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整形外科

聯合整形外科

週三, 10 七月 2024 00:30

顧健康與作善事

我認識一位建設公司老闆,他有五個女兒,他們各自有工作,但是女婿全部在自家公司上班。老闆不會唱歌,老闆娘、女兒和一群孫子組成合唱團,每次聚會上台獻唱,場面溫馨。

老闆事業做很大,是三間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當年為了拚一個兒子,連生五個女兒,兒子現在還不到三十歲。

兒子很用功,讀台灣大學,當完兵考研究所入學考試時,突然所有題目都不會寫!第一年以為是緊張,第二年卻昏倒在考場。送醫院檢查,診斷是腦瘤,已經壓迫腦幹,須要手術。手術作了很久,出手術室後,不到四小時又因為出血必須再手術!第二次開刀,醫師說活命的機會只有十分之一,全家請了牧師來跪在地上禱告,兒子二個月後醒了過來。四肢麻痺,不能走路;臉部麻痺,不會說話。

老闆的兒子花了三年的時間復健:歪歪斜斜,總算自己能走路;口齒不清,總算會說話。最慶幸的是頭腦沒壞,女朋友也沒落跑!

這段時間,老闆娘因為憂心得了乳癌;老闆因為家庭事業二頭燒,心肌梗塞,差點沒命。

老闆最近正好七十歲,聚集好友辦了感恩慶生會。他說,以前認為「顧賺錢」就是好男人,現在了解「顧健康」最重要。老闆站在台上說話,他的家人圍繞著他,老闆大聲地說:「這段時間太多人照顧我們,我們不能一一報答,以後我們公司會努力的貢獻社會,我們可以蓋學校,可以築路造橋!接下來的日子,台灣需要什麼,我們就作什麼!」

老闆提倡的「顧健康,作善事」,我認為適用於每位老人。「顧健康」是要自己好,「作善事」是要別人好。老闆經營建設公司,他可以作大善事;我們一般人作小善事,讓別人感覺「有你真好」,老了的日子會因而增加尊嚴與意義!

103年06月10日登刊於聯合晚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31355.shtml

週三, 10 七月 2024 00:30

每個人都該有個行程表

從醫學院畢業後,我在外科作住院醫師,每天都有開腦、開心、剖腹、鋸骨等大手術,病人經常需要急救,需要加護照顧,日子忙且緊張,但過得很充實。

民國67年我轉作整形外科,病人以疤痕、畸形的重建為主,生命沒有危險,狀況不急迫,我的步調從百米賽跑變成太空漫步!早上上班,深更半夜才下班,過得很鬱卒。

有些手術例如補皮,從頭到尾就是縫合,重複動作使人彈性疲乏,大範圍植皮可能需要12至16小時。我抬頭,經常發現整個手術室除了我以外,病人、護士、醫師全部在睡覺!

有一天要開一台全身多處植皮手術,刷手護士拜託我動作快一點,因為當天是她先生的生日。經此提醒,發現當晚每個人都有事。為了準時下班,我們設定目標,早上九點完成疤痕鬆除,十點完成取皮,十一點完成第一塊植皮,十二點完成第二塊植皮……,下午三點開始包紮,三點十五分石膏固定患部……。結果平常會拖到晚上九點的手術,我們在下班前就將病人送到恢復室!

那天的手術室非常熱鬧,麻醉醫師專心穩定血壓,實習醫師固定患肢,助手醫師幫忙剪線,刷手護士遞器械,流動護士跑步送材料,我也全神貫注開刀,團隊像交響樂團般和諧,手術比平時精準,我才領悟設定行程的重要性。

生活也需要行程表,是一位師母給我的啟示。我的老師是世界著名的整形外科教授,師母是家庭主婦,我去他們家發現師母在廚房弄了一個小書桌;桌上有一整個月的行程表,印象深刻的是每天都有行程。我瞄了一下發現:師母舉凡讀書、作飯、購物、見親友,都事先安排,難怪84歲的師母充滿活力,卻總從容優雅。

我自己也依照行程表過日子,它的好處是:
1. 預先安排、減少對未來的焦慮
2. 事件牽涉他人、他物時可以儘早溝通協調
3. 某些枯燥,耗時的行程,控制時間反而能夠專心完成
4. 行程表還可以當成日記,記錄自己的人生!

103年6月3日刊登於聯合晚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16871.shtml

週三, 10 七月 2024 00:30

老人還有分等級

103/05/27
「老人」的定義是年齡靠近或超過平均年齡,含有體力衰退,人生接近終點的涵義。老化是很深奧的一門學問,例如一般是60歲以上叫作老人,有趣的是每個統計得到的答案不同,英國30歲以下的人認為年過58歲叫老人,但是80歲的人認為68歲才算老人。

德國的俾斯麥在1880年時建立福利國制度,設定50歲為退休年齡。美國在1936年設定社會福利制度,規定65歲以上為老人,可以領老人年金,當時的美國只有5%的人能活到65歲,而且65歲的人,平均餘命只有5年,為了讓老人免於乞討,貧窮,所以設定社會福利制度。

時至今日,除了世界衛生組織認定非洲某些地區,50歲就算老人,許多國家人民的平均壽命已達到80歲。如果65歲就能領取社會福利,對國家財政形成負擔,因而先進國家紛紛採取措施,逐年提高退休年齡。

