能夠代謝一罐啤酒。如果肝臟健康,沒有痛風,美國老人醫學網站允許男性每天二罐,女性每天一罐啤酒(建議吃過食物再喝啤酒,不可空腹喝酒)。
老年醫學的研究證實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高齡老人由於慢性疾病,飲食常被過分限制,高齡者沒有食慾,咬不碎,吞不進,吸收不佳,容易營養不足或不均衡。老人愛吃的冰淇淋、東坡肉、巧克力不是太甜,大鹹,就是太油,常被列為禁忌。其實飲食控制,預防的是多年之後的疾病,高齡老人營養不足會有立即性的危險,老人能選擇的食物少,飲食規範可以放寬。想吃,愛吃,吃得下,最重要!
104年03月03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739650
別用衰老 掩飾心的冷漠
別用衰老 掩飾心的冷漠
表哥大學時愛上我的同學,同學是我們班的班花。瓜子臉,笑瞇瞇的眼睛,長髮梳成公主頭,男生女生都說她漂亮,表哥與同學交往了四年,二個人整天膩在一起。大學畢業,表哥想與班花同學結婚,姑丈堅決反對。同學因而離開台灣到日本留學並嫁給日本人,表哥傷心欲絕,頹廢了一陣子才娶了父母安排的對象。
表哥對於這段戀情從未忘懷,每回見了我,總要偷偷探詢同學的近況。畢業十年左右吧,我們一起旅遊,有個晚上在日本北海道的涵館住宿,洗了溫泉喝了啤酒,大夥兒在大廳聊天,山腳下涵館的夜景燈光閃爍,我一時說「溜嘴」,告訴表哥,山腳下某一個燈就是同學的家。
表哥慌慌張張想出門去探看,沒注意前面的玻璃門,額頭當場撞傷出血,表哥用情之深,讓我印象深刻。
畢業三十年之後吧,一天下午表哥神祕兮兮的到辦公室找我,告訴我他很困擾,原來是同學搬回台灣,表哥與她約好在餐廳見面,表哥說同學只有名字沒變,整個人都變了,他記憶中愛笑愛哭的美人,變成嚴峻、冷酷的歐巴桑。話題全是自己的病痛,表哥說見面前的熱情一瞬間煙消雲散,飯後表哥送同學去坐車,過十字路口時秒數緊湊,表哥坦白告訴我,他連牽同學手的興致都沒了。
被人嫌棄是所有老人的夢魘!依我的觀察,年輕人嫌棄老人的原因分別是:1.特殊味道,2.外貌醜惡,3.動作慢,4.囉唆,5.愛計較,6.太節儉等等。什麼年齡被嫌老,沒有一定的數字。歡場上班的女人,25歲就被嫌老,但是巨星張小燕年齡是法定老人,收視率長紅;正牌老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員工對他愛戴加感恩,可見年齡不是被嫌棄的主因。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在一場演講中提到「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有一天當我們到達人生終點,需要繳交成績單時,「幫助別人成為更好的人」是評分的標準。老人會被嫌棄是由於我們只關心自己,把衰老當成自私的藉口,以節儉及計較來掩餃對別人的不關心,如果我們學習台東陳樹菊的精神,一生捐款助人,別人只會希望我們長壽,怎麼會嫌棄我們年紀大呢?!
104年02月24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721413
紅包加張小紙條 心意更深重
我的外公是遺腹子,外婆與她的婆婆同住,婆媳經常磨擦,母親看在眼裏,認為婆媳、姑嫂關係是解不開的難題,常說婆婆與媳婦永遠隔著一層肚皮,又舉日本俗諺「一個小姑等於九隻老虎!」,認為媳婦在夫家只能作二等公民。
母親年輕時是豐原的美女,有三個人追求她;母親說她最後會選擇父親,最重要的原因是男方父母早逝,不必侍奉公婆。未婚前,我如果抱怨母親重男輕女,眼裡只有哥哥弟弟,母親就會回答:「這世上最疼你的就是你的親生父母,不相信的話,結婚後看公婆的臉色就知道了!」
丈夫是我的大學同班同學,公婆住羅東,公公嚴肅、婆婆安靜。我謹記母親的教訓,小心經營婆媳關係。兒子女兒未滿兩歲時,醫院派我到日本進修,1月的東京酷寒、物價昂貴,我一個人在外國,想家、想孩子,日子很難過。
有一天接到國際包裹,打開看到裡面是婆婆親手編織的背心及一個紅包,公公還在紅包袋上寫「進修成功!」,婆婆寫「專心進修,我幫你顧家」,美金60元的現鈔用塑膠袋密封,寫著「媳婦靜芸的壓歲錢」。這個包裹當下讓我淚流滿面
,那種感動真的無法形容。
傳統觀念作了媳婦、妻子、母親就該好好持家,我拋夫棄子出國進修,公婆不但沒有責怪,還鼓勵我,給我壓歲錢!我當下許願,不管未來環境如何,我會努力作好媳婦!現在回想起來,公婆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們對待媳婦的方式和別人
不同,我終身感念!