根據醫學文獻,現在的人與1948年代的人相比,身體年輕了14歲,所以老人又分為年輕的老人(65至75歲),中年的老人(75歲至85歲),老年的老人(大於85歲)。老人的行動、反應較慢所以走路或社交常無法跟上節拍;視力、聽力、體能下降,活動力不如年輕人;身體免疫力,修復力較差,容易生病,感染。但訪查一群大於85歲的人,他們認為65-75歲(有些文獻認為60-70歲)是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我們如果檢視老化帶來的失能(無法自理生活)比率,65-75歲為10.7%,75-80歲為22.4%,85歲以上為43.7%,大於95歲能夠生活自理的只有5%。也就是說65歲至75歲的人,將近90%可以行動自如,這些人沒有工作的壓力,不必養兒育女,過去的知識,人脈,財富的累積,讓他們能充分享受生活,也難怪統計學上所謂年輕的老人(65-75歲)其實是人生最快樂的階段了。

老人分級之後,我們了解每個階段的需要不同,這對於規劃老人照護是很有幫助的!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703318.shtml

週三, 10 七月 2024 00:30

老爸的話「不用功會痴呆」

103/05/20
我的父親林秋江是外科醫師,之前在台北東門站附近開業,當地許多人對他有印象,最近一位女作家告訴我,她20年前去看父親,發現75歲的父親用電腦在寫作,女作家受父親的刺激,開始學電腦!

父親受日本教育,日文很流利,光復之後學國語,他的國語沒有台灣腔,是那種正宗捲舌的北京腔,他會德語,我小的時候他教我以德語唱催眠曲,唸少年維持的煩惱!

印象中父親很用功,每天看英文報紙,學英文,50歲學法語之後,以法語寫日記。

父親喜歡中國文學,懂希臘神話,研讀聖經,我小的時候調皮搗蛋,不怕母親的竹尺鞭打,最怕父親皺眉說道理,總覺得有這種父親壓力很大!

父親60歲學打高爾夫球,打入單差點,每天游泳,什麼招式都會;70歲學畫圖,辦過畫展,他口述出了二本書,一本是拿聽診器的哲學家,一本是啼笑皆非看外科,書的執筆者不是他,但是他把書翻成日文版及英文版,另外出書。

父親在80歲時發現肺腺癌躺下來,不到二個月離開人世,在這之前他很認真生活,常嚷著時間不夠用!我回娘家看他,他不是在畫圖,就是在寫字,我問他:「那麼認真幹嘛?!」他說:「不用功會痴呆耶!」

有關老人痴呆的研究很多,理論更多,有說是遺傳,有說是食物,讓人不知該作什麼,最近有人告訴我,我們從小為了考試才唸書,長大為了賺錢才作報告,壓力或者獎賞一直是學習的原動力,老人為什麼會痴呆,因為被允許不必上學,不必工作,也因此容易痴呆!從這個觀點看來,父親一生主張「用功」是有道理的!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687909.shtml

週三, 10 七月 2024 00:30

生病靠醫師,健康靠自己

103/05/13
63歲的張太太代理日本名牌電器產品,是我在健身房認識的朋友。她見識廣,愛說話,與她聊天很愉快。

去健身房的人,大部分是去運動。有人用走步機,有人練肌肉,有人作瑜伽,有人游泳,健身房附設三溫暖,運動流汗後可以洗澡。

但我注意到張太太從不運動,她來健身房是為了三溫暖。她說人生好累,何苦再折磨自己。如果要動肌肉,找人按摩就好了。她在健身房的時間多是在躺椅上看電視。

張太太的嗜好是「吃」,我如果想打牙祭,她總能提供我餐館及菜單,張太太吃得多又不運動,體重當然過重。

有一回我與張太太路過健身房的血壓計,二個人順便量血壓,張太太居然是收縮壓190,舒張壓120。但她堅信,是血壓計有問題,還很自信的告訴我,她參加一個抗衰老健檢俱樂部,每年會費八十萬元,享受每年體檢,包括尖端科技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她因為是VIP會員,健檢查出她對韭菜、菇類過敏,以及欠缺某些礦物質與維生素。所以,她每天固定服用健檢中心供應的八顆藥丸。她自認她有專家在照顧,沒有問題。建議我也去買個會員,保平安!

那個晚上,因張太太顧著推銷會員卡,我急著回家吃飯,沒機會與她多聊。

沒想到,張太太數天後在公司主持開會,突然頭痛,送醫院診斷為腦幹中風,加護病房急救二天之後仍然往生!事後回想,我沒有提醒她注意血壓,實在很遺憾!

在預防醫學,定期健檢是抗衰老的一環。可是健檢有問題時,人已經生病了。近幾年十大死因中,除了事故和自殺以外,癌症、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等等,又稱「生活習慣病」。是由於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睡眠習慣、休閒習慣等,侵犯人體是緩慢進行,健檢不一定能偵測。前三軍總醫院院長宋丕錕在81歲時表示,人類的死亡,醫療佔10%,環境和遺傳各佔20%,剩餘的50%是生活習慣。所以體檢無法保平安,健康還是要靠自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72764.shtml

第 62 頁,共 123 頁