早年過年要發添歲錢給長輩、發壓歲錢給晚輩;現代人過年包紅包,希望長輩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對父母有感念教養的意涵;包紅包給晚輩,則代表喜慶,祝福小孩平安長大、好運連連。如果兒女結婚,紅包則改發給媳婦女婿,歡迎他們進入新的家庭。
過年到了,又是包紅包的日子,網路上許多文章詢問紅包該包多少;大家能接受的約是父母各6000元、爺爺奶奶各2000元,晚輩小的600元、大的1000元。其實紅包是一點心意,不需要跟別人計較,量力而為才是真的。
錢給的再多,都可以花光,紅包裡面不妨放張親手寫的小紙條;錢不會說話,紙條卻能將心底的祝福,具體傳達。對我而言,公婆當年給我的,是最棒的紅包!
104年02月17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714023
小酌一杯 百憂解
我的外公與外婆感情很好,民國44年外公腎結石併發尿毒症過世,53歲的外婆哀傷得近乎崩潰,她一個人住豐原,母親把5歲的我送回娘家與外婆作伴。
外婆家非常的大,外公在的時候,客人川流不息,外公走了,一個大宅只剩外婆與我。外婆每天整理外公的遺物, 賭物思人,整理衣服的時候哭,整理文件的時候也哭,5歲的我跟著一起哭,日子好悽慘。
外婆手頭拮据,我們睡覺用的蚊帳破洞,好不容易存得80元,外婆帶我搭客運去台中買蚊帳,下車時碰到外婆的牌搭子,外婆被說服去打麻將,輸掉我們僅有的80元,據說5歲的我緊握著錢,哭著不肯給人。
外婆失眠,每天晚上要我按摩雙腿,我常累到睡著,外婆會提醒我,她中愛國獎券時分我五塊錢,那樣的日子裏,生活看不到任何希望。
有一天舅舅從美軍軍官俱樂部買了一瓶綠色薄荷酒孝敬外婆,據說薄荷酒可以補血,治療失眠。不沾酒的外婆每晚喝一杯,也給我一口,奇怪的是喝了酒的外婆整個的變了一個人,手腳不會痠,睡眠改善,白天不再哭泣。印象中,生活由於那瓶酒整個改變。
外婆給了我充滿回憶的童年,我每每想到睡前與外婆共享甜酒,當時的歡欣仍在心頭。外婆如果活在現代,可以服用百憂解治療憂鬱,以安眠藥治療失眠,但是民國44年薄荷酒卻是外婆的仙丹。
美國老人衛生網站認為每天適量飲酒有利健康;酒精可以擴張血管,促進血夜循環,解放壓抑的個性,得到欣快的感覺;如果是紅酒的話,含有白藜蘆醇可以保護心臟。所謂適量飲酒指的是一天啤酒350c.c.,或烈酒30c.c.,或紅酒150c.c.,也就是大約18公克的酒精含量。
必須提醒的是老人代謝減緩而且可能使用藥物,不適合宴會時乾杯豪飲!過量飲酒會傷腦、傷心、傷肝,使糖尿病、血壓高、憂鬱症等疾病惡化,切記不可飲酒過量或酒精上癮。
104年02月10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99370
學習向子女說不
張醫師年輕的時候離開署立醫院,在新莊開業,看的是耳鼻喉科。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應診,只休星期日晚上。每回流行性感冒,病人一個接一個,張醫師忙到無法吃飯,沒時間上厠所。假期別人去旅遊,張醫師只能讓太太帶兒女去玩。張醫師沒日沒夜工作,六十歲身體出現警訊,先是胃潰瘍,接著頸椎退化壓迫手臂神經,等發現攝護腺癌的時候,張醫師鬥志用盡,關閉診所,宣佈退休。
張醫師有一個房子,三千萬元的存款,他認為這些錢足夠他們夫妻退休的生活。
張醫師的兒子在銀行工作,每個月領固定薪水,兒子看客戶買賣外幣,覺得賺匯差很容易,要求父親替他作保證人,他想作理專替客戶操盤作外匯。張醫師了解作保可能須負責賠償,自己沒有賺錢能力無法承擔風險,想要拒絕,兒子拍胸脯保證有內線消息穩賺不賠,張醫師才簽字蓋章。哪知道兒子挪用客戶存款,一年之間玩掉三千萬,銀行請張醫師考慮要償還損失,還是將兒子移送法辦。張醫師怕兒子被判刑,斷送前途,兩手顫抖,老淚縱橫奉上自己的終身積蓄。
一身是病的張醫師為了生活必須工作,但是他只在一個偏鄉找到工作機會,一周看二個下午門診,他每個月現金收入包括老人年金是一萬九千元。張醫師的同學以前羨慕他收入優渥,現在紛紛以他的例子互相警惕,要學習拒絕兒女的請求。
美國人養小孩,講好上大學就離開家庭,學費自付。台灣人疼小孩,學費父母全扛,還幫忙娶媳婦、買房子,甚至創業、顧孫子…無所不及。尤其台灣光復前後出生的父母,本身童年困苦,把自己沒能享受的全部給下一代。
老後的生活,需要老本應付日常開銷。如果年紀大了才虧損老本,沒有機會翻盤,下場恐怕會很慘。
老人必須學習向兒女說「No」,有的老人害怕說了「No」親情受損,兒女會不孝順。其實拒絕這件事不等於拒絕這個人,不等於我不在乎你,我拒絕僅僅因為我的年齡已大,我必須照顧自己,不要變成你的負擔。拒絕的同時,我不會減少我對你的愛,請你理解我的能力。理智的拒絕,而不是迫於維持關係委曲求全,親子互動才能長久和諧。
104年02月03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03/684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